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1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1
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 1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 2
一、秦汉时期 2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2
三、隋唐时期 2
四、宋代时期 3
五、金元时期 3
六、明朝时期 3
七、清朝时期 4
八、民国时期 4
九、新中国的本草学成就 4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6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6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7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7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 8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9
第一节 炮制目的 9
一、除去杂质,纯净药材 9
二、便于制剂和贮存 9
三、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确保安全用药 9
四、增强功效,提高疗效 9
五、改变药性,扩大应用范围 10
六、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10
七、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10
第二节 常用炮制方法 10
一、修治 10
二、水制 10
三、火制 11
四、水火共制 11
五、其他制法 12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13
第一节 四气 13
第二节 五味 15
第三节 升降浮沉 16
第四节 归经 17
第五节 毒性 18
一、古代毒性的概念 18
二、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 18
三、中药毒性分级 19
四、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19
五、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19
六、掌握药物毒性强弱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20
第五章 中药的应用 21
第一节 配伍 21
一、相须 21
二、相使 21
三、相畏 21
四、相杀 21
五、相恶 22
六、相反 22
第二节 用药禁忌 22
一、配伍禁忌 22
二、妊娠用药禁忌 23
三、服药食忌 23
第三节 剂量 24
一、古今计量单位及换算 24
二、确定剂量的依据 24
第四节 用法 24
一、煎药法 24
二、用药法 26
各论 27
第一章 解表药 27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27
麻黄 27
桂枝 28
紫苏叶(附:紫苏梗) 29
生姜(附:生姜皮、生姜汁) 30
香薷 30
荆芥 31
防风 32
羌活 32
白芷 33
细辛 34
藁本 35
苍耳子 36
辛夷 36
葱白 36
第二节 疏散风热药 37
薄荷 37
牛蒡子 38
蝉蜕 38
桑叶 39
菊花(附:野菊花) 39
蔓荆子 40
柴胡 41
升麻 42
葛根 42
淡豆豉 43
木贼 44
第二章 清热药 45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45
石膏(附:寒水石) 45
知母 46
芦根 47
天花粉 47
竹叶 48
淡竹叶 48
栀子 49
夏枯草 49
决明子 50
谷精草 50
密蒙花 51
青葙子 51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51
黄芩 52
黄连 53
黄柏 54
龙胆 55
秦皮 55
苦参 56
白鲜皮 56
椿皮 57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57
一、主要用于温热病的药物 57
金银花(附:忍冬藤) 57
连翘 58
穿心莲 59
大青叶 59
板蓝根 60
青黛 60
贯众 61
熊胆 62
四季青 62
二、主要用于咽喉肿痛的药物 63
