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思想研究 关于孙文学说思想体系构建原则的初步思考》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兴仁,刘仁坤著
  • 出 版 社: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207075146
  • 页数:49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孙中山思想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道路、路线、战略、方法与步骤等诸多革命理论的思考,同时又涵盖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思想中存在的矛盾与斗争。

引论 1

《孙文学说》——吹响了民主革命的时代号角 1

《孙文学说》——基本框架与理论特色 4

《孙文学说》——中华文化创新的光辉篇章 6

《孙文学说》——三民主义构成其思想脊干与理论支柱 12

国情篇 18

民族构成与人口状况 20

农耕经济与自然灾害 23

近代城市与交通状况 27

传统文化与教育、科举制度 30

转型时期的中国近代社会 41

求索篇 53

檀香山兴中会与广州起义 54

从“伦敦蒙难”到三民主义初步形成 59

主动争取同维新派的合作 61

惠州起义震动全国 63

《辛丑条约》与学生爱国运动勃兴 65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70

1903—1904年对保皇派的批判 72

中国同盟会成立及其政治纲领 74

政治建设 77

组织建设 79

理论建设 80

革命民主主义同改良主义思想大论战 82

论战的性质、意义及其深远影响 86

依靠会党发动反清武装起义 87

革命派向清朝新军寻找支持力量 91

共和国建立与民主革命受到重大挫折 93

辛亥革命后探索救国真理的继续与深化 96

民族篇 102

近代中国民族问题 103

“反满”口号的由来 107

反满的性质及其现实意义 108

反满思想的演变 110

反满的时代内涵及其局限 113

早期对帝国主义的认识 115

对帝国主义认识的深化 119

废除不平等条约,做为反帝斗争突破口 126

反帝斗争的依靠力量 128

国内民族问题与“五族共和” 130

民族与宗教 132

建设民族团结,统一国家的政治理念 135

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团结 137

民族主义是维护中华民族独立、团结和建立世界民族平等大家庭的理论基石 138

共和篇 143

民权主义的国际国内环境 144

民权意识的萌发及其演进 145

民权思想的新发展及其理论概括 151

从“三权分立”到“五权分立” 157

“权能区分” 160

建立共和制度的三个时期 165

《临时约法》 169

总统——内阁 174

司法改革 180

坚持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 183

民初“政党政治” 187

“宋案”与“二次革命” 191

中华革命党成立及其党章 194

民初议会斗争 197

20世纪初中国政局的演变 201

辛亥革命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206

民权主义是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理论基石 209

民生篇 215

民生主义与土地问题 216

土地问题与社会经济变革 222

“平均地权” 223

“平均地权”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226

“节制资本” 230

“耕者有其田”是对“平均地权”思想的发展 231

中国工业化的战略方针 234

工业国有化——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 235

工业化的困难与有利条件 236

中国工业化的模式及独特道路 239

《实业计划》的总体规划 241

从变革农业生产关系到农业技术改革 250

农业改革和商品经济 255

农业立法势在必行 259

开发边疆与移民 261

民生主义是实现工业化和“民生畅遂”的理论基石 264

军事篇 267

武装起义的战略决策 268

城市暴动——武装起义的基本形式 271

城市暴动评析 275

对游击战术的重视和研究 279

武昌起义——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282

武装斗争与政治 283

重视革命军队的政治建设 285

军队与武器 286

军队综合素质的建设 288

武装斗争与会党 292

武装斗争与清朝新军 295

建立工农武装的思想 299

武装斗争与人民群众 300

武装斗争与军事纪律 302

孙中山军事思想对我国民主革命的理论贡献 305

《军事篇》附录 306

“以和平收革命之功” 306

辛亥革命高潮时的政治格局 306

同盟会的分化与解体 308

围绕“南北议和”的斗争 314

“以和平收革命之功”的结局 317

外交篇 322

“天下为公”体现出世界各国平等和睦共处的崭新外交理念 322

近代外交思想与策略 325

民间外交与政府外交并举 329

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 331

日本大亚洲主义的嬗变 335

孙中山大亚洲主义的精神风貌 340

关于“满蒙”问题 348

关于“二十一条”问题 351

“以俄为师”,外交战略的调整 356

联俄、联合世界被压迫民族的新外交路线 360

“参战”问题的理性思考 361

从“广东商团事件”看孙中山的坚定爱国反帝立场 368

科学篇 371

科学价值观 372

对自然科学的认识 375

对微观世界的考察 377

电学 378

建筑与水利工程 379

科学技术与中国工业化 381

科学技术与中国农业改革 383

科学技术与现代交通 385

尊重科学与尊重人才 386

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 388

人文科学研究 391

科学与养生 395

科学与启蒙 398

教育篇 405

封建教育制度与科举制度 405

清朝“癸卯学制”及其实质 410

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412

创建新教育体制 415

思想品德教育 418

教育与政治 422

教育与知识分子群体 423

教育与科学 426

教育与留学生运动 427

教育与新文化启蒙的思考 429

教育思想、理论的新发展 434

素质篇 439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440

资产阶级改革家对国民素质的重视 441

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的理性思考 442

爱国自强,提高国民政治素质 442

融合中西文化精粹,提高国民参政意识 446

树立革命道德观 451

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 456

改造国民心理素质 459

面向世界对外开放 461

提高国民体能素质 462

提高综合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 464

哲学篇 466

宇宙人类起源及其物质属性 467

知行关系 470

“民生史观”提出的历史条件及社会环境 475

“民生史观”的内涵 477

“民生史观”的时代性与民族性 482

“民生史观”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483

孙中山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487

参考文献 490

后记 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