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建设教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晓鸣主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220075575
  • 页数:200 页
图书介绍:

前言 1

第1章 导论 1

1.1 农业发展的历程 2

1.1.1 原始农业:新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的缓慢发展 2

1.1.2 传统农业:铁器时代到工业化以前的技术进步 3

1.1.3 现代农业:工业革命带来农业生产质的突破 4

1.2 现代农业建设的背景 8

1.2.1 新中国农业发展历程 8

1.2.2 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现实条件 12

1.3 建设现代农业的意义 13

1.3.1 建设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13

1.3.2 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 14

1.3.3 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需要 14

1.3.4 建设现代农业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15

1.3.5 建设现代农业是保障我国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15

1.3.6 建设现代农业是保证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需要 16

1.3.7 建设现代农业有助于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16

第2章 现代农业理论概述 18

2.1 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18

2.1.1 农业的特性 18

2.1.2 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20

2.2 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 22

2.2.1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普遍运用 22

2.2.2 现代化的工业装备设施大量投入 22

2.2.3 科学的组织管理方式贯穿农业生产 23

2.2.4 农业经营理念不断创新 23

2.3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24

2.3.1 “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发展 24

2.3.2 “平面农业”向“立体农业”发展 25

2.3.3 “单一农业”向“综合农业”发展 25

2.3.4 “石油农业”向“生态农业”发展 25

2.3.5 “自给农业”向“市场农业”发展 26

2.4 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26

2.4.1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 26

2.4.2 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27

第3章 现代农业的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 30

3.1 现代农业的目标 30

3.2 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功能和设计思路 33

3.2.1 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功能 33

3.2.2 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34

3.2.3 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35

3.3 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分析 36

第4章 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理念 45

3.3.1 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36

3.3.2 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38

4.1 市场经济理念 45

4.1.1 市场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46

4.1.2 坚持市场经济理念的重点 47

4.2 经济全球化理念 48

4.2.1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及特点 48

4.2.2 坚持全球化理念的重点 49

4.3 和谐发展理念 50

4.3.1 和谐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内涵 51

4.3.2 坚持和谐发展的重点 52

4.4 可持续发展理念 53

4.4.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53

4.4.2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54

4.5 组织制度创新理念 55

4.5.1 组织制度创新的内涵 55

4.5.2 坚持组织制度创新的重点 56

4.6 企业化经营理念 57

4.6.1 农业企业化经营内涵及路径 57

4.6.2 坚持企业化经营理念的重点 58

第5章 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内容 60

5.1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60

5.1.1 农业基础设施的含义、性质和类型 61

5.1.2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62

5.1.3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式 64

5.2 实施农业产业化 67

5.2.1 农业产业化的含义 67

5.2.2 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特征 67

5.2.3 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模式 69

5.3 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 71

5.3.1 农业专业化理论概述 71

5.3.2 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主要内容 73

5.4 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76

5.4.1 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模式 77

5.4.2 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三大倾向 78

5.4.3 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土地制度创新 79

5.5 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 80

5.5.1 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农业建设 80

5.5.2 我国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81

5.5.3 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的途径 81

5.6 培育新型农民 83

5.6.1 新型农民的内涵和构成要素 83

5.6.2 培育新型农民的理论依据 86

5.6.3 培育新型农民的工作重点 88

5.6.4 各地培育新型农民的主要做法 88

5.7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90

5.7.1 农业面源污染的含义及主要来源 90

5.7.2 治理农业污染的理论依据 92

5.7.3 我国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策略选择 92

第6章 构建现代农业的支撑体系 95

6.1 现代农业投入体系 95

6.1.1 农业财政投入体系 96

6.1.2 农村金融体系 98

6.1.3 社会资本投入体系 101

6.2 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103

6.2.1 农业科研创新体系 104

6.2.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06

6.2.3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110

6.3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12

6.3.1 优质粮食产业 112

6.3.2 健康养殖业 113

6.3.3 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 114

6.3.4 农产品加工业 115

6.3.5 生态和生物质产业 115

6.3.6 农业服务业 116

6.4 现代农业市场支撑体系 116

6.4.1 现代农业流通制度 116

6.4.2 现代市场体系 118

6.4.3 现代流通服务业 120

第7章 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模式选择 123

7.1 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模式 123

7.1.1 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农业 123

7.1.2 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内涵 125

7.1.3 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的重要意义 126

7.1.4 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的生产体系 127

7.2 劳动密集型现代农业模式 129

7.2.1 密集型农业的概念和类型 129

7.2.2 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130

7.2.3 实现劳动密集型农业的战略选择 132

7.3 区域特色型现代农业模式 133

7.3.1 区域特色型农业的内涵和特征 133

7.3.2 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的理论依据 134

7.3.3 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的意义 136

7.3.4 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的原则 137

7.3.5 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的途径 138

7.4 可持续型现代农业 139

7.4.1 可持续农业的内涵、特征与目标 139

7.4.2 可持续农业的技术措施与模式 141

7.4.3 中国可持续农业的模式——生态农业 142

7.4.4 中国可持续农业的战略措施 143

第8章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147

8.1 美国现代农业 147

8.1.1 美国的“机械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148

8.1.2 美国现代农业的特点 148

8.1.3 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150

8.2 日本现代农业 154

8.2.1 日本的“一村一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155

8.2.2 日本现代农业的特点 155

8.2.3 日本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157

8.3 法国现代农业 160

8.3.1 法国的“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并重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160

8.3.2 法国现代农业的特点 161

8.3.3 法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161

8.4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65

8.4.1 加快农业立法 165

8.4.2 实施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 165

8.4.3 调整和完善土地制度,促进土地适当集中和规模经营 166

8.4.4 大力促进农业机械化 167

8.4.5 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167

8.4.6 加快推进农业商品化 168

8.4.7 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教体系 168

8.4.8 发展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 169

8.4.9 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社会化 169

8.4.10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170

8.4.11 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 170

8.4.12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71

8.4.13 走中国式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171

第9章 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支持 174

9.1 现代农业建设试点 174

9.1.1 现代农业建设试点的必要性 174

9.1.2 现代农业建设试点的主要内容 175

9.2 推进以土地政策为核心的农村改革 179

9.2.1 现有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 179

9.2.2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创新 180

9.2.3 深化农村综合体制机制改革 183

9.3 规范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186

9.3.1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 186

9.3.2 规范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188

9.4 制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财税和金融支持政策 191

9.4.1 调整财政对现代农业的投入结构 191

9.4.2 完善财政支农方式和政策 193

9.4.3 制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 194

9.4.4 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