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台佛学的成立和展开 1
第一节 佛教理论的深化及宗派的形成 1
第二节 智顗的“一心三观”学说 13
第三节 智顗的“一念三千”理论 52
第四节 关于“一念无明法性心” 70
第五节 智顗的判教思想体系 107
第六节 忏悔思想和忏仪制度 123
第七节 灌顶的天台佛教思想 145
第八节 玉泉寺传承的天台思想 160
第二章 三论宗的佛教思想体系 176
第一节 吉藏与三论宗的成立 176
第二节 吉藏的中道实相论 192
第三节 吉藏的二谛论 217
第四节 三论宗的判教思想 243
第三章 唐初佛道思想之争 249
第一节 武德、贞观年间的佛道论争 249
第二节 显庆、龙朔年间的佛道论争 265
第三节 三教谈论的内容和实质 277
第四章 玄奘及其所传唯识学 293
第一节 玄奘大师的译经成就 293
第二节 唯识宗的理论体系 311
第五章 华严宗的思想学说 352
第一节 华严宗的思想学说 352
第二节 华严学说与《起信论》 399
第三节 李通玄的东方智慧论 415
第六章 唐前期其他宗派佛教思想 450
第一节 律宗思想概述 450
第二节 净土信仰的民间展开 470
第三节 开元时期的密宗思想 509
第四节 藏地佛教的初传 527
第七章 禅宗的建立及其早期思想 535
第一节 “东山法门”的思想特色 535
第二节 神秀系统的禅法思想 559
第三节 惠能及其《坛经》思想 587
第四节 神会论“空寂之知” 651
第五节 江东牛头禅的玄学化 681
第六节 洪州禅的老庄化思想 700
第七节 希迁《参同契》的思想 758
第八节 宗密的禅教会通论 768
第八章 全盛时期的五家禅思想 798
第一节 沩仰宗的理事不二思想 798
第二节 《临济录》的自由境界论 811
第三节 曹洞宗的“回互”学说 858
第四节 文偃的“云门三句” 890
第五节 文益论“宗门十规” 903
第六节 禅师门下的士大夫佛学 924
第七节 五家禅思想体系评论 964
第九章 天台中兴与吴越佛教 1010
第一节 永嘉玄觉与天台佛教 1010
第二节 湛然的“无情有性”说 1017
第三节 梁肃和李翱的佛教思想 1049
第四节 唐末五代的吴越佛教 1070
第十章 延寿的佛教融合思想 1082
第一节 “禅教一致”论 1082
第二节 “万善同归”说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