《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 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的理解与诠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安梧著
  • 出 版 社:上海:学林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80616314X
  • 页数:250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导论:本书之缘起、方法及其主题之展开 1

1.学术社群、学术自主性之问题 2

2.贤者蔽於意见:群体结构的外延性不能化约为个我意义的内涵性 3

3.群体结构的外延性及其向度与驱力 3

4.学术本身的自主性往往游离於学术群落间 4

5.熟者使生,生者使熟:开启新的认识阶层 5

6.生活世界的优先性、本书的入路 6

7.形而上、本质之论述实不能外於历史发生原因之考察 6

8.血缘性纵贯轴之确立 7

9.血缘性纵贯轴之三基元:父子、君臣、夫妇 7

10.血缘性纵贯轴的两辅元:兄弟、朋友 8

11.血缘性纵贯轴所成之“宗法国家” 8

12.血缘性纵贯轴下“宗法国家”的宗教与理性 9

13.血缘性纵贯轴下“宗法国家”的皇权与孝道 9

14.论“道的错置”——血缘性纵贯轴之基本限制 10

15.从“血缘性纵贯轴”到“人际性的互动轴” 11

16.从“顺服的伦理”、“慎独的伦理”到“公民的伦理” 11

17.从“咒术的实践因果逻辑”到“解咒的实践因果逻辑” 12

18.本章导论之结语 13

第二章 “血缘性纵贯轴”之确立 15

1.文化的差异与日常生活语言的差异 16

2.血缘性自然连结下的个人 17

3.祖先牌位与祭祀 18

4.祭祀的咒术性与道德性 19

5.血缘性与道德性 20

6.血性、土性、根性与德性 21

7.土根性、聚村而居 23

8.内聚的关系与生命之气的感通 23

9.仁与气的感通 24

10.熟人与陌生人 25

11.乡土社会与契约社会 26

12.社会结构功能与社会文化征符 26

13.父子与母子的异同 27

14.血缘性纵贯轴的基型——父子 27

15.上下、隶属与左右、横列 28

16.血缘性、道德性与土根性 29

第三章 血缘性纵贯轴之三基元:父子、君臣、夫妇 30

1.父子血缘纵贯轴与邻人地缘横拓面 31

2.父子、根源与连续、感通 32

3.天地父母与纵贯的创生 32

4.以天为父与以父为天 34

5.父慈子孝 35

6.三纲:忠君、孝亲与守节 36

7.孝亲与忠君的大问题 36

8.血缘性纵贯轴与宰制性纵贯轴 37

9.帝制化的儒学、父子君臣化 38

10.儒学化的帝制、君臣父子化 39

11.忠:由内在根源之感通外化为一绝对规约命令 40

12.夫妇君臣化、君臣父子化 41

13.忠诚贞女与母以子贵 43

14.母子连心与父子天性之对比 44

15.宗法社会与道德理性 45

第四章 血缘性纵贯轴的两辅元:兄弟、朋友 47

1.血缘性纵贯轴的两辅元:兄弟、朋友 48

2.宗法家庭与宗法次序 49

3.长幼有序:同阶不同位 50

4.姊妹与兄弟 51

5.宗法与符号系统、权力关系 52

6.一统而多元与理一分殊 53

7.悌:孝道化与忠君化 54

8.儒家的朋友理想: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55

9.君臣化、父子化使得朋友空间变狭 55

10.道义的特质 56

11.江湖道义:生命声息的同於大通 57

12.江湖道义的批判性与软弱乏力 58

13.地缘只是血缘的投影而已 59

14.血缘性与人的熟悉 59

15.血缘性纵贯轴与地缘性横拓面其宗教迥异 60

第五章 论血缘性纵贯轴所成之“宗法国家” 62

1.宗法国家是由宗法家庭、宗法社会所决定的 63

2.小农经济与氏族式农庄 64

3.血缘性共同体下的身分认定方式 64

4.所有物观念的异同与自我观念的异同 65

5.功能性的、伴随的、礼物般的馈赠与本质性的、实体的交换 67

6.“货币”只是一功能性、伴随性的中介者 68

7.中西古代城市的对比差异 68

8.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不是权力的统合而是礼之象征的统合 69

9.耻感:往内在根源去寻索的动力 70

10.符号式的统治与实力式的统治 71

