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社会转型中的妇女地位研究 10
三、妇女社会地位的概念、构成与衡量 15
四、妇女社会地位研究的理论回顾和理论选择 25
五、指标体系 36
六、研究方法 42
第二章 中国妇女法律地位的现状和实践机制 52
一、认识妇女法律地位的理论框架 53
二、中国妇女法律权益的实现状况 57
三、“认知”与“事实”——妇女法律权益的受损状况 64
四、影响妇女法律地位实现的机制 70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第三章 女性教育与妇女社会地位——质与量的考察 84
一、教育与妇女社会地位的关系 84
二、男女两性受教育量的差异迅速缩小 89
三、量的差异仍未完全消失 96
四、男女两性受教育更为深层的质的差异 103
五、教育回报上的男女两性差异 110
六、女性教育的代际分析 117
七、结论与建议 125
第四章 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 128
一、妇女社会经济地位分析的理论框架 128
二、经济资源和机会 133
三、职业地位与性别隔离 149
四、收入和社会保障 169
五、结论和建议 190
第五章 妇女的政治地位 197
一、妇女政治地位的界定与衡量 197
二、1990~2000年妇女政治参与的进展状况 204
三、现阶段妇女参政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四、影响女性政治参与原因的分析 239
五、关于妇女参政目标、比例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251
第六章 婚姻家庭中的妇女地位 258
一、对婚姻家庭地位衡量的探讨 258
二、妇女婚姻家庭地位的现状及变化趋势 263
三、家庭地位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280
四、权力自我评价和具体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286
五、结论与讨论 295
第七章 健康与妇女地位 306
一、测量妇女健康地位的理论框架 306
二、妇女健康的基本状况 315
三、卫生资源和服务的利用 331
四、影响妇女健康因素的分析 339
五、讨论与基本结论 353
第八章 社会转型与性别视角下的生活方式 362
一、文献回顾及理论基础 362
二、生活时间分配反映的性别分工 369
三、休闲方式的多元趋势和男女两性差异 381
四、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的性别差异 391
五、生活质量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412
六、讨论与总结 422
第九章 社会性别观念与妇女地位 429
一、社会性别观念简析 430
二、性别与能力 433
三、性别与家庭角色 446
四、性别与生育 462
五、小结与讨论 474
第十章 女企业家的地位获得 479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回顾 479
二、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历史背景分析 499
三、女企业家的地位获得:资本的占有 507
四、女企业家的地位巩固:资本的扩展、再生产与转化 522
五、结论和讨论 535
第十一章 国有企业女工的地位现状和变动 547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视角 548
二、国企女工地位一致性和差异性 555
三、国企女工相对被接纳地位和相对被排挤地位 568
四、维续相对接纳地位和沦入相对排挤地位 583
五、结论和讨论 597
第十二章 外出务工与农村性别关系的变化 602
一、文献回顾及理论假设 602
二、第一次外出务工的背景 617
三、进入市场和职业地位 629
四、社会参与和态度 648
五、婚姻和家庭 654
六、回流决定和结果 673
七、自我评价和地位评价 677
八、讨论:外出务工对性别地位的影响 680
第十三章 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地位分析 687
一、对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地位的基本认识 688
二、贫困与资源占有的性别不平等 691
三、民族文化认同与性别差异 699
四、结论和讨论 711
第十四章 妇女社会地位的综合分析 713
一、文献回顾及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方法 714
二、具体指标的选择及计算 726
三、妇女社会地位的综合评价 738
四、结论和讨论 757
附件1: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问卷 761
附件2: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抽样方案及结果评估 817
附件3:“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调查实施质量控制方法及检验结果 854
附件4: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 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