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发掘报告 第1分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030250599
  • 页数:31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之一——二号兵马俑坑第一阶段的考古发掘成果,重点报告了二号坑的棚木层以上的土方工程和木方工程以及焚烧口、墓葬、灰坑、水井以及盗洞等遗存,通过发掘基本上搞清了二号坑的地层堆积、形制构造以及建筑性质等,为全面认识秦代的土木建筑以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书将考古学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从考古发掘资料信息管理、木材树种、霉变成因以及青灰泥成分等方面多角度地向世人展示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和研究性。

第一章 概述 1

一、历史背景与地理环境 1

二、二号坑发现与发掘 4

(一)二号坑发现与试掘 4

(二)二号坑正式发掘 7

三、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情况说明 10

第二章 地层关系与俑坑形制 12

一、地层堆积及相关问题 12

(一)一般地层 12

(二)典型地层举例 15

(三)重要打破关系 17

二、二号坑基本形制 23

第三章 二号坑建筑结构 27

一、概述 27

二、土方工程 27

(一)坑壁 27

(二)二层台 31

(三)隔墙 34

(四)过洞 41

(五)开间 46

(六)门道 54

(七)砖铺地 68

(八)地基 70

三、木构工程 71

(一)棚木 71

(二)枋木 79

(三)立柱 82

(四)地栿 86

(五)封门木 89

(六)木结构搭接关系 97

四、其他建筑遗迹 98

(一)席纹遗迹 98

(二)青灰泥 103

(三)覆土 105

(四)工具印痕 106

(五)版筑遗迹 110

(六)车辙印迹 113

(七)灰烬遗迹 118

第四章 出土器物 121

一、兵器 121

二、车马器 122

三、杂器 126

第五章 主要收获 129

一、二号坑形制构造及其意义 129

(一)俑坑形制 129

(二)建筑结构 130

(三)构筑中的一些问题 130

(四)建筑技术上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32

(五)二号坑形制构造的性质意义 132

二、二号坑修建年代 133

三、二号坑盗扰与焚毁 134

四、其他 135

附表 136

附表一 二号坑坑壁统计表 136

附表二 二号坑二层台统计表 138

附表三 二号坑隔墙统计表 140

附表四 二号坑过洞统计表 142

附表五 二号坑门道统计表 142

附表六 二号坑门道出土物统计表 143

附表七 二号坑铺地砖统计表 144

附表八 二号坑棚木遗迹登记表 145

附表九 二号坑地栿解剖情况登录表 209

附表一○ 二号坑封门木统计表 211

附表一一 二号坑席纹统计表 219

附表一二 二号坑工具印痕登记表 221

附表一三 二号坑车辙统计表 231

附表一四 二号坑出土器物统计表 240

附录 243

附录一 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建筑遗址木材树种的鉴定 243

附录二 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青灰泥的鉴定 248

附录三 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土遗址及相关文物防霉保护研究报告 264

附录四 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棚木层大型考古模型制作工程简报 284

附录五 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棚木遗迹全景摄影 290

编后记 301

英文提要 303

日文概要 309

图二 二号兵马俑坑遗址位置平面图 5

图三 二号坑试掘方平面位置图 6

图四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平面位置示意图 7

图五 二号坑布方平面图 8

图七 二号坑上层遗迹平面图 13

图八 二号坑地层关系示意图 14

图九 二号坑南北剖面图 16

