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崩溃与重构:荀子思想的背景与主题 10
第一节 荀子思想产生的背景 10
一 礼坏乐崩 11
二 诸子蜂起 19
第二节 荀子思想的基本主题 29
一 从荀子的批评言论推断其思想的基本主题 30
二 从荀子思想体系推演看其思想的基本主题 36
三 从百家思想之主题看荀子思想的基本主题 38
第二章 天人之学:礼乐重构的理论奠基(上) 41
第一节 天神隐遁与人的觉醒 41
一 天神隐遁 42
二 人的觉醒 45
第二节 天之二分与天人分合 48
一 形上之天与形下之天 48
二 由合而分与由分而合 52
第三节 天人之际与人之安顿 58
一 天人相分与群体之挺立 58
二 不求知天与人类之自觉 61
第四节 礼乐重构与天人之学 67
一 道之多义与人道之凸显 67
二 礼乐重构与个体之消解 71
第三章 人性学说:礼乐重构的理论奠基(下) 75
第一节 性之二分与性道并举 75
一 实然之性与应然之性 76
二 性与道 83
第二节 性伪分合与善恶之争 86
一 性伪分与性伪合 86
二 道性善与倡性恶 91
三 孟荀性论之关系 99
第三节 圣凡同性与习染之别 104
一 圣凡同性 104
二 习染之别 106
第四节 礼乐重构与人性学说 109
一 礼乐重构与人性不美 110
二 荀子性论之得失分析 112
第四章 一体两翼:礼乐制度的基本构架 115
第一节 隆礼重法 115
一 隆礼 115
二 重法 122
三 礼主法辅 125
第二节 乐为礼辅 131
一 乐者乐也 131
二 美善相乐 134
第五章 立道用术:礼乐重构的现实路径 138
第一节 王道理想与霸道之途 138
一 先王与后王 139
二 王道与霸道 147
三 反战与议兵 152
第二节 重义兼利与富强之路 155
一 重义而兼利 156
二 惠民而爱民 160
第三节 君民本末与君臣之际 163
一 君舟民水与立君为民 163
二 尚贤使能与臣为君具 166
三 以道事君与持宠之术 169
第六章 认识论与逻辑学:礼乐重构的附产物 173
第一节 以解政治之蔽为特色的认识论 173
一 解蔽的政治意蕴 173
二 荀子解蔽之“蔽” 175
第二节 以政治正名为目的的逻辑学 179
一 荀子逻辑学的正名立场 179
二 荀子逻辑学的缺陷分析 183
第七章 内在张力:礼乐重构与荀子思想的两面性 187
第一节 礼之拓展与仁之退却 187
第二节 重智与重德 191
第三节 尊君与爱民 195
第四节 重人与重法 197
第五节 汇通百家与党同伐异 199
第八章 荣辱兴衰:礼乐重构视域中的荀子之定位 203
第一节 历代对荀子的评价 203
一 从孟荀并称到大醇小疵 204
二 从大本已失到全是申韩 206
三 从零星肯定到重光荀学 209
四 近代的排荀与尊荀之争 213
第二节 荀子的学派属性 216
一 学派之争述评 216
二 荀子属于儒家 220
三 荀子不是歧儒 223
第三节 荀子:先秦思想的总结者 231
一 荀子不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232
二 集大成论断形成的思想根源 234
三 荀子是先秦思想的总结者 238
参考文献 241
后记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