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 1
第1章 中国经济增长总论:1949~2009 1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 1
60年经济增长:惊人的业绩 8
阶段划分及典型性特征 17
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增长 22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 27
60年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30
第2章 制度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40
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制度构建 40
新政权为稳定、恢复经济的努力 45
毛泽东的转变与“三改造”启动 49
“三改造”完成与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54
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分析 57
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与管理 62
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67
计划经济体制的失败与反思 70
第3章 改革前的工业化启动与曲折 76
新中国工业化启动的条件 77
工业化战略比较与选择 83
工业化的启动:曲折中向前推进 91
钢铁工业的突起:产量与效率变化 100
处于变动中的工业生产的制度与组织 106
计划体制下的托拉斯活动与绩效 109
结构演进与霍夫曼比例变动 113
对改革前的工业化的总体评价 117
第4章 改革前的农业制度变迁与农业发展 123
一场伟大的革命:土地改革及其绩效 123
经济人、个体农民与农村分化 126
粮食购销:从征购到统购统销 131
统购统销制度的实施、发展与终结 137
生产组织制度变革:从互助合作到高级社 142
粮食“卫星”与人民公社“乌托邦” 148
大饥荒:天灾还是人祸 152
无奈的调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的确立 158
大寨:一个被全国学习的农业榜样 164
农业资本流出及其估计 168
技术进步与农业生产率变动 172
第5章 改革前的工商经济:从改造到计划管理 180
新政权对私营工商经济的认识 181
改造的制度选择:从四马分肥到定息 185
改造起步:契约约束与替代改组 188
改造升级:从公私合营到全面国营 194
个案解剖1:无锡荣氏企业的改造 198
个案解剖2:芜湖米市的改造 201
市场收敛、交易成本上升与利润下降 204
“文革”中市场的加速收敛 209
商品短缺、人情化交易与票证供应制度 212
“尾巴”的留与割:关于自由市场的争论 216
第6章 失去的十年:1966~1976年 220
意识形态与“文革”的发生 221
经济增长:是快还是慢 227
农业发展与知青“上山下乡” 233
“三线建设”:功过评述 238
人口快速增长:中国的悬剑 245
结构失调与经济损失 251
十年代价的副产品:改革力量的积蓄 256
第7章 改革前传统体制内的制度变迁 260
传统体制内制度变迁的缘起 261
“体制下放”与行政性分权(1958~1960年) 264
“体制下放”的实际绩效及其评价 272
大跃进路上的狂奔:由纠“左”到反“右” 277
1961~1965年传统体制内的制度调整 283
“文革”时期传统体制内的制度调整 288
独特的风景线:政治运动与体制内调整 292
制度调整、体制困局与体制锁定 296
第8章 体制转轨:1979年后制度的持续变迁 303
1978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水岭 304
从计划到市场:体制为什么要转轨 307
转轨方式的选择及其争论 311
体制转轨演进的宏观轨迹描述 315
从增量改革到尝试全面改革(1979~1989年) 322
“双轨制”改革及其绩效评价 329
风从南方来:市场化目标最终确立 334
全面改革:新的推进(1994年以来) 338
第9章 改革后的农业:从飞速发展到“三农”迷局 343
中国改革:从农村率先突破 343
农民的黄金时期:1978~1984年 348
美梦终结: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 353
后黄金时期的农业发展 355
一波三折: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36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困境 368
农民负担与农村税费改革 374
粮食安全:谁来养活中国人 383
农业土地制度:微调与革命 389
第10章 改革后的工业化发展与工业结构调整 396
改革以来的工业化水平判断 396
工业化的战略转变与动力加强 401
产业结构:演进与特征 408
产能过剩:究竟怎么看 413
