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
1.1 电路与电路模型 1
1.1.1 电路 1
1.1.2 电路模型 2
1.1.3 电路的工作状态 3
1.1.4 电路常用术语 3
1.2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4
1.2.1 电流 4
1.2.2 电压 6
1.2.3 电功与电功率 8
1.3 电阻元件 10
1.3.1 电阻 10
1.3.2 电导 11
1.3.3 电阻元件 11
1.3.4 欧姆定律 12
1.3.5 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 13
1.4 电压源与电流源 14
1.4.1 电压源 14
1.4.2 电流源 16
1.4.3 实际电源的两种电路模型 18
1.4.4 实际电源两种电路模型的等效互换 19
1.5 受控源 21
1.5.1 受控源的概念 21
1.5.2 受控源的类型 21
1.5.3 受控源的伏安关系 22
1.6 基尔霍夫定律 24
1.6.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24
1.6.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26
本章小结 29
习题1 31
2 电阻电路分析 36
2.1 电阻的连接及等效 36
2.1.1 电阻的串联及分压 36
2.1.2 电阻的并联及分流 36
2.1.3 星形电阻网络与三角形电阻网络的等效互换 38
2.2 支路电流法 41
2.3 网孔电流法 43
2.3.1 网孔电流的概念 43
2.3.2 网孔电流法 43
2.3.3 无伴电流源及超网孔的概念 45
2.4 节点电压法 47
2.4.1 节点电压方程式的一般形式 47
2.4.2 弥尔曼定理 50
2.5 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 52
2.5.1 二端网络 52
2.5.2 戴维南定理 52
2.5.3 诺顿定理 56
2.6 叠加定理与齐次定理 56
2.6.1 叠加定理 56
2.6.2 齐次定理 58
本章小结 60
习题2 62
3 正弦交流电路 67
3.1 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 67
3.1.1 正弦交流电的周期与频率 67
3.1.2 正弦量的三要素 68
3.1.3 相位差计算 69
3.1.4 正弦量的有效值和平均值 71
3.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73
3.2.1 相量的概念 73
3.2.2 用相量表示正弦量 74
3.2.3 相量图 74
3.3 单一元件电路 76
3.3.1 电阻元件电路 76
3.3.2 电感元件电路 78
3.3.3 电容元件电路 81
3.4 RLC串联电路 84
3.4.1 RLC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84
3.4.2 电路的性质 85
3.4.3 电路的功率 85
3.4.4 三个三角形 85
3.5 并联电路计算 87
3.5.1 并联电路的复阻抗计算法 87
3.5.2 并联电路的复导纳计算法 88
3.6 串联谐振电路 90
3.6.1 串联谐振的定义和条件 90
3.6.2 串联谐振的特点 91
3.6.3 串联谐振的应用 92
3.6.4 谐振电路的选择性 93
3.7 并联谐振 94
3.7.1 并联谐振的条件 95
3.7.2 并联谐振的特点 96
3.7.3 并联谐振的频率特性 96
3.8 功率因数的提高 98
3.8.1 提高电路功率因数的意义 98
3.8.2 并联电容提高线路的功率因数 99
本章小结 100
习题3 103
4 三相交流电路 106
4.1 三相电源 106
4.1.1 三相电源的构成 106
4.1.2 三相电源的连接 108
4.2 三相负载 110
4.2.1 三相负载的星形连接 110
4.2.2 三相负载的三角形连接 112
4.3 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114
4.3.1 Y0-Y0连接与Y-Y连接的电路 114
4.3.2 Y-Y、Y-△、△-△连接的电路 114
4.3.3 三相电路的功率计算 116
4.3.4 三相功率的测量 117
4.4 不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 118
4.4.1 不对称Y0-Y0连接的电路 118
4.4.2 不对称Y-△连接的电路 119
本章小结 121
习题4 122
5 动态电路 125
5.1 换路定律及初始值计算 125
5.1.1 动态电路的过渡过程 125
5.1.2 换路定律 126
5.1.3 初始值的计算 126
5.2 直流激励下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28
5.2.1 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29
5.2.2 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31
5.3 直流激励下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132
5.3.1 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133
5.3.2 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135
5.4 求解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136
5.4.1 求解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136
5.4.2 三要素法的应用 138
5.5 阶跃函数和阶跃响应 141
5.5.1 阶跃函数 141
5.5.2 阶跃响应 143
5.6 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44
5.6.1 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45
5.6.2 零输入响应的三种情况分析 146
本章小结 148
习题5 150
6 互感电路 155
6.1 互感与同名端 155
6.1.1 互感 155
6.1.2 互感电压 156
6.1.3 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156
6.2 互感线圈的串联 160
6.2.1 两线圈顺向串联 160
6.2.2 两线圈反向串联 161
6.3 互感线圈的并联 163
6.3.1 同名端相连 163
6.3.2 异名端相连 164
6.3.3 两线圈一端相连 164
6.4 空心变压器 167
6.4.1 空心变压器的概念与方程 167
6.4.2 空心变压器的计算 168
6.5 理想变压器 171
6.5.1 理想变压器的概念 171
6.5.2 交流铁芯线圈上电压与磁通的关系 171
6.5.3 理想变压器的电压变换 172
6.5.4 理想变压器的电流变换 173
6.5.5 理想变压器的阻抗变换 173
本章小结 175
习题6 177
7 磁路与电动机 182
7.1 磁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82
7.1.1 磁场的基本概念 182
7.1.2 磁场的基本定律 184
7.2 铁磁材料的磁化 189
7.2.1 磁化及磁化曲线 189
7.2.2 铁磁材料的分类 191
7.3 简单磁路的计算 193
7.3.1 磁路计算的基本概念 193
7.3.2 已知磁通Ф求磁化电流 193
7.4 直流电动机 195
7.4.1 直流电动机的结构 195
7.4.2 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196
7.5 步进电动机 199
7.5.1 单三拍 200
7.5.2 六拍 200
7.5.3 双三拍 201
7.6 三相异步电动机 202
7.6.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 202
7.6.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203
7.7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 210
7.7.1 电动机的起动控制 210
7.7.2 电动机的制动控制 213
7.7.3 电动机的调速控制 215
本章小结 216
习题7 218
8 非正弦交流电路 222
8.1 非正弦周期波的谐波分析 222
8.1.1 谐波 222
8.1.2 非正弦周期函数的谐波分析 223
8.2 波形对称性与所含谐波分量的关系 225
8.2.1 对称性与谐波分量的关系 225
8.2.2 非对称性非正弦周期波的谐波分析 227
8.3 非正弦周期波的平均值与有效值及功率 229
8.3.1 非正弦周期波的直流分量和平均值 229
8.3.2 非正弦周期波的有效值 229
8.3.3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功率 230
8.4 非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计算 232
本章小结 236
习题8 236
附录Ⅰ SI单位及其辅助单位 239
附录Ⅱ 常用数学公式 241
附录Ⅲ 复数简介 244
附录Ⅳ 星-角变换计算程序 248
参考文献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