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编 传记 1
第一章 秦始皇帝 附李斯 赵高 1
第一节 灭六国,创帝业 1
平定叛乱 1
灭六国 2
创建帝业的自我满足 3
第二节 巡行,刻石,求神仙 4
多次出巡 4
琅邪刻石和会稽刻石 5
访求神仙不死之药 6
秦始皇评论 7
第三节 李斯的功绩 9
建立帝业的献策 9
谏逐客书 9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论争 10
申是古非今之禁 11
功绩和权势 12
第四节 赵高与秦的灭亡 13
伪造诏书 13
阴谋篡权 14
秦宫政变 16
第二章 陈胜 项梁 项羽 17
第一节 反秦起义 陈胜首倡 17
大泽乡起义 17
胜利进军 18
陈胜败死 20
第二节 项梁和会稽起义 21
项梁和会稽起义 21
渡江西上 22
薛地会议 22
第三节 项羽的霸业 23
巨鹿决战 23
鸿门宴 25
分封诸侯 26
第四节 项羽的衰亡 27
楚汉战争与鸿沟划界 27
垓下之围与项羽败死 31
第三章 汉高祖 吕后 33
第一节 沛公破秦 33
沛县起义 33
入关破秦 34
约法三章 36
第二节 汉王灭楚 36
夺取关中 36
逐鹿中原 37
善将兵和善将将 38
第三节 汉高祖创帝业 40
开国规模 40
强本弱末的战略思想 41
政治局势的趋向稳定 42
第四节 吕后称制 44
吕后干政 44
吕后称制 45
吕氏灭族 46
第四章 萧何 曹参 48
第一节 萧何 48
汉初的重要决策 48
留守关中和功居第一 49
恭谨自持 50
第二节 曹参 51
战功最多 51
萧规曹随,无为而治 52
第五章 张良 陈平 55
第一节 张良的家世 55
第二节 张良为汉划策 57
破秦途中的行军策略 57
战机和政治效果的重视 58
推荐破楚主将 59
对待裂土分封的不同态度 60
定京都和安太子 62
张良谦抑自守 63
第三节 陈平的计谋 63
陈平的早年 63
荥阳突围 65
计擒韩信 66
平城解围 66
陈平的委曲自得及其晚年的政治生涯 67
第六章 韩信 彭越 英布 69
第一节 韩信 69
早年的贫困 69
登坛拜将 70
破魏、代 71
破赵 72
破齐 74
垓下决战 75
冤死钟室 75
第二节 彭越 77
巨野起义 77
扰楚后方 78
冤屈惨死 79
第三节 英布 80
喜笑受刑 80
叛楚归汉 81
起兵叛汉 82
第七章 娄敬 陆贾 叔孙通 85
第一节 娄敬 85
建议都关中 85
献和亲、移民之议 86
第二节 陆贾 87
出使南越 87
著《新语》 89
协调将相关系 89
再使南越 90
第三节 叔孙通 91
归汉 91
制朝仪及诸仪法 92
第八章 冒顿单于 94
第一节 冒顿即位前的匈奴 94
匈奴的族源 94
匈奴的习俗 94
战国时期匈奴与中原的交争 95
头曼单于时期的匈奴 95
第二节 冒顿单于与匈奴的强盛 96
冒顿杀父夺权 96
冒顿统一各部 97
军政合一组织的建立 98
冒顿与汉之间的平城之战 99
第三节 冒顿死后的匈奴 100
第九章 赵佗 103
第一节 开辟岭南 103
两征岭南 103
南越建国 104
第二节 携土归汉 106
接受封号 106
称帝与帝号的撤销 107
吕嘉的叛乱 108
第十章 汉文帝 汉景帝 111
第一节 汉文帝 111
大臣拥立 111
宽厚的政治和恭俭的作风 112
与匈奴的和与战 115
第二节 汉景帝 117
宽厚政策的继续 117
“削藩策”的推行 119
第十一章 贾谊 晁错 刘安 121
第一节 贾谊 121
青年政论家及其早死 121
《过秦》 124
《治安策》 126
第二节 晁错 130
“削藩策”和晁错之死 130
晁错政论的进步性 133
第三节 刘安 138
“谋反”案件 138
《淮南鸿烈》的编撰 143
第十二章 周勃 周亚夫 147
第一节 周勃 147
随从刘邦打天下 147
“安刘者,勃” 149
“谋反”冤案 151
第二节 周亚夫 153
细柳营,“真将军” 153
平定吴楚叛乱 154
亚夫冤死 156
第十三章 朱家 剧孟 郭解 159
第一节 朱家 159
第二节 剧孟 161
第三节 郭解 161
第十四章 汉武帝 164
第一节 强干弱枝,封建专制主义体制的建立 164
强干弱枝的思想 164
多种封建专制主义体制的建立 165
对人才的重视 166