11.中国传统符号式统治下的名实观 72

12.调节性原则体现的两个方向 73

13.理一分殊的确义 73

14.西方传统实力统治下的名实观 74

15.宗法国家与气的感通传统 75

16.宗法国家依於血缘性纵贯轴 75

第六章 血缘性纵贯轴下“宗法国家”的宗教与理性 77

1.宗法国家涉及到的权力、符号与象征 78

2.权威的确认、权力的独占、神祇的安排、仪式的置定等息息相关 79

3.言说的论定下之权力、理性、结构样态与宗教之神之确立 81

4.绝对的一神论与征战、权力、语言、命令、执着性、对象化、理性、约制、绝对、专制、共相等观念是连在一起的 83

5.万有在道论与和平、仁爱、情气、感通、无执着性、互为主体化、道理、调节、和谐、根源、整体等观念是连在一起的 84

6.上帝的言说与天的气运造化 86

7.类型学之对比方法之恰当理解 87

8.中国的理性化是在气的感通的格局下强调调节性原理、互为主体性 88

9.绝地天之通与理性的诞生 89

10.绝与再连结的不同型态:神人分隔与天人不二 90

11.断裂型的理性与连续型的理性 91

12.与连续型理性相应的是天人、物我、人己连续为一体 92

13.与断裂型理性相应的是天人、物我、人己裂而为二 92

14.因道而立教与立教以宣道 94

15.天、命、性、道、德、行诸字义 95

16.连续型理性是在“我与你”这存在样式下而展开的理性 96

第七章 血缘性纵贯轴下“宗法国家”的皇权与孝道 97

1.政治社会共同体之建立与宗教、理性之诞生相伴而起 98

2.父权是经由血缘性的纵贯轴而滋生的一种权力 99

3.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符号式的统治 100

4.经由法象去彰显,不是经由符号去把捉 102

5.检讨血缘性纵贯轴的两个面向:历史的、哲学的 104

6.父子:“根源——生长”下的孝慈关系 104

7.中国人在彼此连续、生命感通互动中,取得一自然之次序与位分 106

8.民主议定与征服、长幼尊卑与裹胁 107

9.周易是在宗法、封建、井田已经十足完备之下的产物 108

10.王权的虚化、部落王权走向普遍王权、孝道分量逐渐加重 109

11.由“帝之令”到“天之命”:普遍王权之合理化的建立 110

12.情理之性下的普遍性 111

13.畏惧生仁敬、威权转道德——血缘性纵贯轴的确立 111

14.主客浑一、境识俱泯、道德实践与美学融会 112

15.儒家政治理想:王权虚化、孝道落实 113

16.孝道异化与绝对皇权 114

17.从血缘性纵贯轴到专制性纵贯轴 114

18.绝对皇权:以权力逻辑统治情理逻辑 116

第八章 论“道的错置”——血缘性纵贯轴之基本限制 117

1.中国传统政治社会与西方政治社会型态之对比 118

2.道指的是整个存在、价值、知识的根源 119

3.道有其开显,亦有其阻隔,因之异化而为道的错置 120

4.权力优位与情分优位之异同 121

5.儒家一直陷在血缘性的纵贯轴之中 122

6.政治社会共同体之规范及秩序(礼)之最後的轨持者仍然是“天子”便隐含着一个难以处理的困结 123

7.道统是以圣贤、君子为主导,此有别於天子君相为主导的“政统” 123

8.内在意义的对比辩证关联 124

9.外在结构的对比辩证关联 125

10.“血缘性的自然连结”与“人格性的道德连结”合而为一乃是“血缘性纵贯轴”之调适而上遂的发展 126

11.先秦孔孟儒学即强调“血缘性纵贯轴”理想的实践,这是超乎政治之上,而且足以抗衡现实政治 127

12.秦汉之后,“宰制性的政治连结”成为一切的管控核心,这使得“人格性的道德连结”异化为一切宰制之合理化及合法化的基础 128

13.君、父、圣三者的分析与诠释 129

14.“道的错置”之构成 131

15.宰制性政治连结与道德思想之意图 132

16.儒家人格性道德连结所构成的“道统”与帝王家宰制性政治连结所构成的“政统”形成了一个内在对比的抗衡结构 132

17.“自律型之慎独伦理”异化而为“他律型的顺服伦理” 133

18.“宰制型的理性”与“良知型的理性” 134

19.中西专制之异同 135

20.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之构成 135

21.西方近代理性的解咒与牢笼 136

22.契约性社会连结与委托性政治连结 137

23.免除道德思想意图的谬误 138

24.政治社会之道的重新开启 139

第九章 从“血缘性纵贯轴”到“人际性的互动轴” 141

1.正视“人格性道德连结”的根源性与优先性 142

