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第一章 筹建时期(1966~1970年) 9
第一节 红光厂的筹建 9
一 关于建厂的酝酿 9
二 青岛厂内迁的准备 12
三 改内迁为新建 14
第二节 艰苦创业 16
一 在困难中建厂 16
二 自力更生组建职工队伍 19
第三节 试制轮胎起重机 20
一 初期的机构设置 20
二 生产纲领的变更 21
三 试制的技术和生产准备 24
四 第一台轮胎起重机试制成功 27
第二章 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时期(1971~1975年) 30
第一节 生产管理体制的建立 30
一 实行党对企业的领导 30
二 加强企业管理 32
三 首次“职代会”的召开 34
四 建立新的管理系统 35
五 管理职能的发挥 39
六 企业进行全面整顿 41
第二节 增建铸钢车间 42
一 增建铸钢车间的原因 42
二 两种建设方案的比较 43
三 组织铸钢车间大会战 45
四 1.5吨无芯工频电炉的先进性能 46
五 铸钢车间会战推动了生产全面发展 47
第三节 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 48
一 开展“双革”活动是组织批量生产的要求 48
二 “双革”活动蓬勃发展 50
第四节 16吨轮胎起重机的生产与改进 52
一 产品的统一分配 52
二 产品的第一次技术改进原因 53
三 产品的第一次技术改进 54
四 坚持为用户服务 57
第五节 厂区建设的基本完成 59
第三章 生产发展上升时期(1976~1979年) 62
第一节 挖掘企业潜力 62
一 克服供电紧张的困难 62
二 设备管理工作的认真补课 64
三 质量管理工作的整顿 67
第二节 增加产品品种 70
一 生产集装箱 70
二 协作生产“海港吊” 73
三 一期建设工程的竣工验收 78
第三节 开展“工业学大庆”活动 81
一 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81
二 学习大庆经验整顿企业 83
三 召开第二届职工代表大会 85
第四章 转轨变型,振兴企业(1980~1989年) 90
第一节 转轨变型的开端 90
一 企业应变准备不足 90
二 企业走出困境的决策 93
三 增强企业的经营活力 93
四 港厂携手 密切合作 96
第二节 建立信誉 沟通产销渠道 100
一 召开轮胎起重机质量评议会 100
二 “评议会”对生产的促进 101
第三节 企业的全面整顿 103
一 企业整顿的基本步骤 103
二 改善企业管理机制 105
三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107
四 完善经济责任制 111
五 实行全面计划管理 115
六 发展职工教育提高职工业务技术素质 117
第四节 企业在改革中振兴 120
一 改革是系统工程 120
二 增强企业活力 123
三 为推行厂长负责制创造条件 127
四 改善职工生活福利 128
第五节 企业在改革中发展 131
一 深化企业改革 131
二 企业的“四大体系”和“五种承包经济责任制”的形成 134
三 巩固成果 深化改革 139
结束语 142
附录 144
一 红光港机厂大事记 144
二 红光港机厂历届负责人 166
三 红光港机厂主要产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统计表 168
四 红光港机厂获上级授予的荣誉称号 169
五 红光港机厂产品目录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