射干 63
山豆根(附:北豆根) 63
马勃 64
三、主要用于热毒泻痢的药物 64
白头翁 64
马齿苋 64
鸦胆子 65
四、主要用于热毒疮疡的药物 65
紫花地丁 65
蒲公英 66
鱼腥草 66
金荞麦 67
大血藤 67
败酱草 67
重楼 68
半边莲 68
白花蛇舌草 69
山慈菇 69
土茯苓 70
漏芦 70
白蔹 70
绿豆 71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71
地黄 71
玄参 72
牡丹皮 73
赤芍 74
紫草 74
水牛角 75
第五节 清虚热药 75
青蒿 75
地骨皮 76
白薇 76
银柴胡 77
胡黄连 77
第三章 泻下药 79
第一节 攻下药 79
大黄 79
芒硝 81
番泻叶 81
芦荟 82
第二节 润下药 82
火麻仁 82
郁李仁 83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83
甘遂 83
京大戟(附:红大戟) 84
芫花 84
商陆 85
牵牛子 85
巴豆 86
千金子 87
第四章 祛风湿药 88
第一节 祛风湿散寒药 88
独活 88
威灵仙 89
川乌(附:草乌) 90
蕲蛇(附:金钱白花蛇、乌梢蛇、蛇蜕) 90
木瓜 91
蚕砂 92
伸筋草 92
寻骨风 92
松节 93
海风藤 93
老鹳草 93
路路通 94
第二节 祛风湿清热药 94
秦艽 94
防己 95
桑枝 96
雷公藤 96
豨莶草 97
臭梧桐 97
海桐皮 97
络石藤 98
穿山龙 98
丝瓜络 98
第三节 祛风湿强筋骨药 99
五加皮 99
桑寄生 99
狗脊 100
千年健 100
第五章 化湿药 102
广藿香 102
佩兰 103
苍术 103
厚朴(附:厚朴花) 104
砂仁 105
豆蔻 106
草豆蔻 106
草果 107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108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108
茯苓(附:茯苓皮、茯神) 108
薏苡仁 109
猪苓 110
泽泻 110
香加皮 111
玉米须 111
冬瓜皮(附:冬瓜子) 111
赤小豆 112
葫芦 112
泽漆 112
蝼蛄 113
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 113
车前子(附:车前草) 113
滑石 114
川木通(附:关木通、木通) 115
通草 115
瞿麦 116
萹蓄 116
地肤子 117
海金沙(附:海金沙藤) 117
石韦 118
冬葵子 118
灯心草 118
绵萆薢 119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119
茵陈 119
金钱草 120
虎杖 121
地耳草 121
垂盆草 122
第七章 温里药 123
附子 123
干姜 124
肉桂 125
吴茱萸 126
小茴香(附:八角茴香) 127
高良姜 127
花椒(附:椒目) 127
丁香(附:母丁香) 128
荜茇 128
荜澄茄 129
胡椒 129
第八章 理气药 130
陈皮(附:橘核、橘络、化橘红) 130
青皮 131
枳实(附:枳壳) 132
木香 133
沉香 133
檀香 134
香附 134
川楝子 135
乌药 135
荔枝核 136
佛手 136
香橼 137
薤白 137
青木香 138
大腹皮 138
柿蒂 138
刀豆 139
甘松 139
绿萼梅 139
九香虫 140
第九章 消食药 141
山楂 141
神曲 142
麦芽 142
谷芽 143
莱菔子 143
鸡内金 144
鸡矢藤 144
第十章 驱虫药 146
使君子 146
苦楝皮 147
槟榔 147
南瓜子 148
鹤草芽 148
雷丸 149
鹤虱 149
榧子 149
芜荑 150
第十一章 止血药 151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151
小蓟 151
大蓟 152
地榆 153
槐花(附:槐角) 153
侧柏叶 154
白茅根 154
苎麻根 155
羊蹄 156
第二节 化瘀止血药 156
三七 156
茜草 157
蒲黄 157
花蕊石 158
降香 158
第三节 收敛止血药 159
白及 159
仙鹤草 160
紫珠 160
棕榈炭 161
血余炭 161
藕节 161
刺猬皮 162
第四节 温经止血药 162
艾叶 162
炮姜 163
灶心土 163
第十二章 活血化瘀药 165
第一节 活血止痛药 165
川芎 165
延胡索 166
郁金 167
姜黄 167
乳香 168
没药 169
五灵脂 169
第二节 活血调经药 169
丹参 170
红花(附:西红花) 170
桃仁 171
益母草(附:茺蔚子) 172
泽兰 173
牛膝 173
鸡血藤 174
王不留行 175
月季花 175
