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针灸学 2
第一章 十四经脉循行 2
1.手太阴肺经 2
2.手阳明大肠经 2
3.足阳明胃经 3
4.足太阴脾经 3
5.手少阴心经 4
6.手太阳小肠经 4
7.足太阳膀胱经 5
8.足少阴肾经 5
9.手厥阴心包经 6
10.手少阳三焦经 6
11.足少阳胆经 7
12.足厥阴肝经 7
13.任脉 8
14.督脉 8
第二章 巧记特殊经络 9
1.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9
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规律 9
3.走咽喉的经脉 9
4.入耳中的经脉 9
5.环绕口唇的经脉 10
6.入上齿的经脉 10
7.入下齿的经脉 10
8.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10
9.与肺有关的经脉 10
10.与舌有关的经脉 10
11.与三焦联系的经脉 10
12.循行至肩部的经脉 10
13.与心脏发生联系的经脉 11
14.与胃发生联系的经脉 11
15.与目内眦联系的经脉 11
第三章 临床最常用的腧穴 12
1.五输穴 12
2.十二原穴歌 13
3.十五络穴歌 13
4.十二募穴歌 13
5.十六郄穴歌 14
6.下合穴歌 14
7.八会穴歌 14
8.八脉交会穴歌 14
第四章 十四经经穴歌 16
1.手太阴肺经穴 16
2.手阳明大肠经穴 16
3.足阳明胃经穴 16
4.足太阴脾经穴 17
5.手少阴心经穴 17
6.手太阳小肠经穴 17
7.足太阳膀胱经穴 17
8.足少阴肾经穴 18
9.手厥阴心包经穴 18
10.手少阳三焦经穴 19
11.足少阳胆经穴 19
12.足厥阴肝经穴 19
13.督脉经穴 20
14.任脉经穴 20
第五章 巧记特殊腧穴 21
第六章 针灸临床心得 23
1.四总穴歌 23
2.禁针穴歌 23
3.禁灸穴歌 24
4.晕针歌 24
5.滞针歌 25
第七章 古代针灸临床心得 26
1.行针指要歌 26
2.标幽赋 26
3.百症赋 30
4.玉龙歌 33
第八章 时间针法歌诀 40
1.天干配脏腑歌 40
2.地支配脏腑歌 40
3.五寅建元歌 40
4.五子建元歌 40
5.各月干支加减数歌 41
6.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41
7.八法逐日干支代数歌 42
8.八法临时干支代数歌 43
9.灵龟八法配穴歌 43
10.九宫歌 43
11.飞腾八法歌 43
第二篇 中药学 45
第一章 总论 45
1.中药性能歌 45
2.十八反 45
3.十九畏 45
4.孕妇慎用药 46
5.孕妇禁用药 46
6.五味歌 46
7.四气歌 46
8.六陈歌 46
9.中药七情歌 47
第二章 药性赋 48
1.寒性 48
2.热性 49
3.温性 51
4.平性 52
第三章 各论 54
第一节 解表药 54
1.解表药概述 54
2.临床常用解表药 55
第二节 清热药 62
1.清热药概述 62
2.临床常用清热药 63
第三节 补虚药 70
1.补虚药概述 70
2.临床常用补虚药 72
第四节 活血化瘀药 81
1.活血化瘀药概述 81
2.临床常用活血化瘀药 82
第五节 化痰止咳平喘药 87
1.化痰止咳平喘药概述 87
2.临床常用化痰止咳平喘药 88
第六节 平肝息风药 91
1.平肝息风药概述 91
2.临床常用平肝息风药 92
第七节 祛风湿药 94
1.祛风湿药概述 94
2.临床常用祛风湿药 95
第八节 止血药 97
1.止血药概述 97
2.临床常用止血药 98
第九节 收涩药 101
1.收涩药概述 101
2.临床常用收涩药 101
第十节 泻下药 104
1.泻下药概述 104
2.临床常用泻下药 105
第十一节 化湿药 108
1.化湿药概述 108
2.临床常用化湿药 108
第十二节 利水渗湿药 109
1.利水渗湿药概述 109
2.临床常用利水渗湿药 110
第十三节 温里药 113
1.温里药概述 113
2.临床常用温里药 114
第十四节 理气药 116
1.理气药概述 116
2.临床常用理气药 117
第十五节 消食药 120
1.消食药概述 120
2.临床常用消食药 120
第十六节 驱虫药 122
1.驱虫药概述 122
2.临床常用驱虫药 122
第十七节 安神药 124
