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松堂全集 第2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友兰著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215001091
  • 页数:619 页
图书介绍:

一种人生观 3

第一章 引言 3

第二章 人生之真相 5

第三章 人生之目的 6

第四章 活动与欲 9

第五章 中和与通 11

第六章 性善与性恶 13

第七章 理智之地位 15

第八章 诗与宗教 18

第九章 内有的好与手段的好 20

第十章 “无所为而为”与“有所为而为” 22

第十一章 人死 24

第十二章 余论 26

附录 27

人生哲学之比较研究(一名天人损益论)序言 27

人生哲学 39

自序 39

第一章 绪论 41

第一节 哲学与人生 41

第二节 哲学及人生哲学 45

第三节 哲学家之“见”与“蔽” 48

第四节 人生哲学之派别 50

第二章 浪漫派——道家 53

第一节 所谓道德之意义 53

第二节 何为幸福 56

第三节 人为之害 57

第四节 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 59

第五节 个人之修养 60

第六节 纯粹经验之世界 62

第七节 万物一体 64

第八节 余论 66

第三章 理想派——柏拉图 68

第一节 柏拉图与其时代之问题 68

第二节 柏拉图对于此问题之解决 71

第三节 宿慧说与概念说 72

第四节 理智的世界与感觉的世界 74

第五节 灵魂与肉体 76

第六节 爱与哲学 78

第七节 灵魂之转变 80

第八节 概念说之困难 81

第九节 余论 84

第四章 虚无派——叔本华 86

第一节 叔本华哲学之来源 86

第二节 何为柏拉图的概念 87

第三节 概念与个体之关系 89

第四节 超越的知识 91

第五节 爱之事业 92

第六节 永久的公道(Eternal Justice) 93

第七节 “无” 95

第八节 余论 97

第五章 快乐派——杨朱 98

第一节 杨朱与道家之关系 98

第二节 杨朱之人生观 100

第三节 杨朱之人生术 101

第四节 不顾社会制裁 102

第五节 不顾任何结果 105

第六节 救世之法 108

第七节 余论 108

第六章 功利派——墨家 111

第一节 普通原理 111

第二节 客观的标准 113

第三节 实验主义的方法 114

第四节 何为人民之大利 115

第五节 兼爱 118

第六节 宗教的制裁 122

第七节 政治的制裁 126

第八节 余论 128

第七章 进步派——笛卡儿 培根 费希特 131

第一节 进步主义之要素 132

第二节 进步主义与耶教之关系 132

第三节 笛卡儿注重知识之动机 135

第四节 笛卡儿求知识之方法 136

第五节 笛卡儿对于将来之希望 137

第六节 培根注重权力之动机 139

第七节 培根求知识之方法 141

第八节 培根对于将来之希望 142

第九节 费希特所主张之道德进步 143

第十节 费希特对于自我之肯定 145

第十一节 费希特之求助于信仰 147

第十二节 余论 149

第八章 儒家 151

第一节 道之观念 151

第二节 实用艺术之起源 152

第三节 礼乐 154

第四节 国家之起源 157

第五节 宇宙之演化 158

第六节 活动之好 160

第七节 忠恕与正名 162

第八节 合理的幸福 163

第九节 合内外之道 164

第十节 余论 166

第九章 亚力士多德 168

第一节 亚力士多德与柏拉图之异点 168

第二节 概念在亚力士多德哲学中之地位 169

第三节 爱与终因 172

第四节 所谓上帝 173

第五节 灵魂与肉体 175

第六节 不好之起源 176

第七节 艺术之目的 177

第八节 国家之起源 178

第九节 道德与中 179

第十节 快乐与活动 180

第十一节 思考的生活 182

第十二节 余论 183

第十章 新儒家 184

第一节 万物一体 184

第二节 致良知 186

第三节 对于“二氏”之批评 187

第四节 爱之中道 188

第五节 恶之起源 190

第六节 动静合一 192

第七节 余论 194

第十一章 黑格尔 195

第一节 黑格尔对于康德及费希特之批评 195

第二节 “在自”“为自”与“为他” 197

第三节 对于“创世”之解释 198

第四节 对于“堕落”之解释 199

第五节 伪与恶 200

第六节 文化之目的 201

第七节 绝对的知识 202

第八节 余论 203

第十二章 一个新人生论(上) 204

第一节 实用主义的观点与新实在论的观点 204

第二节 宇宙及人在其中之地位 206

第三节 人生之真相及人生之目的 211

第四节 欲与好 213

第五节 天道与人道 215

第六节 中和及通 218

第七节 人性与道德制度及风俗习惯 220

第十三章 一个新人生论(下) 224

第一节 文学美术 224

第二节 宗教及宗教经验 227

第三节 意志自由问题 230

第四节 幸偶 233

第五节 人生术 235

第六节 死及不死 238

中国哲学史(上) 243

自序 243

第一篇 子学时代 245

第一章 绪论 245

(一)哲学之内容 245

(二)哲学之方法 247

(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 247

(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 248

(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 249

(六)哲学之统一 251

(七)哲学与哲学家 253

(八)历史与哲学史 254

(九)历史与写的历史 255

(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 257

(十一)历史是进步的 257

(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 259

第二章 泛论子学时代 261

(一)子学时代之开始 261

(二)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 262

(三)子学时代之终结 268

(四)古代大过渡时期之终结 270