2.血缘性纵贯轴与人际性互动轴之对比 143

3.政统、道统与乡土血统 144

4.孔子开启了仁,照亮了整个族群的生命 145

5.良知天理的绝对性与帝皇专制绝对王权相抗而相持 145

6.道德王权、民本与天命 146

7.民本与性善、君本与性恶、君主专制 147

8.民本的限制 148

9.性善说隐含一根源性的纵贯义 149

10.根源性的纵贯创生有别於网络性的纵贯连结 150

11.孔子使命感之自觉:内在超越与敬德传统 150

12.敬德之宗教传统:绝限、封住、畏惧、敬德 152

13.从血缘性纵贯轴显发根源性纵贯创生义 152

14.中国政治传统的最大限制——结构与权力无客观独立性 153

15.从纵贯的创生转而为人际的互动 154

16.“我与你”:主体的互动与气的感通 155

17.“我与它”:对象化的两分、限定性的存在 156

18.客观的第三者、公共空间、社会公义 156

19.迈向“人际性互动轴”的真实确立 158

第十章 “顺服的伦理”、“根源的伦理”与“公民的伦理” 159

1.儒学的三个面向:生活化的儒学、批判性的儒学、宰制性的儒学 160

2.知识分子以“道统”结合民间乡土的伦常孝悌,柔化了帝皇专制 161

3.近代新专制之构成 161

4.批判性儒学与生活化儒学之限制 162

5.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常无视於儒学的多元性传统 163

6.以理杀人——规范性的理与宰制性的迫害 164

7.“存天理、去人欲”的陷阱 164

8.“欲”与“私”是两个不能化约为一的范畴 165

9.顺服的伦理常带有虚假的根源性意味 166

10.“根源的伦理”被“顺服的伦理”错置 167

11.西方中心主义常造成理解与诠释的差谬 168

12.道德思想之意图:调节性之作用及其谬误 168

13.道德思想之意图与根源性的创生动力 170

14.中国儒学咒术性格之形成 171

15.根源伦理、帝皇专制、巫祝咒术三者相互依倚、相互抗持 173

16.中国古代社会下的子民是一自然状态下的天民 173

17.自然状态的引申,而非一质的转变 174

18.“天民伦理”乃是血缘性纵贯轴下所成之伦理 175

19.公民伦理重在以自我的限定为起点,并依於一客观的契约而构造一新的连结体 176

20.公民伦理不是来自於道德、思想、意图,而是来自於权力、结构、组织 177

21.不是单元的转出,而是多元的重建 177

第十一章 结论:中国文化之核心困境及其转化创造——从咒术型的实践因果逻辑到解咒型的实践因果逻辑 179

1.解咒型实践因果逻辑转出的必要性 180

2.咒术型实践因果逻辑是以咒术之绝对为一切因果之归依 181

3.解咒型的实践因果逻辑是依於理性的对列原则所立法的因果 182

4.咒术型实践因果逻辑与连续型理性 183

5.咒术型实践因果逻辑是中国古来传统“连续型理性”的异化与堕落之表现 185

6.中国传统的“实践的因果逻辑”不是在市民社会中开展出来的 186

7.咒术型实践因果逻辑是依据气的感通原则而开启的,不是经由言说的论定而开启的 187

8.咒术型实践的因果逻辑与智的直觉 188

9.道的自我封限:主体的实体化与实体的主体化 190

10.正视咒术型实践因果逻辑的内在困结 192

11.实践因果逻辑的咒术型转出及其限制 193

12.道德思想意图的摧化作用及其限制 194

13.中国文化的核心困境其转化与创造之可能:新的实践的因果逻辑符合於市民社会下的实践的因果逻辑 195

附录一 论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成圣之道——不离於生活世界的终极关怀 197

一、“终极关怀”一概念的引入 198

二、儒、道两家思想宗教特性的判定——天人不二 200

三、儒、道思想的两个对比——“一气之所化”与“道德之创化” 204

四、儒家成德之教的圣人之路——“肉身成道” 208

五、“肉身成道”的教养与完成——“体用一如”、“体用不二” 211

六、儒教的异化与归复 216

附录二 “绝地天之通”与“巴别塔”——中西宗教的一个对比切入点的展开 220

一、问题的缘起 221

二、“绝地天之通”所呈现的中国宗教文化史之意义 223

三、“巴别塔”所呈现的基督宗教文化史之意义 226

四、“因道以立教”与“立教以宣道”的对比厘清 230

五、结语 235

附录三 后新儒家哲学论纲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