图一○ 二号坑晚期墓葬平、剖面图 18

图一一 二号坑T6H7平、剖面图 19

图一二 二号坑盗洞H9、H10平、剖面图 20

图一三 二号坑焚烧口1(H8)平、剖面图 21

图一四 二号坑焚烧口1(H8)扰动情况示意图 22

图一五 二号坑焚烧口2(H1)平、剖面图 23

图一六 二号坑总平面图 25

图一七 二号坑南壁正视图 29

图一八 二号坑北壁正视图 30

图一九 二号坑二层台分布示意图 32

图二○ 二号坑二层台分类图 33

图二一 二号坑一号隔墙(Q1)东端正视图 35

图二二 二号坑二号隔墙(Q2)东端正视图 36

图二三 二号坑五号隔墙(Q5)东端正视图 37

图二四 二号坑九号隔墙(Q9)夯层图 39

图二五 二号坑十一至十三号隔墙(Q11~Q13)西端平面图 40

图二六 二号坑十号过洞(G10)与十五号过洞(G15)通道平、剖面图 43

图二七 二号坑十号过洞(G10)与六号开间(K6)通道俯视、正视图 44

图二八 二号坑一号开间(K1)平面图 47

图二九 二号坑六号开间(K6)平面图 47

图三○ 二号坑三号开间(K3)平面图 48

图三一 二号坑一号开间(K1)局部迹象平面图 49

图三二 二号坑二号开间(K2)迹象平面图 50

图三三 二号坑三号开间(K3)迹象平面图 51

图三四 二号坑四号开间(K4)与十二号过洞(G12)通道部位平、剖面图 52

图三五 二号坑六号开间(K6)迹象平面图 53

图三六 二号坑一号门道平面图、南壁正视图 55

图三七 二号坑二号门道平面图、北壁正视图 56

图三八 二号坑三号门道平面图、北壁正视图 57

图三九 二号坑三号门道封门结构图 58

图四○ 二号坑三号门道封门结构使用示意图 59

图四一 二号坑五号门道平、剖面图 60

图四二 二号坑六号门道平、剖面图 61

图四三 二号坑七号门道平、剖面图 62

图四四 二号坑八号门道平、剖面图 63

图四五 二号坑九号门道平、剖面图 64

图四六 二号坑十号门道平、剖面图 65

图四七 二号坑十一号门道平、剖面图 66

图四八 二号坑铺地砖分型图 68

图四九 二号坑一号过洞(G1)试掘部分铺地砖遗迹平面图 69

图五一 二号坑棚木遗迹总平面图 72

图五二 二号坑双层棚木局部平、剖面图(T18的41、45号棚木) 73

图五三 二号坑棚木朽木、炭木遗迹分布平面图 74

图五四 二号坑四号过洞第26号棚木榫卯结构使用示意图 75

图五五 二号坑四号过洞出土铁扒钉使用示意图 76

图五六 二号坑T12G7亚腰形栓木使用示意图 76

图五七 二号坑二号隔墙(Q2)局部棚木叠压关系图 78

图五八 二号坑棚木叠压关系图 80

图五九 二号坑八号过洞(G8)枋木遗迹正视图 81

图六○ 二号坑立柱遗迹平面图 83

图六一 二号坑地栿与立柱关系图 87

图六二 二号坑地栿与立柱关系图 88

图六三 二号坑八号门道封门木俯视、正视图 90

图六四 二号坑九号门道封门木俯视、正视图 90

图六五 二号坑十一号过洞(G11)西端封门俯视、正视图 91

图六六 二号坑十二号隔墙(G12)西端封门木与墙体关系剖面图 93

图六七 二号坑十三号过洞(G13)西端封门木正视图 93

图六八 二号坑一号过洞至三号过洞(G1~G3)东端封堵结构俯视图 94

图六九 二号坑二号过洞(G2)西端封堵结构俯视、正视图 94

图七○ 二号坑七号过洞(G7)东端封堵结构俯视、正视图 95

图七一 二号坑八号过洞(G8)东端东向俯视、正视图 96

图七二 二号坑九号过洞(G9)东端封门俯视、正视图 97

图七四 二号坑席纹印迹分布平面图 99

图七五 二号坑席纹使用示意图 100

图七六 二号坑席纹分类图 101

图七七 二号坑棚木端头部分青灰泥分布示意图 104

图七八 二号坑五号门道工具痕迹俯视图 107

图七九 二号坑五号门道南壁工具痕迹俯视图 107

图八○ 二号坑五号门道工具印痕图 108

图八一 二号坑七号门道工具印痕平面图 109

图八二 二号坑七号门道工具印痕平、剖面图及使用示意图 110

图八三 二号坑T8Q11版筑迹象正视图 111

图八四 二号坑五号门道夯窝迹象示意图 113

图八五 二号坑三号门道车辙平面图 114

图八六 二号坑五号门道车辙平面图 115

图八七 二号坑八号门道车辙平面图 116

图八八 二号坑九号门道车辙平面图 116

图八九 二号坑十一号门道车辙平面图 117

图九○ 二号坑三号开间灰烬遗迹平面图 119

图九一 二号坑六号开间灰烬遗迹平面图 120

图九二 二号坑出土的青铜武器 122

图九三 二号坑出土的车马器 123

图九四 二号坑出土的车马器 125

图九五 二号坑出土的杂器 127

图九六 二号坑出土的钱币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