第二节 汉和边疆各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 168
汉和匈奴关系的变化 168
通西域 169
通西南夷 170
第三节 武帝晚年的社会变乱和朝政的相对变革 170
武帝的奢侈 170
农民起义 171
轮台之诏和政治改革 172
第十五章 董仲舒 公孙弘 174
第一节 董仲舒及其学说 174
著书立说 175
“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说 177
神秘的认识论与性三品说 179
董仲舒评论 181
第二节 公孙弘 182
两次应征,两任博士 182
阿顺君旨,位至卿相 183
以儒术饰文法,适遇其时 185
第十六章 卫青 霍去病 李广 186
第一节 卫青 186
以外戚入仕 186
善骑射,有将才 187
仁善退谦 190
第二节 霍去病 191
年轻为将,号称冠军 191
壮年逝世,战功卓著 194
第三节 李广 195
年少从戎,屡任边将 195
号为“汉飞将军” 197
“数奇”而遭不公平“待遇” 198
第十七章 张骞 苏武 201
第一节 张骞通西域 201
匈奴、大月氏和西域诸国 201
张骞出使西域 203
经营南线的建议 204
第二次通西域 205
促进中西的交流 206
第二节 苏武 207
奉使匈奴 207
杖节不亏 208
完节归汉 210
名垂青史 211
第十八章 桑弘羊 孔仅 东郭咸阳 213
第一节 桑弘羊的时代背景及其政治经济思想 213
桑弘羊的时代背景 213
桑弘羊的政治经济思想 214
第二节 桑弘羊的理财活动 216
算缗、告缗 217
盐铁官营 218
改革币制 220
均输、平准 221
理财活动的成效 223
只开源,未节流 223
第三节 盐铁会议与桑弘羊之死 224
盐铁会议 224
桑弘羊之死 225
桑弘羊评论 226
第四节 孔仅 东郭咸阳 226
第十九章 张汤 杜周 228
第一节 张汤 228
少有狱吏之才 228
执法深苛 229
建议兴利 231
招怨致祸 232
第二节 杜周 234
执法以“当时为是” 234
诏狱的增加 235
第二十章 司马相如 司马迁 237
第一节 司马相如及其文学成就 237
司马相如的早年 237
出使巴蜀 240
乐府工作和孝文园令 242
杰出的文学家 243
第二节 司马迁的早年 245
家世、青少年时期 245
长途旅游和郎官经历 247
第三节 司马迁的史学成就 253
父亲司马谈的教导 253
《史记》的撰述 255
第四节 司马迁在传记文学上的成就 258
传记文学在《史记》中的地位 258
实录精神 260
个性和典型性的统一 262
传记中的语言 264
第五节 司马迁在天文学上的贡献 266
交食周期的首次提出 266
行星方面的发现和发明 267
传下了第一个全天星官体系 269
恒星的颜色观测 271
提出恒星亮度概念的雏型 272
关于变星的观测 275
对奇异天象的介绍和记录 277
对太初历工作的作用、贡献和批评 279
在天文学思想方面的贡献 280
第二十一章 霍光 金日磾 赵充国 283
第一节 霍光 283
受遗诏辅政 283
专断政事,破除“谋反” 284
废昌邑,立宣帝 286
霍氏之祸 287
第二节 金日磾 289
谨慎而受信用 289
擒马何罗 290
受命辅政 291
第三节 赵充国 附辛武贤 291
“通知四夷事” 291
羌族的动向 293
赵、辛对羌策略之分歧 294
赵充国策略的成功 295
屯田“十二便” 298
第二十二章 汉宣帝 302
第一节 经历磨难 302
幼受“巫蛊”事件株连 302
继承皇位 303
第二节 亲理政事 304
肯定霍光功绩 304
继续“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305
重视吏治,综核名实 305
加强汉与少数民族关系 307
加强与西域的联系 309
“昭宣中兴”论 310
第二十三章 萧望之 贡禹 师丹 311
第一节 萧望之 311
受霍光冷遇 311
建议宣帝亲政 312
发表政见,多所建议 313
由太傅辅政 315
与弘恭、石显的矛盾 316
被宦者势力迫害而亡 317
第二节 贡禹 319
建议朝廷节俭 319
建议减轻农民负担 320
建议纠正官场风气 321
能言而不能改进政治 322
第三节 师丹 323
多所建议 323
提出限田法,议而不行 324
因持异议而被罢官 326
