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
1.1选题的意义 1
1.1.1堡寨聚落研究的建筑史学意义 1
1.1.2堡寨聚落研究的社会文化意义 2
1.1.3堡寨聚落研究的社会现实意义 2
1.2研究概况 3
1.2.1我国民居研究进程 3
1.2.2我国传统堡寨聚落研究现状 6
1.3研究取向与方法 8
1.3.1学术取向 8
1.3.2研究方法 9
1.4研究探新与框架 12
1.4.1理论和实验上的探新 12
1.4.2研究体系框架结构 13
2中国传统防御性聚落概观与分类 15
2.1以安全定位的传统聚落 15
2.1.1传统聚落综识 15
2.1.2安全与聚落 17
2.1.3聚落的防御机能 18
2.2防御性聚落——“设防”的聚落 20
2.2.1“防御性聚落”的概念 20
2.2.2“住”“防”关系释疑 21
2.3传统防御性聚落类型比较 22
2.3.1“外围线性设防”为主的聚落 24
2.3.2“局部点式设防”为主的聚落 44
2.3.3设防民居——“线性”与“点式”两种防卫语言的运用 49
2.3.4各类设防聚落阐述要点 53
本章小结 55
3堡寨聚落文献释义与形态溯源 56
3.1堡寨聚落文献考释 56
3.1.1从字形看设防聚落的起源与演化 56
3.1.2堡寨(聚落)称谓释义 58
3.1.3相关防御概念释义 62
3.2堡寨聚落初始形态 64
3.2.1史前聚落边界设防形态发展 64
3.2.2史前设防城址特征 71
3.3聚落性质演化分流 72
3.3.1堡寨聚落与古代城邑同源并进 72
3.3.2堡寨聚落与城邑聚落相关联 76
3.4先秦社会制度对“堡”形态的影响 77
3.4.1井田制度与“堡” 77
3.4.2乡村里制与“堡” 78
本章小结 80
4堡寨的防卫体系及其防卫技术 81
4.1据地扼守的民间自卫营垒 81
4.1.1两汉与魏晋南北朝的坞堡 82
4.1.2宋元时期的山水寨 89
4.1.3明清及民国地方自卫堡寨 92
4.2堡寨形式的地主庄园聚落 99
4.2.1魏晋豪强坞壁庄园 100
4.2.2唐宋时期地主庄园 101
4.2.3明清民国地主庄园 101
4.2.4地主庄园堡寨示例 102
4.3国家军事防御体系之堡寨 105
4.3.1堡寨形态在两种筑城方式中的表现 106
4.3.2军防体系堡寨类型 109
4.3.3军事防御体系堡寨的特征与演化 115
4.4堡寨防卫技术与设施构成 123
4.4.1筑城工程技术 124
4.4.2外围防卫设施构成配置 133
本章小结 141
5堡寨聚落实态研究——以秦晋地区为例 143
5.1秦晋地区堡寨聚落的发生背景与分布 143
5.1.1选择区域的界定与依据 143
5.1.2聚落设防背景综识 146
5.1.3堡寨聚落区域分布 159
5.2平原坦地之堡寨(无险以据) 167
5.2.1独立成堡 167
5.2.2数堡并存 169
5.2.3堡中有堡 173
5.2.4村寨组合 175
5.2.5城中民堡 176
特征述要 177
5.3险山陡壑之堡寨(地利可依) 178
5.3.1独立自守 178
5.3.2村寨分离 184
5.3.3数堡集结 198
特征述要 202
5.4官商士绅的宅邸庄院 203
特征述要 212
5.5军事防御体系的堡寨 214
特征述要 221
本章小结 223
6传统堡寨聚落防御性空间内涵 224
6.1“集落”的防御思想 224
6.1.1堡寨聚落的防御根本 224
6.1.2聚落内部成员关系 225
6.2防卫意向表达 225
6.2.1场地防卫意向——“险” 225
6.2.2形式防卫意向——“固” 227
6.2.3空间防卫意向——“玄” 228
6.3层级防御结构 229
6.3.1外围整体防卫(边界、结点) 230
6.3.2内部街巷布局(结构) 232
6.3.3住户单元组成(要素) 234
6.4精神防卫机能 236
6.4.1安居心理的精神寄托 236
6.4.2防卫的虚象效应 241
6.5典型堡寨实例分析 245
6.5.1独擅胜场的防御建构 246
6.5.2安心镇气的精神堡垒 251
6.6空间性格表述 252
6.6.1堡寨聚落空间特性 252
6.6.2堡寨聚落空间与社会运作的关联 255
6.6.3堡寨聚落空间的审美表现 256
本章小结 258
结语 260
附录1 堡寨相关称谓释义 264
附录2 军事体系防御性建筑称谓释义 270
附录3 堡寨外围防御构成释义 274
附录4 史前城址分区 282
附录5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堡寨遗址统计 288
附录6 《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堡寨遗址统计 327
附录7 山西、陕西境内明长城四镇重要堡寨 359
主要参考文献 371
后记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