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辛亥革命:民军与清军之战 2
第一节 北洋军阀集团的形成 2
一 “新建陆军”和袁世凯小站系新军的出现二 北洋六镇和三十六镇三 新军学堂和陆军留学生四 新军的官制第二节 民军的诞生与辛亥革命 29
一 民军的诞生——武昌起义和各省光复经过二 南京临时政府民军兵力三 清政府的兵力四 民军和清军武汉之战五 苏浙沪联军进攻南京之战第二章 二次革命:癸丑之役第一节 癸丑战前双方兵力 44
一 孙中山国民党所属的兵力 47
二 袁世凯北京政府的兵力 47
第二节 癸丑之役 47
第三章 护国战争与袁世凯窃国称帝败亡 52
第一节 护国战争 52
第二节 肇庆军务院与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 58
第四章 护法战争:南北军事对峙与皖系军阀之失势第一节 北洋系各派的军队 62
一 段祺瑞皖系 77
二 冯国璋、曹锟直系 77
三 张作霖奉系 77
四 阎锡山晋系 77
五 属于北洋系统的各省小军阀集团 77
第二节 南方各派系的军队 77
一 唐继尧滇军 131
二 刘显世黔军 131
三 熊克武、刘湘川军 131
四 陆荣廷旧桂系 131
五 谭延闿、程潜湘军 131
六 陈炯明粤军 131
七 护法旗帜下的其他各省军队 131
第三节 护法战争 131
第四节 直皖战争 135
第五章 直系军阀的兴起和其武力统一政策的破产第一节 直皖战后直系军事力量的扩张 140
一 直系基本部队 148
二 直系地方部队 148
三 依附于直系的部队 148
四 割据一方的地方小军阀 148
第二节 反直系军阀力量的发展 148
一 张作霖奉军 155
二 段祺瑞皖系残余势力 155
三 孙中山的讨贼军 155
第三节 第一次直奉战争 155
第四节 南北政府争夺四川的最后决战 159
第五节 江浙战争 163
第六节 第二次直奉战争 166
第六章 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 170
第二次 直奉战争后各派军事力量 170
第一节 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的建成 170
一 黄埔军官学校 176
二 校军教导团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176
三 党军的体制和编制 176
四 国民革命军的军队编制和军阶 176
第二节 国民军系军事力量的发展 176
一 冯玉祥国民一军 188
二 胡景翼国民二军 188
三 孙岳国民三军 188
四 魏益三国民四军 188
五 方振武国民五军 188
第三节 张作霖奉军 188
第四节 阎锡山晋军 192
第五节 李、黄、白新桂军 193
第六节 广州军政府讨伐陈炯明——第一次东征 199
第七节 国民政府讨伐陈炯明——第二次东征 201
第八节 国、奉、直南口大战 203
一 奉、直、鲁、晋联军方面 210
二 国民军方面 210
第七章 国共合作进行北伐和直系军阀的败亡第一节 国民革命军北伐前南北军事形势 210
第二节 国民革命军的兵力 210
一 北伐军的基本武装 220
二 北伐途中收编的军阀部队 220
三 改换旗帜的地方军阀 220
四 北伐军的同盟军——冯玉祥西北军第三节 北洋系的反动武装 220
一 吴佩孚的残余势力 236
二 孙传芳五省联军 236
三 张宗昌直鲁联军 236
第四节 北伐战争 236
一 汀泗桥战役 248
二 南昌、德安战役 248
三 冯玉祥西安解围战役 248
第五节 龙潭之战 248
第六节 国民政府宁、汉双方兵力 251
一 蒋介石南京政府兵力 258
二 汪精卫武汉政府兵力 258
三 骑墙派的兵力 258
第八章 国民党新军阀的形成及其对张作霖之战第一节 国民党新军阀的形成和国、奉双方兵力 258
一 国民党新军阀的形成 267
二 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兵力 267
三 张作霖北京政权的兵力 267
第二节 冯玉祥对张宗昌的两次大战 267
一 马牧集、兰封之战 271
二 考城之战 271
第三节 蒋介石对奉军下讨伐令 271
第四节 冯玉祥对张作霖的彰德之战 272
第五节 阎锡山对张作霖的方顺桥之战 275
第六节 张作霖出关身亡和张学良易帜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