随外戚派系波动而沉浮 328
第二十四章 郑吉 段会宗 傅介子 冯嫽 330
第一节 郑吉 330
掌西域屯田 330
始为西域都护 332
第二节 段会宗 333
两任西域都护 333
建奇功于乌孙 334
第三节 傅介子 336
往使西域 336
谋刺了楼兰王 336
第四节 冯嫽 338
第二十五章 呼韩邪单于 339
第一节 出任单于 339
匈奴内外交困 339
由左地贵族立为单于 340
匈奴五单于相攻 341
第二节 积极与汉和好 343
事汉与不事汉之辩论 343
呼韩邪朝汉 344
汉匈和约 345
呼韩邪单于评论 347
第二十六章 刘向 刘歆 扬雄 348
第一节 刘向、刘歆的政治生活 348
刘向屡劾权宦。二度入狱 348
刘向极论外戚当权之害 349
刘歆在政治上与刘向的异趣 352
第二节 刘向、刘歆的学术活动 353
刘向、刘歆的神学思想 354
古今典籍的校雠 355
第三节 扬雄 357
辞赋和讽谏 357
著《太玄》 359
形式的模仿和内容的创新 361
第二十七章 王莽 362
第一节 篡窃帝位的历程 362
虚誉和高官 362
翦除异己,笼络亲党 363
嫁女以为后,杀子以固权 364
粉饰太平,夸张功德 365
受金匮而即帝位 366
第二节 改制及其失败 368
王田制 369
奴婢政策 369
五均六筦 370
改变币制及其它 371
改制失败的主观原因 372
第三节 在农民起义中垮台 374
农民起义 374
镇压失败 375
昆阳惨败 377
神昏而挣扎 378
途穷身亡 379
第二十八章 汉光武帝 汉明帝 汉章帝 381
第一节 刘秀与两汉之际的农民战争 381
刘秀的早年 381
参加绿林军 382
刘玄称帝 383
昆阳之战 383
绿林军的胜利与刘玄之死 384
刘秀势力的发展 385
平定河北各地 386
刘秀称帝 386
第二节 光武帝的帝业 387
统一政权的重建 387
集权于尚书台 388
简化机构,裁减冗员 388
提倡儒学,表彰气节 389
注意民生,与民休息 390
光武帝评论 392
第三节 汉明帝 393
继续加强皇权,整顿吏治 394
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 395
出击北匈奴,再经营西域 396
继续崇尚儒术、谶纬神学 397
汉明帝评论 397
第四节 汉章帝 398
继续与民休养生息 398
继续经营西域 400
白虎观会议 400
放纵外戚窦氏 401
明、章二帝为政的异同得失 402
第二十九章 邓禹 寇恂 冯异 403
第一节 邓禹 404
善于画策 404
平定河东 406
进出关中 407
功臣之首 408
第二节 寇恂 409
投顺刘秀 409
镇守河内 410
转运粮饷 411
迫降高峻 412
第三节 冯异 413
供应豆粥 413
离间敌方 415
劝刘秀称帝 416
平定关中 417
第三十章 岑彭 贾复 吴汉 420
第一节 岑彭 420
劝降朱鲔 420
平定荆州 421
西进伐蜀 423
第二节 贾复 425
立功于河北 425
以勇武见称 426
第三节 吴汉 427
因武功为大司马 427
东征告捷 428
西伐失利 430
平定蜀地 430
第三十一章 耿弇 祭遵 铫期 王常 433
第一节 耿弇 433
征兵护军 433
劝刘秀拒更始之命 434
北征彭宠 435
东伐张步 436
第二节 祭遵 438
执法严,战斗勇 438
北定渔阳 439
西拒陇蜀 440
作风优良 441
第三节 铫期 441
立功河北 441
稳定魏郡 443
第四节 王常 444
第三十二章 桓谭 班彪 张衡 447
第一节 桓谭 447
多才多艺 447
议论时政 448
批判谶纬迷信 450
明智的形神论 451
坚持己说而终 452
第二节 班彪 454
著《王命论》 454
作《后传》 455
史学思想及其影响 457
第三节 张衡和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458
张衡早年的文学兴趣 458
南阳时期《二京赋》和《南都赋》的创作 460
两任太史令。《思玄赋》、《四愁诗》和《归田赋》 463
第四节 张衡在科学上的贡献 468
《灵宪》。浑天说 468
日、月、五星 470
关于恒星 473
浑天仪 475
刻漏 477
《算罔论》 479
修改历法的活动 479
候风地动仪的创造 481
多种巧艺的制作 481
