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1
序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我国受贿犯罪概况 1
第二节 我国受贿罪的立法概况 8
一、我国加入的有关打击腐败犯罪的国际公约 8
二、我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受贿罪的主要规定 10
第三节 受贿罪研究概况 22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视角 25
第二章 贿赂的范围问题 29
第一节 我国关于贿赂范围的有关规定及理论聚讼 29
一、我国关于贿赂范围的有关规定 29
二、关于贿赂范围的纷争 33
第二节 确定贿赂范围需要参酌的因素 37
一、国际公约、国外立法例与我国立法传统 37
二、受贿罪侵害的客体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43
三、我国送礼文化与当前反腐败形势 47
四、贿赂范围的扩张与刑法的谦抑性 54
第三节 关于“性贿赂”应否入罪的问题 59
一、关于“性贿赂”是否应当入罪的理论分歧 59
二、“性贿赂”现状分析 62
三、“性贿赂”应否入罪的理论分析 67
第四节 我国贿赂范围的理性界定 70
一、综合多方面因素确定贿赂范围的最佳平衡点 70
二、司法解释扩大贿赂范围有关规定之合理性分析 73
第三章 受贿罪主体方面的问题 79
第一节 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厘定 80
一、我国关于受贿罪主体范围的立法及司法解释沿革 80
二、现阶段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标准 87
三、对于“从事公务”的理解 91
第二节 几类特殊主体能否构成受贿罪的主体 98
一、医生、教师、裁判等主体能否构成受贿罪的主体 98
二、离职国家工作人员能否构成受贿罪的主体 106
第三节 解析《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之规定 114
一、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影响力交易罪的关系 115
二、对《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规定的理解 118
三、本条规定在贿赂犯罪体系中地位及罪名确定问题 131
第四节 关于完善受贿罪主体规定的立法建言 137
第四章 受贿罪的共同犯罪问题 143
第一节 有关受贿罪共同犯罪的司法解释之解析 143
一、解析司法解释关于受贿共犯的有关规定 143
二、关于“通谋”要件的理解 149
三、关于“共同占有”要件的理解 152
第二节 受贿罪共同犯罪的基本类型 158
一、关于国家工作人员教唆、帮助非国家工作人员犯受贿罪的问题 158
二、关于非国家工作人员教唆、帮助国家工作人员犯受贿罪的问题 162
三、关于非国家工作人员能否构成受贿罪的共同实行犯的问题 162
第三节 关于国家工作人员与特定关系人共同受贿的认定问题 167
一、近亲属与其他特定关系人认定受贿共犯应区别对待 167
二、近亲属构成受贿共犯的有关问题 171
三、关于特定关系人构成受贿共犯与单独构罪的问题 173
第四节 关于国家工作人员与公司、企业等其他单位工作人员共同受贿的定性问题 177
一、关于国家工作人员与公司、企业等其他单位工作人员共同受贿定性问题的理论聚讼 177
二、有关立法及司法解释精神考察 181
三、关于国家工作人员与公司、企业等其他单位工作人员共同受贿定性问题之管见 182
第五章 受贿罪的既遂与未遂问题 184
第一节 受贿罪的既遂标准问题 184
一、犯罪既遂的标准 184
二、受贿犯罪的既遂、未遂区分标准 188
第二节 关于收受他人财物未办理权属变更的认定问题 196
一、收受他人房屋、汽车等物品未办理权属变更能否作为犯罪处理 196
二、收受他人房屋、汽车等物品未办理权属变更是受贿既遂还是未遂 200
第三节 关于收受财物后退还或者上交的问题 209
一、全面理解收受财物后退还或者上交问题的有关规定 210
二、影响退还或上交财物是否构成犯罪的主客观因素 218
第四节 受贿既遂、未遂认定若干疑难问题探析 224
一、关于“廉政账户”的法律思考 224
二、关于收受借据行为的既遂、未遂判定 228
三、关于收受财物后又委托请托人保管的既遂、未遂判定 234
四、关于收受银行卡未取现的既遂、未遂判定 236
第六章 若干新型受贿犯罪问题研究 239
第一节 交易型受贿有关问题 239
一、交易型受贿的典型类型 242
二、关于受贿数额的计算和认定问题 246
三、罪与非罪的界限 255
第二节 干股分红型受贿有关问题 261
一、对于“干股”的理解 262
二、关于受贿数额的计算和认定问题 272
三、干股分红型受贿案件认定中的疑难问题 281
第三节 合作投资型受贿有关问题 291
一、合作投资型受贿的主要类型及受贿数额的认定 292
二、罪与非罪的界限 294
三、与其他新型受贿犯罪及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的界限 298
四、合作投资型受贿案件认定中的有关问题 304
第四节 委托理财型受贿有关问题 308
一、“委托理财”概念解析 308
二、委托理财型受贿的主要类型及受贿数额的认定 311
三、罪与非罪的界限 315
四、委托理财型受贿案件认定中的疑难问题 317
结束语 325
参考文献 327
后记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