产业集聚与工业化推进 421
FDI与中国工业化发展 427
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的选择 432
下册 441
第11章 难题求解:国有企业的困境与改革 441
企业理论与传统国有企业 442
为什么要改革国有企业 446
产权控制下的放权让利 452
承包制下的企业与国家关系 458
企业破产: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461
“破三铁”:一场令人流泪的滑稽剧 465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化改造 468
分类改革与公司制制度特征 474
改制公司的治理机制:问题与原因 478
布满鲜花的陷阱:中国式MBO 484
国有企业改制的绩效评估 490
国有企业改革的最终边界 495
第12章 民营经济发展:从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 502
由小到大:变动中的总量考察 503
认识深化与发展阶段划分 509
成长的典型路径之一:温州模式 520
成长的典型路径之二:苏南模式 525
家族企业: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 531
发展的困境:金融约束及其突破 539
成功的秘密:有效率的经济组织 545
第13章 改革后的金融市场:变迁与发展 550
传统体制下的金融体系 551
央行体制的确立:中国人民银行 556
银行的市场化改革与发展 561
货币市场:发展及其影响 569
资本市场之一:国债市场的发展 578
资本市场之二:股票市场的发展 583
股票市场乱象:表现与原因 594
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 605
第14章 财政税收体制的渐进式制度变迁 611
财政税收与经济发展 611
1979年前的财政体制变迁 615
1979~1993年的财政体制变迁 622
传统体制下的税制:变迁与特征 633
从“利改税”到全面税制改革 639
分税制:税制改革的分水岭 644
分税制后的继续改革 649
税制改革的一个缩影:所得税改革 655
转移支付制度:途径与效应 665
第15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 674
区域发展差异:理论解释 674
改革开放前的区域经济发展 680
改革开放后的区域发展战略:从非均衡到均衡 687
改革开放后区域发展差异:定量考察 692
改革开放后区域发展差异:原因考察 699
地方政府与区域经济发展 709
区域统筹发展中的多轮驱动 714
第16章 对外开放:FDI与对外贸易 721
从闭关自守到全面开放 721
梯度渐进:对外开放的空间转换 725
“两缺口模型”与利用外资 729
FDI的来源地构成与进入方式 734
FDI的地区分布与产业分布 739
FDI的效应:究竟怎么看 747
外贸体制变迁:演进的轨迹 758
变动中的贸易差额:规模与原因 764
贸易失衡与“世界加工厂” 772
贸易战略调整与中国企业“走出去” 780
第17章 人口流动:劳动力资源配置与城市化 785
人口特征:总量分析视角 785
计划生育政策的社会效应 793
传统体制下的劳动力流动 799
户籍制度:博弈的均衡 805
转型经济下的劳动就业 810
心理成本与农村劳动力流动 817
农村劳动力流动:结构与效应 822
菲利普斯曲线:中国经验 832
S型曲线与中国城市化进程 840
城市化滞后与经济增长 846
第18章 改革后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854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854
改革前的收入分配:不患寡而患不均 860
改革后的收入分配:总体分析 865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中的差距拉大 876
农民收入:由快到慢的增长 882
非典型性收入:灰色收入 888
收入分配的制度缺陷:一个总体评价 893
从企业保障到社会保障 899
农村社会保障:由踯躅到加速 907
不成功的市场化医疗改革 912
第19章 改革后的宏观经济波动及其调控 919
从剧烈波动走向平滑化 919
产业贡献率与宏观经济运行 923
“三驾马车”与宏观经济运行 928
通货膨胀与宏观调控:1978~1997 935
通货紧缩与宏观调控:1998年以后 941
宏观调控中的地方政府 948
典型案例: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 953
宏观调控:鲜明的中国特色 958
第20章 凤凰涅槃:展翅高飞的中国经济 962
国家兴衰之谜:理论考察 962
起飞的条件:不断积聚的能力 968
起飞中的困扰:快速增长背后的隐忧 978
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986
一飞动天下:中国发展如何影响世界 991
凤凰涅槃:历史长河中的60年 1000
参考文献 1006
后记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