第三十三章 班超 马援 483
第一节 班超 附班勇 483
投笔从戎 483
开通南道 484
开通北道 488
班勇三通西域 490
再通西域的意义 491
第二节 马援 492
不为守钱虏 492
平定陇西 494
平定交趾 496
病死疆场 497
遭受诬陷 498
第三十四章 窦融 窦宪 500
第一节 窦融 500
雄据河西 500
东向破隗嚣 501
放远权宠 503
第二节 窦宪 504
仗势横行 504
征伐匈奴 505
被逼自杀 506
第三十五章 梁统 梁冀 508
第一节 梁统 508
由河西归洛阳 508
建议加重刑罚 509
子孙事迹 509
第二节 梁冀 511
诛杀忠良 511
挥霍无度 513
权压皇帝 513
梁氏灭族 515
第三十六章 班固 王充 蔡邕 516
第一节 班固 516
班固的生平 516
班固的辞赋 519
班固的传记文学 520
《汉书》在史学上的贡献 522
第二节 王充 526
王充的生平 526
自然无为的唯物主义思想 527
无神论思想 528
实知的认识论思想 530
王充思想局限和内在矛盾 532
第三节 蔡邕 534
蔡邕家世 534
政治活动 535
跟董卓的关系 538
善音律,能文章,有志于汉史 539
第三十七章 仲长统 王符 崔实 542
第一节 仲长统 542
生平与著述 542
天人关系论 543
历史治乱说 545
政治批判思想 546
第二节 王符 549
隐居著书 549
论富民 550
论求贤 552
论边事 554
不迷信 555
论正学 556
第三节 崔实 557
做官为民 557
论政尚法 559
崔实评论 562
第三十八章 檀石槐 564
第一节 鲜卑势力的发展 564
第二节 鲜卑“大人” 565
第三节 称雄于北方 565
第三十九章 党锢 568
第一节 窦武 568
谋除宦官 568
迟疑致败 569
第二节 陈蕃 570
志在清世 570
反对宦官 571
“党人”失败 573
第三节 李膺 附杜密 573
受士人仰慕 573
使宦者畏惧 575
经历两次党锢事件 575
时称“李、杜” 576
第四节 范滂、张俭、贾彪 577
范滂严整疾恶 577
张俭举劾侯览 579
贾彪同气相求 580
第五节 郭泰 581
第六节 “党人”评论 582
第四十章 宦者 583
第一节 郑众专谋除窦宪 583
第二节 蔡伦改进造纸术 584
第三节 孙程、曹腾谋立皇帝 585
孙程设谋立顺帝 585
曹腾定策立桓帝 586
第四节 “五侯”逞凶除梁冀 587
第五节 侯览、曹节、吕强、张让 589
侯览贪狠陷害张俭 589
曹节制造“党锢”事件 590
吕强建议大赦“党人” 592
张让蠹害招致民愤 593
宦者评论 595
第四十一章 经学 596
第一节 汉代经学的历史意义 596
第二节 秦及汉初经学的流传 597
经学的传人 597
诸侯王的经学活动 599
第三节 五经博士和经今古文之争 600
五经博士 600
石渠阁议奏,白虎观议奏 602
经今古文之争 604
第四节 经学对其他学术思想上的影响 608
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608
小学上的成就 610
第四十二章 方士 612
第一节 先秦的方士 612
第二节 秦时的方士 613
第三节 西汉前期的方士 614
新垣平诈言“神气” 614
“神君”能言 615
李少君病死 615
少翁伪造帛书 616
巫与“神君”通话 617
栾大为将封侯 617
公孙卿侈言神仙 618
第四节 西汉后期的方士 622
第五节 东汉的方士 623
第六节 方士评论 624
第四十三章 数学 626
第一节 “九数” 626
第二节 秦汉简牍和《算数书》 627
第三节 《周髀算经》 628
第四节 《九章算术》 629
《九章算术》的成书 629
《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的贡献 630
《九章算术》对中国古代数学的总结及其对后来的影响 632
第五节 数学与天文学 633
第六节 数学家 634
第四十四章 天文学 636
第一节 历法 636
从太初历到乾象历 636
中国古历的特色 638
第二节 浑仪和浑象 639
浑仪 639
浑象 640
第三节 圭表和漏刻 640
时间的计量 640
圭表 641
漏刻 642
第四节 宇宙论 642