凌霄花 176
第三节 活血疗伤药 176
土鳖虫 176
自然铜 177
苏木 177
骨碎补 177
马钱子 178
血竭 178
儿茶 179
刘寄奴 179
第四节 破血消癥药 180
莪术 180
三棱 181
水蛭 181
虻虫 181
斑蝥 182
穿山甲 182
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184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184
半夏 184
天南星(附:胆南星) 185
禹白附(附:关白附) 186
芥子 187
皂荚(附:皂角刺) 187
旋覆花(附:金沸草) 188
白前 188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189
桔梗 189
前胡 190
川贝母 190
浙贝母 191
瓜蒌 191
竹茹 192
竹沥 192
天竺黄 193
昆布 193
海藻 193
海浮石 194
瓦楞子 194
礞石 194
胖大海 195
黄药子 195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195
苦杏仁(附:甜杏仁) 196
紫苏子 196
百部 197
紫菀 197
款冬花 198
马兜铃 198
枇杷叶 198
桑白皮 199
葶苈子 199
白果(附:银杏叶) 200
矮地茶 200
洋金花 201
第十四章 安神药 202
第一节 重镇安神药 202
朱砂 202
磁石 203
龙骨(附:龙齿) 204
琥珀 204
第二节 养心安神药 205
酸枣仁 205
柏子仁 206
远志 206
合欢皮(附:合欢花) 207
首乌藤 207
第十五章 平肝息风药 208
第一节 平抑肝阳药 208
石决明 208
珍珠母 209
牡蛎 210
赭石 211
紫贝齿 211
蒺藜 212
罗布麻 212
第二节 息风止痉药 212
羚羊角(附:山羊角) 213
牛黄(附:人工牛黄) 213
钩藤 214
天麻 215
地龙 216
全蝎 217
蜈蚣 218
僵蚕(附:僵蛹) 218
第十六章 开窍药 220
麝香 220
冰片 221
苏合香 222
石菖蒲 222
蟾酥(附:蟾皮) 223
樟脑 223
第十七章 补虚药 225
第一节 补气药 225
人参 225
西洋参 227
党参 227
太子参 228
黄芪 228
白术 230
山药 230
白扁豆(附:扁豆衣、扁豆花) 231
甘草 232
大枣 233
饴糖 233
蜂蜜 233
刺五加 234
绞股蓝 234
第二节 补阳药 235
鹿茸(附:鹿角胶、鹿角霜) 235
巴戟天 236
淫羊藿 236
仙茅 237
补骨脂 237
益智 238
海狗肾(附:黄狗肾) 238
海马 239
肉苁蓉 239
锁阳 240
菟丝子 240
沙苑子 241
杜仲 241
续断 242
韭菜子 242
胡芦巴 243
阳起石 243
核桃仁 243
蛤蚧 244
冬虫夏草 244
紫河车(附:脐带) 245
第三节 补血药 245
当归 246
熟地黄 247
白芍 247
何首乌 248
阿胶 249
龙眼肉 250
第四节 补阴药 250
一、主要用于肺胃阴虚的药物 250
北沙参 250
南沙参 251
百合 252
麦冬 252
天冬 253
石斛 253
玉竹 254
黄精 254
二、主要用于肝肾阴虚的药物 255
枸杞子 255
女贞子 255
墨旱莲 256
桑椹 256
黑芝麻 256
龟甲 257
鳖甲 257
第十八章 收涩药 259
第一节 固表止汗药 259
麻黄根 259
浮小麦(附:小麦) 260
糯稻根须 260
第二节 敛肺涩肠药 260
五味子 261
乌梅 261
五倍子 262
罂粟壳 263
诃子 263
石榴皮 264
肉豆蔻 264
赤石脂 265
禹余粮 265
第三节 固精缩尿止带药 266
山茱萸 266
莲子(附:莲须、莲房、莲子心、荷叶、荷梗) 267
芡实 267
覆盆子 268
桑螵蛸 268
海螵蛸 269
金樱子 269
第十九章 涌吐药 271
常山 271
瓜蒂 271
胆矾 272
第二十章 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 273
雄黄 273
硫黄 274
白矾 274
大风子 275
土荆皮 275
蜂房 276
大蒜 276
蛇床子 276
第二十一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278
升药 278
轻粉 279
砒石 279
铅丹 280
炉甘石 280
硼砂 280
附录一 中药药名笔画索引 282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288
附录三 《中药学》教学大纲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