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论:武汉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研究 3
导言:“两型社会”的内涵与构建思路 3
第一节“两型社会”的内涵 3
第二节“两型社会”的基本标志 6
第三节 建设“两型社会”的重点领域 6
第四节 建设“两型社会”的途径 7
第五节“两型社会”的体制保障 8
第一章 武汉的历史使命及其“两型社会”建设 10
第一节 中部能否崛起决定中国的命运 10
第二节 武汉有条件在中部率先崛起 13
第三节 武汉崛起的第一要务是加快发展 22
第四节 加快发展必须建设“两型社会” 24
第二章 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现实条件 27
第一节 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状况 27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尚未转变 34
第三节 制约“两型社会”建设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原因 40
第四节 武汉“两型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 45
第三章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任务、目标 49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9
第二节 主要任务和目标 50
第四章 “两型社会”建设重点 58
第一节 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8
第二节 狠抓自主创新,促使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60
第三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打造循环经济之都 61
第四节 转变消费观念与优化消费结构,构建绿色消费模式 63
第五章 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66
第一节 构建完善的市场调节机制 66
第二节 构建有效的政府干预机制 78
第三节 构建系统配套的政策扶持机制 88
第四节 转变政府职能以确保三大机制顺畅运转 96
第六章 综合配套改革的支撑条件 100
第一节 内部保障措施 100
第二节 外部支持措施 105
第二篇 专题研究 111
第一章 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思考 111
第一节“两型社会”提出的背景:经济增长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111
第二节“两型社会”的提出 113
第三节 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深层剖析 114
第四节 改革的困境 116
第五节 困境中的探索 118
第六节 探索“两型社会”建设的长效机制 121
第二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 124
第一节 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 124
第二节 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 131
第三节 武汉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框架 141
第四节 武汉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综合改革配套措施 150
第三章 进一步推动武汉科技创新体系体制机制建设研究 157
第一节 武汉科技创新体系现状分析 157
第二节 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基本思路和建设目标 166
第三节 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的主要任务 169
第四节 保障措施 177
第四章 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183
第一节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对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183
第二节 当前武汉政府管理体制现状及对“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制约 187
第三节 加快政府管理改革,推进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路 201
第四节 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 203
第五节 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措施 208
第五章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 215
第一节 必须破除公有制的迷雾 215
第二节 国有企业性质剖析 219
第三节 理顺大分配关系 创造改革的条件 226
第四节 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操作的路线图 228
第六章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新思路 231
第七章 构建全覆盖、高保障、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新模式 238
第一节 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特有的分配制度 239
第二节 社会保障是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必须耗费的社会成本 239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分配方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按需分配 241
第四节 个人财产申报是社会保障的制度前提 242
第五节 社会保障是一种特殊的公共品,应该纳入当年财政预算 242
第六节 我国必须一步到位地建立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 246
第七节 我国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249
第八章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两型社会”的国际经验 252
第一节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有益经验 253
第二节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有益经验 259
第三节 美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有益经验 268
第四节 其他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有益经验 277
第五节 国际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287
附录:资源最优配置原理与资源节约 295
第一节 生产中的高效率 295
第二节 消费中的效率 302
第三节 帕累托效率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310
第四节 低效率的根源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