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论 3
第一章 成土条件对土壤的影响 3
第一节 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3
第二节 地形地貌对土壤的影响 15
第三节 母质对土壤的影响 24
第四节 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土壤的影响 31
第五节 植被对土壤的影响 37
第六节 人为生产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43
第二章 土壤分类及分布 50
第一节 土壤分类 50
第二节 土壤分布 60
第二篇 土壤类型及其性状 75
第三章 黄棕壤 75
第一节 黄棕壤的分布、形成与分类 75
第二节 黄棕壤亚类 80
第三节 黄棕壤性土亚类 88
第四章 黄褐土 95
第一节 黄褐土的分布、形成与分类 95
第二节 黄褐土亚类 99
第三节 黏盘黄褐土亚类 107
第四节 白浆化黄褐土亚类 111
第五节 黄褐土性土亚类 113
第五章 棕壤 119
第一节 棕壤的成土条件与成土特征 119
第二节 棕壤亚类 122
第三节 棕壤性土亚类 127
第四节 白浆化棕壤亚类 131
第六章 褐土 133
第一节 褐土的分布、形成与分类 133
第二节 褐土亚类 137
第三节 淋溶褐土亚类 145
第四节 石灰性褐土亚类 153
第五节 潮褐土亚类 161
第六节 褐土性土亚类 165
第七章 潮土 176
第一节 潮土的分布、形成与分类 176
第二节 潮土亚类 183
第三节 灰潮土亚类 199
第四节 灌淤潮土亚类 213
第五节 脱潮土亚类 219
第六节 盐化潮土亚类 228
第七节 碱化潮土亚类 239
第八节 湿潮土亚类 255
第八章 砂姜黑土 263
第一节 砂姜黑土的分布、形成与分类 263
第二节 砂姜黑土的基本特征 266
第三节 砂姜黑土亚类 273
第四节 石灰性砂姜黑土亚类 281
第九章 盐土与碱土 289
第一节 盐土 289
第二节 碱土 301
第十章 水稻土 312
第一节 水稻土的分布、形成与分类 312
第二节 潴育型水稻土亚类 318
第三节 淹育型水稻土亚类 326
第四节 潜育型水稻土亚类 334
第五节 漂洗型水稻土亚类 342
第十一章 红黏土与紫色土 349
第一节 红黏土 349
第二节 紫色土 354
第十二章 风沙土与新积土 366
第一节 风沙土 366
第二节 新积土 373
第十三章 石质土、粗骨土、山地草甸土与沼泽土 377
第一节 石质土 377
第二节 粗骨土 382
第三节 山地草甸土 389
第四节 沼泽土 392
第三篇 土壤理化性状与土壤肥力 397
第十四章 土壤物理性状 397
第一节 土壤质地与土体构型 397
第二节 土壤水分 405
第十五章 土壤化学性状 426
第一节 土壤酸碱度 426
第二节 土壤碳酸钙 434
第三节 土壤交换量 439
第十六章 土壤有机质 446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概况 446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区域分布 449
第三节 主要土类的土壤有机质状况 453
第四节 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 457
第五节 土壤有机质的保持与更新 461
第十七章 土壤氮素 463
第一节 土壤氮素的概况 463
第二节 土壤氮素剖面分布 470
第三节 土壤氮素平衡 474
第十八章 土壤磷素 476
第一节 土壤磷素含量概况 476
第二节 土壤磷素与土壤类型 482
第三节 影响土壤磷素的因素 488
第四节 土壤磷素的有效性 489
第五节 磷肥效应及合理施肥 490
第十九章 土壤钾素 493
第一节 土壤中钾素的含量与分布 494
第二节 影响土壤钾素含量的因素 500
第三节 钾肥的效应及其合理施用 503
第二十章 土壤微量元素 511
第一节 土壤中的锌 511
第二节 土壤中的硼 519
第三节 土壤中的钼 525
第四节 土壤中的锰 532
第五节 土壤中的铜 538
第六节 土壤中的铁 545
第四篇 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 555
第二十一章 土壤易污染元素 555
第一节 基本概况 555
第二节 土壤易污染元素的性质与背景值 559
第三节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593
第二十二章 土壤资源及其评价 614
第一节 土壤与土地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614
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 615
第三节 土壤资源评价 618
第二十三章 低产土壤的改良利用 626
第一节 岗岭旱薄地土壤改良利用 626
第二节 风沙土的改良利用 636
第三节 砂姜黑土的改良利用 643
第四节 盐碱土的改良利用 654
第二十四章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 660
第一节 分区的原则、依据和命名 660
第二节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概况及系统 664
第三节 分区简述 665
后记 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