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反思 1
二、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 3
三、两种发展“范式”的比较 4
四、循环经济的生态原理 6
五、循环经济的体系和层次 8
六、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9
第一章 循环经济的理论与方法 14
第一节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14
一、整体论 14
二、系统论 16
三、自组织理论 17
四、协同理论 24
五、自然资本理论 27
六、清洁生产理论 28
七、工业生态理论 29
第二节 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与特征 30
一、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 31
二、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32
第三节 循环经济三R原则 33
一、循环经济三R原则 33
二、循环经济三R原则的关系 35
第四节 循环经济的分析方法 37
一、工业代谢分析 38
二、生命周期评价 39
三、区域工业生态系统分析 41
四、生态效率评价分析 42
第二章 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 45
第一节 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研究 45
一、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的特点 45
二、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45
三、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 46
四、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特点 47
第二节 若干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 50
一、GDP指标体系的贡献、不足及其替代 51
二、绿色GDP评价体系研究 53
三、人文发展指数(HDI)的研究 57
四、经济福利指标的研究 59
五、真实进步指数(GPI)的研究 60
六、主观幸福指标(SWB)的研究 61
七、真实储蓄率(GSR)的研究 62
八、生态足迹(EF)的研究 63
九、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65
十、国内发展尺度(MDP)的研究 68
第三节 循环经济的评价模型 71
一、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概念模型 72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调控模型 74
第四节 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设计 74
一、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原则 74
二、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的功能 76
三、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77
第五节 浙江循环农业发展评价 85
一、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建构 86
二、建立浙江循环农业发展评价计量分析模型 86
三、数据处理与实证研究 89
第三章 循环经济发展的结构分析 94
第一节 循环型企业 94
一、广西贵糖(集团)的发展模式 95
二、山东鲁北集团的发展模式 99
三、循环型企业发展模式的普适性分析 101
第二节 生态工业园 102
一、包头国家生态工业(铝业)园区 102
二、石河子国家生态工业(造纸)园区 105
三、生态工业园区模式的普适性分析 106
第三节 循环型(生态型)城市 108
一、贵阳循环型(生态型)城市建设 109
二、湖州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建设 111
三、杭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 117
四、循环型(生态型)城市发展模式的普适性分析 121
第四节 循环型区域 121
一、“生态浙江”建设的实践探索 122
二、“循环型辽宁”建设的实践探索 128
三、循环型区域发展模式的普适性分析 132
第四章 循环经济与区域协调发展 133
第一节 促进区域循环经济的意义 133
第二节 区域循环经济原则与体系 135
一、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135
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 136
三、区域循环经济体系 137
四、区域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 140
第三节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44
一、空间组合发展模式 144
二、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 145
三、区位导向型发展模式 146
第四节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 146
一、完善法律制度建设 147
二、加大经济杠杆调控 148
三、注重科学规划协调 149
四、强化产业政策推动 150
第五章 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产业促进 151
第一节 环境产业及其发展概论 151
一、环境产业界定及其分类 152
二、环境产业的本质特征 154
三、环境产业的运行特征 156
四、环境产业的发展特征 157
五、我国环境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159
第二节 环境产业带动循环经济的机制和形式 163
一、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产业划分 164
二、环境产业带动循环经济发展机制 166
三、环境产业带动循环经济的作用形式 167
第三节 废弃产品资源化(产业化)分析 170
一、主要废弃产品的资源化(产业化) 171
二、废弃产品资源化(产业化)趋势 177
第四节 环境产业促进的政策措施 177
一、政府奖励政策 178
二、优惠税收政策 178
三、推进政府采购 179
四、完善收费政策 179
五、强化资源税政策 180
六、促进技术创新政策 181
第六章 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路径选择 182
第一节 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科技进步作用 182
一、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 182
二、科技创新是循环经济的基础 183
第二节 循环经济发展的信息技术运用 187
一、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187
二、推进循环经济信息化体系建设 188
三、加快发展信息产业 189
第三节 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与技术战略 189
一、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 189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战略 190
第四节 循环型工业发展的技术路径 192
一、制造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路径 192
二、能源资源型工业推进循环经济的技术路径 194
第五节 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技术路径 195
一、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战略 196
二、循环农业发展的科技服务机制 196
三、传统农技推广服务机制存在的问题 197
四、完善农技推广服务机制的对策 199
五、健全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 201
六、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及其实践形式 203
第七章 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 206
第一节 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界定 206
一、发展循环经济面临制度障碍 206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界定 208
第二节 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 210
一、循环经济政策体系 210
二、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211
三、循环经济财税体系 212
四、循环经济金融体系 214
五、循环经济资源产权体系 216
第三节 循环型工业发展的制度创新 224
一、循环型工业发展的制度创新原则 224
二、循环型工业发展的制度创新机制 225
第四节 循环农业发展的制度创新 227
一、我国循环农业发展面临制度障碍 227
二、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制度创新对策 231
第八章 循环经济发展的立法建设 233
第一节 国外循环经济法律模式与借鉴 233
一、德国循环经济法律模式 233
二、日本循环经济法律模式 235
三、美国循环经济法律模式 241
第二节 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现状与评价 243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立法的历史和现状 243
二、我国清洁生产的立法研究 245
三、对我国循环经济法律的若干评价 250
第三节 加强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若干思路 252
一、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52
二、我国加强循环经济立法的主要思路 254
第四节 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立法研究 256
第九章 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行为优化 261
第一节 政府行为原则与循环经济责任 261
一、培育良好的循环经济发展环境 261
二、引导和规范循环型企业建设 262
三、建构和培育循环型社会消费 263
第二节 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耦合 263
一、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耦合机制 264
二、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耦合模式 265
三、循环经济的政府行为耦合效应 266
第三节 政府环境政策建构 267
一、环境经济政策 267
二、环境产业政策 269
三、环境技术政策 270
四、环境消费政策 271
第四节 政府环境职能定位优化 272
一、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环境职能 272
二、政府环境职能存在的问题 273
三、政府环境职能定位优化 275
第十章 循环经济发展的环保机制建构 279
第一节 环保责任机制 279
一、环保责任原则 279
二、环保责任类型与结构 282
三、环保责任实施 285
第二节 战略环评机制 287
一、国际战略环评实践 287
二、战略环评发生机理 289
三、战略环评实施机制 291
四、战略替代方案与减缓措施 292
第三节 区域(流域)限批机制 293
一、区域(流域)限批的提出 293
二、区域(流域)限批原则 294
三、区域(流域)限批机制 295
第四节 环保行政机制 296
一、环保行政机制的内涵界定 296
二、我国环保行政机制的弊端分析 298
三、完善环保行政机制的对策建议 300
参考文献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