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现有有关《金光大道》研究的五个阶段 1
(一)全面肯定阶段——70年代“文革”时期的研究 2
(二)否定与肯定并存阶段——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的研究 3
(三)再版和完整出版引起的争议阶段——90年代中期的研究 5
(四)“无悔”创作引起的争议阶段——90年代末期的研究 7
(五)趋向学理的评价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的研究 15
二、现有研究的价值和局限 23
(一)价值 23
(二)局限 25
三、本书写作的观察点和理论资源 32
(一)本书写作的观察点 32
(二)理论资源 36
第一章 意识形态蕴涵与小说语言的意识形态化 41
第一节 意识形态蕴涵及其中国表征 41
一、意识形态蕴涵及功能 41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表征 45
第二节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和文学语言的意识形态化 49
一、意识形态:文学的价值取向 49
二、意识形态的语言呈现 60
三、《金光大道》的意识形态化语言 64
第二章 本土化语言的修辞特色成就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民间亲和力 79
第一节 本土化语言的句子结构加强了文本的政治宣传功能 80
一、“板块”结构 81
二、偶句结构 100
第二节 俗谚俗语提升了文本政治宣教的艺术性 109
一、由道德伦理规范上升到政治理念 110
二、由生活常识上升为政治认知 115
三、由语言艺术上升为政治艺术 118
第三章 政治审美中的叙述话语 127
第一节 政治意识形态观照下的第三人称叙述 128
一、政治审美中的时空表达模式 130
二、政治审美中的人物描写模式 136
三、细节中的意识形态焦点 141
四、政治议论中的意识形态信念 151
第二节 政治意识形态规约的修辞幻象 157
一、情态修饰语中的修辞幻象 157
二、政治激情中的修辞幻象 163
第三节 主流话语中的生活言说 168
一、对中间、落后人物的温情调侃 168
二、政治狂欢中的爱情描述 172
三、与主流话语交响的生活叙说 176
第四章 政治语境中的人物对话和角色认知 184
第一节 信念对话中的角色认知 186
一、政治话语的年龄模式 187
二、政治话语的身份模式 200
第二节 伦理对话中的角色认知 211
一、政治伦理对话中的角色认知 212
二、生活伦理对话中的角色认知 224
第三节 解说性对话中的角色认知 229
一、对人物的解说 230
二、对思想内容的解说 238
第五章 政治话语对文本艺术价值的遮蔽和消解 250
第一节 政治“神话”对人物角色“本我”性的遮蔽 250
一、政治话语在人物对话中的越位 251
二、政治修饰语的多余 256
三、口号式的话语对人物本性的遮蔽 262
第二节 政治说教对叙述话语的艺术性的消解 268
一、生硬议论对艺术真实性的消解 269
二、冗余议论对细节合理性的消解 276
附录一 284
附录二 287
参考书目 295
后记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