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环境与生态安全 1
1.1 环境及其分类 1
一、环境及其组成 1
二、地球环境与生态圈 2
三、生态环境内涵 3
1.2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 3
一、经济增长 3
二、社会发展 4
1.3 环境承载力 6
一、环境承载力的来源及定义 6
二、环境承载力的特点 8
三、环境承载力的本质 9
四、环境承载力的量化分析 9
1.4 生态安全的概念与发展 10
一、环境安全 11
二、生物安全 16
三、生态安全 20
第二章 资源与环境问题 26
2.1 环境问题与危机 26
一、环境危机 26
二、环境问题的分类 26
三、环境问题的产生 28
四、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28
五、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2
2.2 资源短缺 32
一、水资源 32
二、土地资源 37
三、能源 41
四、矿产资源 43
五、我国资源的特点 45
2.3 环境污染 46
一、水污染 46
二、大气污染 56
三、土壤污染 68
四、固体废物污染 73
五、噪声等其他物理性(电磁、光、热、放射性)污染 83
六、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89
2.4 生态破坏 94
一、植被(森林、草原)破坏 95
二、水土流失 100
三、荒漠化 101
2.5 全球环境问题 105
一、温室效应——地球变暖 105
二、臭氧层破坏——臭氧层空洞 115
三、生物多样性锐减——濒危物种增多 124
四、海洋污染——威胁全球食物资源 136
五、人口问题——蚂蚁效应 138
第三章 生态安全与生态价值 152
3.1 生态安全系统分析的意义 152
一、生态安全系统分析的意义 152
二、生态安全预警与生态安全体系 153
3.2 生物安全的分析与评价 154
一、影响生物安全的有关因素 155
二、转基因生物的发展概况 160
三、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争论 163
四、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评价 167
五、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 174
3.3 生态安全的评价方法与手段 179
一、生态安全的评价 179
二、生态安全评价的标准 184
三、生态安全的评价等级 186
四、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 187
五、生态安全的预警系统 197
3.4 生态系统的安全性与评价 201
一、区域生态系统安全及相关指标 202
二、生态难民 222
三、生态安全与社会安全 224
四、全球生态系统安全 230
3.5 生态安全评价中的经济分析 233
一、生态价值论 234
二、全球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价值估算 240
三、我国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 243
第四章 环境伦理学与环境教育 250
4.1 环境伦理学 250
一、环境伦理观的由来 250
二、环境伦理学的主要内容 257
三、环境伦理与人类行为方式 265
4.2 环境教育 271
一、社会环境教育 272
二、专业环境教育 273
三、在职环境教育 273
四、基础教育 273
第五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保护标准 275
5.1 生态环境保护 275
一、生态保护的对象和类型 275
二、生态保护的目标、原理和对策 277
三、自然保护 279
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281
五、其他保护 284
六、我国生态环境建设 285
5.2 环境保护标准 285
一、环境保护标准概述 285
二、环境标准的分类 285
三、环境标准的作用 287
四、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 287
五、各项环境标准 288
第六章 国际环境公约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305
6.1 国际环境公约 305
一、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306
二、臭氧层保护——《维也纳公约》与《蒙特利尔议定书》 308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 310
四、危险废物的控制——《巴塞尔公约》 313
五、海洋环境保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314
6.2 ISO14000和环境管理体系 315
一、国际标准化组织与ISO14000 315
二、环境管理体系 322
三、环境管理体系的审核 324
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在中国的实施 326
五、ISO9001、ISO14001、OHSMS18001一体化探讨 330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337
7.1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 337
一、《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338
二、《增长的极限》——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 338
三、《人类环境宣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 339
四、《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 339
五、《地球宪章》《21世纪议程》——环境与发展的里程碑 340
7.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实质 340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340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342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43
7.3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 344
一、全球《21世纪议程》 344
二、《中国21世纪议程》 345
7.4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347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347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世界动向 350
7.5 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352
一、环境的作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52
二、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53
三、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54
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55
第八章 清洁生产 368
8.1 工业生态学——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368
一、工业系统 368
二、工业的两重性 369
三、工业社会的指数增长规律 370
四、工业发展的三种模式 371
五、工业生态学 373
8.2 清洁生产的基本思想和内容 373
一、清洁生产的由来 373
二、清洁生产的基本思想 375
三、清洁生产的内容 375
8.3 清洁生产的评价方法 380
一、技术评价 381
二、经济评价 381
三、环境评价 381
8.4 清洁生产的途径 382
一、工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和综合防治战略 382
二、实施清洁生产的主要方向 384
8.5 清洁生产的审核 389
一、概述 389
二、清洁生产审核的对象和目的 390
三、清洁生产审核的步骤 391
附录一、我国主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目录 393
附录二、《人类环境宣言》摘录 397
附录三、北京宣言 399
附录四、《环境与发展会议宣言》摘录 403
附录五、《21世纪议程》序言 406
附录六、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408
附录七、部分国际组织及其英文简称 412
参考文献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