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发现看南越国至六朝时期岭南与南海交通 1
一 南越国遗址出土波斯器物与非洲象牙 2
二 汉朝驿使航向黄支 8
三 遂溪南朝窖藏出土的波斯银币 12
四 余论:南方的海洋气息 20
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21
一 广州贸易大势 22
二 朝贡与私商贸易 30
三 市舶使及其管理制度 35
四 岭南市阉珠玉使、押蕃舶使、结好使 56
五 蕃商、蕃坊与外侨管理 61
六 海上航线与贸易伙伴 67
七 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 89
八 南海贸易与岭南社会经济变迁 96
九 海外交通与中外文化交流 110
南汉对外关系与海外贸易 122
一 “小南强”:南汉开国及其与五代各国的关系 123
二 南汉刘氏的祖籍与族属:汉人,阿拉伯人后裔,还是蛮夷? 129
三 笼络蕃商:南汉朝廷与南海贸易 132
四 印坦(Intan)沉船:水下考古重大发现 134
五 海外贸易的重要性及其长远意义 141
郑和下西洋与朝贡体系 145
一 明前期的朝贡体系 146
二 郑和远航与朝贡体系 151
三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158
四 郑和远航的历史审视 162
在广东发现“郑和”——以地方文献与民间信仰为中心 169
一 方志所见郑和下西洋资料 169
二 走上神坛的“郑和”:广东民间的“郑和崇拜” 171
三 余论:值得重视的南海地区“郑和崇拜”现象 176
明代海道副使及其职能演变 178
一 “文武相制”与海道副使建制 179
二 海道副使职掌 186
三 明中期海道兼管夷务与带管市舶 189
四 明后期海道职权重构 197
明代屯门地区海防与贸易 202
一 南海卫、海道副使与南头参将 203
二 疍民、海盗与屯门海战 206
三 “贸易岛”、“南头体制”与“广中事例” 210
17世纪广东与荷兰关系述论 220
一 中荷官方首次接触:范·内克(Van Neck)广东之行 223
二 荷兰对澳门的觊觎 229
三 清初中荷贸易与外交关系的重建 240
四 粤商在印尼群岛 257
五 余论 261
17世纪下半叶北部湾的中国“海盗” 267
一 北部湾形势 267
二 “西贼” 273
三 余论 278
会安:17—18世纪远东新兴的海洋贸易中心 280
一 会安开埠及其对中国、日本等国的贸易 281
二 会安“交易会”及其管理体制 289
三 会安的外国人 300
四 海贸中心的转移 308
17—19世纪会安的华人、唐帮会馆与华风 311
一 从华商、“明香人”到“清商”:会安华人主体的演变 311
二 唐帮会馆与明乡萃先堂 314
三 会安华风 324
“海上明朝”:鄚氏河仙政权(“港口国”)的中华特色 339
一 河仙“明香”与“十八英” 340
二 服物制度“仿佛前代”与“风俗重文学” 343
三 早期河仙华人的民族认同与家国情怀 349
四 余论 352
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354
一 东西方濒海各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 356
二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世界经济交往的重要渠道 359
三 海上丝绸之路是不同民族宗教、文化交流的桥梁 361
四 余论 364
海洋考古与海洋史研究 365
一 沉船考古见证海洋经济社会历史 367
二 海洋考古再现海国历史 388
三 海洋文化遗产:海洋考古与海洋史研究的近亲资源与研究对象 392
后记 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