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1
绪论 1
一、大学生成才相关概念的内涵 1
(一)人才的含义、类型和本质属性 1
(二)人力资源、人才资源、人才资源开发的内涵 12
(三)大学生成才的含义、类型 13
二、大学生成才的过程 17
(一)专业基础理论学习阶段 17
(二)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阶段 22
(三)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阶段 23
三、研究大学生成才的价值 24
(一)研究大学生成才的理论价值 24
(二)研究大学生成才的实践价值 25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成才的背景与使命 27
一、当代大学生成才的背景 27
(一)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国际背景 27
(二)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国内背景 34
二、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历史使命 44
(一)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44
(二)大学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后备军 46
(三)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 48
第二章 大学生成才的指导理论与学科理论 51
一、大学生成才的指导理论 51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51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成才的理论 63
(三)科学发展观 75
二、大学生成才的主要支撑学科 8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大学生成才 80
(二)高等教育学与大学生成才 83
(三)人才学与大学生成才 88
第三章 大学生群体的历史演变 93
一、近代高校的出现与大学生群体的形成 93
(一)近代高校的出现 93
(二)近代大学生群体的出现 96
二、民国时期大学生群体的演变 99
(一)高等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和政策的演变 100
(二)国民政府时期高校的类型和规模的演变 101
(三)国民政府时期大学生群体的数量和类型及特点 102
三、革命根据地大学生群体的演变 103
(一)革命根据地的高等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和政策 104
(二)革命根据地高校的类型和规模的演变 104
(三)革命根据地大学生群体的数量和类型变化 105
四、新中国大学生群体的演变 106
(一)新中国成立17年大学生群体的历史演变 106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大学生群体的历史演变 109
五、改革开放后大学生群体的演变 113
(一)高考制度的恢复和大学生群体的变化 114
(二)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大学生群体的发展 116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群体的发展 126
六、我国大学生群体演变历史的当代启示 130
(一)国家办学指导思想和政策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生群体成才的关键因素 130
(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大学生成才提供物质保障 131
(三)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是培养大学生成才的条件 131
(四)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大学生成才的支撑 132
(五)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和自我修养的加强是成才的基础 133
第四章 我国大学生成才的时代特征 134
一、大学生群体竞争成才 134
(一)大学生群体的结构 134
(二)面向世界竞争成才 137
(三)面向社会竞争成才 143
(四)大学生个体间竞争成才 146
二、大学生学习成才 147
(一)大学生自主学习成才 148
(二)大学生合作学习成才 153
三、大学生择业创业成才 159
(一)大学生择业成才 159
(二)大学生创业成才 165
第五章 国外大学生成才的理论与实践 171
一、国外大学生成才的目标取向要求 171
(一)国外大学生成才的德育目标要求 172
(二)国外大学生成才的业务目标要求 173
二、国外大学生成才的政策保障体系 177
(一)保障大学生成才的法律及政策 177
(二)国外大学生成才的经济资助体系 188
(三)国外大学生成才的管理模式 199
三、国外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途径 205
(一)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05
(二)加强职业训练,提高实用技能 206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化培养 207
(四)鼓励自主创业活动 208
四、国外大学生成才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211
(一)切实贯彻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高度重视大学生成才 211
(二)加强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保障大学生成才制度化 212
(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成才 214
(四)拓展社会实践活动领域,提高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15
(五)加强创业教育和引导,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216
第六章 大学生成才的矛盾与心理分析 218
一、大学生成才的矛盾 218
(一)自发成才与自觉成才的矛盾 219
(二)片面成才与全面成才的矛盾 221
(三)依赖成才与自主成才的矛盾 223
(四)侥幸成才与持久成才的矛盾 225
二、大学生成才的心理分析 227
(一)大学生成才的积极心理 228
(二)大学生成才的消极心理 234
(三)大学生成才消极心理产生的原因 239
(四)大学生成才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244
第七章 大学生成才的向度和维度 248
一、大学生成才的向度 248
(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49
(二)大学生智能素质 250
(三)大学生生理素质 253
(四)大学生心理素质 253
二、大学生成才的维度 254
(一)教育成才 255
(二)实践成才 269
(三)自学成才 277
第八章 大学生成才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282
一、大学生成才的客观条件 282
(一)大学生成才的物质条件 283
(二)大学生成才的精神条件 290
(三)大学生成才的制度条件 298
二、大学生成才的主观条件 305
(一)成才目标与大学生的“三观” 305
(二)成才动力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兴趣 308
(三)成才意志与大学生的意志 312
(四)成才规范与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314
第九章 大学生成才的社会认同与社会价值 317
一、大学生成才的社会认同 317
(一)大学生成才社会认同的内涵与主客体 317
(二)大学生成才社会认同的尺度 321
(三)大学生成才社会认同的方式 327
二、大学生成才的社会价值 330
(一)大学生成才的政治价值 330
(二)大学生成才的经济价值 332
(三)大学生成才的文化价值 334
第十章 大学生素质测评 339
一、大学生素质测评的理论概述 339
(一)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含义 340
(二)大学生素质测评体系 342
(三)大学生素质测评体系的管理组织构建 344
二、大学生素质测评的指标体系 346
(一)大学生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成 346
(二)大学生素质测评指标设计的原则及模型 347
(三)大学生素质测评指标集合设计 350
(四)大学生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相对权重确定 353
三、大学生素质测评的技术体系 355
(一)大学生素质测评管理方法系统 355
(二)大学生素质测评操作方法系统 357
(三)大学生素质测评专业方法系统 359
(四)大学生素质测评专业技术 360
(五)大学生素质测评专业技术的选择 364
四、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实施 366
(一)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实施原则 366
(二)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准备阶段 368
(三)大学生素质测评的操作阶段 369
(四)大学生素质测评结果处理阶段 370
(五)大学生素质测评结果应用机制 374
主要参考文献 378
后记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