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 642
关于宇宙生成和天体演化学说 644
第五节 天象记录、天文学家和天文典籍 644
天象记录 644
天文学家 645
天文学典籍 647
第六节 气象 647
气象与生产 647
测量气象的仪器 648
唯心主义者对气象的曲解 649
第四十五章 地理学 650
第一节 秦代图籍 650
第二节 《史记·货殖列传》和《大宛列传》 651
《史记·货殖列传》 651
《史记·大宛列传》 652
第三节 《汉书·地理志》和《西域传》 654
《汉书·地理志》 654
《汉书·西域传》 655
第四节 班超父子和《后汉书·西域传》 656
第五节 《异物志》 656
第六节 马王堆地图 657
第四十六章 生物学 659
第一节 生物分类 659
第二节 形态方面的知识 661
第三节 生态方面的知识 663
第四节 遗传与变异 664
第五节 朴素的生物进化观 666
第四十七章 物理学 670
第一节 力学知识 670
关于力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 670
关于“势”的概念 671
对浮力的认识和利用 672
对于表面张力的认识 673
对大气压力的利用 674
第二节 热学知识 674
对热的认识和利用 674
对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和利用 676
第三节 声学知识 678
十二律和六十律 679
共振共鸣 680
第四节 光学知识 681
关于目视物问题 681
关于平面镜组合成像的实验 682
凹面镜与透镜 682
透光镜 683
第五节 电和磁的知识 684
电 684
磁石 685
第四十八章 化学 687
第一节 炼丹术 687
炼丹术与求仙活动 687
汉代丹经 688
魏伯阳与炼丹术 690
狐刚子与炼丹术 691
第二节 医药化学 692
五毒方 692
《神农本草经》和炼丹术 693
第三节 冶金化学 693
炼钢技术的继续发展 694
汞、金、银等的冶炼技术 695
第四十九章 医学 697
第一节 《神农本草经》 697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 697
《神农本草经》所收药物品种 698
第二节 记录病历的创始者淳于意 699
淳于意和女儿缇萦 699
记录病历的创始 699
第三节 《治百病方》 700
第四节 医圣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701
张仲景攻读医学的历史背景 701
《伤寒杂病论》的深远影响 702
第五节 华佗对外科、麻醉之贡献和导引术 703
华佗对外科、麻醉之贡献 703
养生导引之术 703
第六节 针灸学的发展 704
针灸学的发展 704
涪翁及其后学 704
第七节 医事制度和公共卫生 705
医事制度 705
公共卫生设施 706
第八节 中外医学交流 708
第五十章 技艺 709
第一节 歌舞 709
盘鼓舞 709
袖舞 710
巾舞 710
假面舞 711
仙人舞 711
鞞舞 711
第二节 斗鸡、蹴鞠等游戏 712
斗鸡 712
蹴鞠 712
田池射猎 713
博弈 714
行乐钱 714
第三节 杂技 715
角抵 715
履索 715
缘竿 716
叠案 716
冲狭 717
旋盘 717
扛鼎 717
转石 717
弄丸剑 718
手搏 718
戏兽 718
弄蛇 718
魔术 719
第五十一章 妇女传 720
第一节 母后干政 720
第二节 公主和亲 721
第三节 吕母起义 723
第四节 班昭著书 724
第五十二章 杂传 727
第一节 田横和五百壮士 727
第二节 季布“一诺百金” 729
第三节 东方朔的滑稽 730
第四节 朱云折槛 733
附录 秦汉礼俗&安作璋 735
第一节 衣和食 735
冕、冠、巾 735
上衣、下衣和鞋袜 738
服色的等级性 740
主食 741
肉食、禽、鱼及蔬菜、瓜果 742
烹饪技术的提高与灶及炊具、餐具的改进 744
第二节 住和行 745
宫殿、楼房和城堡 745
室内用具 746
车马和船 748
第三节 嫁娶和丧葬 750
嫁娶 750
丧葬 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