(五)古代著述体裁 270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 273

(一)鬼神 273

(二)术数 276

(三)天 280

(四)一部分人较开明之思想 281

(五)人之发现 283

第四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291

(一)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292

(二)孔子对于传统的制度及信仰之态度 299

(三)正名主义 304

(四)孔子以述为作 308

(五)直,仁,忠,恕 311

(六)义利及性 318

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 321

(一)关于墨子之考证 321

(二)《经》,《经说》及《大取》,《小取》,六篇之时代 324

(三)墨者为一有组织的团体 325

(四)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 327

(五)何为人民之大利 330

(六)兼爱 334

(七)宗教的制裁 338

(八)政治的制裁 341

(九)余论 344

第六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 346

(一)孟子之抱负及其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346

(二)孟子对于周制之态度 348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经济制度 351

(四)性善 357

(五)孟子反功利 364

(六)天,性,及浩然之气 365

第七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 368

(一)杨朱及道家之初起 369

(二)陈仲子 378

(三)许行,陈相 379

(四)告子及其他人性论者 380

(五)尹文,宋轻 382

(六)彭蒙,田骈,慎到 387

(七)驺衍及其他阴阳五行家言 392

第八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400

(一)老聃与李耳 400

(二)《老》学与庄学 402

(三)楚人精神 404

(四)道德 405

(五)对于事物之观察 409

(六)处世之方 413

(七)政治及社会哲学 416

(八)《老子》对于欲及知之态度 418

(九)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会 420

第九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423

(一)辩者学说之大体倾向 423

(二)惠施与庄子 426

(三)《天下篇》所述惠施学说十事 428

(四)惠施与庄子之不同 432

(五)公孙龙之“白马论” 434

(六)公孙龙所谓“指”之意义 436

(七)公孙龙之“坚白论” 437

(八)公孙龙之“指物论” 439

(九)公孙龙之“通变论” 441

(十)“合同异”与“离坚白” 443

(十一)《天下篇》所述辩者学说二十一事 444

(十二)感觉与理智 448

第十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 449

(一)庄子与楚人精神 449

(二)道,德,天 451

(三)变之哲学 454

(四)何为幸福 454

(五)自由与平等 458

(六)死与不死 462

(七)纯粹经验之世界 466

(八)绝对的逍遥 469

(九)庄学与杨朱之比较 471

第十一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 472

(一)战国时墨家之情形 472

(二)《墨经》中之功利主义 474

(三)论知识 477

(四)论“辩” 483

(五)《墨经》中“同异之辩” 488

(六)《墨经》中“坚白之辩” 490

(七)《墨经》对于其他辩者之辩论 494

(八)《墨经》对于兼爱之说之辩护 496

(九)对于当时其余诸家之辩论 498

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 503

(一)荀子之为学 503

(二)荀子对于孔子、孟子之意见 504

(三)荀子对于周制之意见 505

(四)天及性 508

(五)荀子之心理学 511

(六)社会国家之起源 515

(七)礼论、乐论 517

(八)王霸 518

(九)正名 521

第十三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 529

(一)法家之学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之趋势 529

(二)法家之历史观 532

(三)法家之三派 533

(四)三派与韩非 535

(五)法之重要 535

(六)正名实 538

(七)严赏罚 540

(八)性恶 541

(九)无为 544

(十)法家与当时贵族 547

第十四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 549

(一)关于礼之普通理论 549

(二)关于乐之普通理论 554

(三)关于丧礼之理论 556

(四)关于祭礼之理论 561

(五)关于婚礼之理论 565

(六)关于孝之理论 568

(七)《大学》 571

(八)《中庸》 578

(九)《礼运》 585

第十五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 586

(一)《周易》之起源及《易传》之作者 586

(二)八卦及阴阳 589

(三)宇宙间诸事物之发展变化 593

(四)宇宙间事物变化之循环 594

(五)易象与人事 596

(六)《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 602

第十六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 606

(一)儒家之六艺论 606

(二)儒家所以能独尊之原因 609

附录 612

审查报告一&陈寅恪 612

审查报告二&金岳霖 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