1.安神药概述 124
2.临床常用安神药 124
第十八节 开窍药 126
1.开窍药概述 126
2.临床常用开窍药 126
第十九节 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 127
1.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概述 127
2.临床常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 127
第四章 特殊中药用法 129
第三篇 方剂学 133
第一章 解表剂 133
1.辛温解表 133
2.辛凉解表 135
3.扶正解表 137
第二章 清热剂 140
1.清气分 140
2.清营凉血 141
3.清热解毒 142
4.清脏腑热 144
5.清热祛暑 147
6.清虚热 148
第三章 补益剂 150
1.补气 150
2.补血 152
3.气血双补 153
4.补阴 154
5.补阳 157
6.阴阳并补 158
第四章 祛湿剂 159
1.化湿和胃 159
2.清热祛湿 160
3.利水渗湿 163
4.温化水湿 164
5.祛湿化浊 166
第五章 理血剂 167
1.活血祛瘀 167
2.止血剂 171
第六章 祛痰剂 174
1.燥湿化痰 174
2.清热化痰 175
3.润燥化痰 176
4.温化寒痰 176
5.化痰息风 177
第七章 治风剂 178
1.疏散外风 178
2.平肝息风 181
第八章 和解剂 183
1.和解少阳 183
2.调和肝脾 184
3.调和寒热 185
4.表里双解 186
第九章 理气剂 188
1.行气 188
2.降气 192
第十章 泻下剂 194
1.寒下 194
2.温下 195
3.润下 196
4.攻补兼使 198
5.逐水 199
第十一章 固涩剂 200
1.固表止汗 200
2.敛肺止咳 200
3.涩肠固脱 201
4.涩肠止遗 202
5.固崩止带 203
第十二章 温里剂 205
1.温中祛寒 205
2.回阳救逆 206
3.温经散寒 207
第十三章 治燥剂 209
1.轻宣外燥 209
2.滋阴润燥 210
第十四章 安神剂 213
1.重镇安神 213
2.补养安神 214
第十五章 消食剂 216
1.消食化滞 216
2.健脾消食 217
第十六章 开窍剂 219
1.凉开 219
2.温开 220
第十七章 驱虫剂 222
第十八章 涌吐剂 223
第四篇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绪论 225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227
第一节 精气学说 227
第二节 阴阳学说 228
第三节 五行学说 231
第三章 藏象 236
第一节 五脏 236
第二节 六腑 246
第三节 奇恒之府 248
第四节 脏腑相关概念 248
第四章 气血津液 250
第五章 经络 255
第六章 形体和官窍 259
第七章 病因与发病 261
第八章 病机 267
第九章 养生与治则 274
第五篇 中医诊断学 279
第一章 望色歌 279
第二章 察舌辨证歌 280
第三章 十问歌 282
第四章 脉诊 283
第一节 临床常见的二十八种脉 283
1.浮脉 283
2.沉脉 284
3.迟脉 284
4.数脉 285
5.滑脉 285
6.涩脉 285
7.虚脉 286
8.实脉 286
9.长脉 287
10.短脉 287
11.洪脉 287
12.微脉 288
13.紧脉 288
14.缓脉 289
15.芤脉 289
16.弦脉 290
17.革脉 290
18.牢脉 290
19.濡脉 291
20.弱脉 291
21.散脉 291
22.细脉 292
23.伏脉 292
24.动脉 293
25.促脉 293
26.结脉 293
27.代脉 294
28.疾脉 294
第二节 诊脉心得 295
1.经脉与脉气 295
2.部位与诊法 295
3.五脏平脉 296
4.辨脉提纲 296
5.诸脉形态 297
6.诸脉主病 298
7.杂病脉象 299
8.妇儿脉法 301
9.奇经八脉诊法 301
10.真脏绝脉 302
第五章 八纲辨证 303
第六章 气血津液辨证 305
第七章 脏腑辨证 307
第八章 辨证的内容和步骤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