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述 1
1.1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 1
1.1.1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1
1.1.2宽带无线个域网 2
1.1.3宽带无线局域网 3
1.1.4宽带无线城域网 3
1.1.5宽带无线广域网 4
1.2 McWiLL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4
1.2.1 McWiLL的由来 4
1.2.2 McWiLL与WiMAX的技术对比 6
1.2.3 McWiLL的后续演进 8
1.3 McWiLL产业发展情况 10
1.3.1论坛暨产业联盟 11
1.3.2标准 11
1.3.3频率 12
1.3.4产品概况 12
1.3.5市场应用情况 14
1.4本章小结 14
第2章 网络架构 16
2.1设计原则 16
2.2网络参考模型 17
2.2.1用户终端(UT) 19
2.2.2基站(BS) 19
2.2.3用户数据库/鉴权中心(UDB/AUC) 20
2.2.4业务汇聚网关(SAG) 20
2.3数据业务平面功能 21
2.4语音业务平面功能 22
2.5业务支撑平面功能 23
2.6接口描述 24
2.6.1 SUml接口 24
2.6.2 St接口 24
2.6.3 Sm接口 28
2.6.4 Si接口 28
2.6.5 SUc接口 28
2.6.6 SAbis 1接口 29
2.6.7 Sd接口 32
2.6.8 Sv接口 32
2.7本章小结 32
第3章 关键技术 33
3.1移动宽带无线系统设计的主要技术挑战 33
3.1.1路径损耗和链路预算 33
3.1.2多径信道 34
3.1.3小区间干扰 35
3.1.4宽带和窄带业务的高效融合 36
3.2智能天线技术 37
3.2.1提升覆盖范围 38
3.2.2干扰抑制和同频组网 39
3.3 CS-OFDMA 41
3.3.1 OFDMA 41
3.3.2 CDMA 42
3.3.3 SCDMA 42
3.3.4 CS-OFDMA 43
3.4 TDD 45
3.5自适应调制 46
3.6动态信道分配(DCA) 46
3.7编码技术 47
3.8 MIMO和SDMA 47
3.9高效语音网络架构 48
3.10先建后拆的切换(MBB, Make Before Break) 50
3.11 QoS和GoS 51
3.12安全和欺诈保护 51
3.13软件无线电 52
3.14 VLAN技术 53
3.15 ARP代理 56
3.16广播过滤 56
3.17本章小结 56
第4章 空中接口物理层 57
4.1物理层功能简介 57
4.2物理层信号处理流程概述 57
4.3加扰 58
4.3.1扰码序列 59
4.3.2加扰过程 59
4.4信道编码 59
4.4.1 R-S编码 60
4.4.2编码过程 60
4.5自适应调制 61
4.5.1 QPSK 61
4.5.2 8PSK 62
4.5.3 16QAM 63
4.5.4 64QAM 64
4.6编码校验比特变换 65
4.7 CS-OFDMA信号描述 65
4.7.1码扩 65
4.7.2 OFDMA原理和实现 68
4.7.3 OFDMA符号 70
4.7.4 CS-OFDMA频域发射信号的产生 72
4.7.5 CS-OFDMA频域前导信号的产生 75
4.7.6 CS-OFDMA频域测距信号的产生 77
4.8帧 78
4.8.1帧结构 78
4.8.2发送保护间隔与最大覆盖半径 79
4.8.3时隙结构 79
4.8.4 TDD上下行业务时隙分配比例 80
4.9子信道 81
4.9.1子信道结构 81
4.9.2业务并发数与系统吞吐量 81
4.9.3子信道到物理子载波的映射 82
4.9.4子信道观察窗位置 82
4.9.5子信道分类 83
4.10物理信道 84
4.10.1物理信道分类 84
4.10.2物理信道和时隙、子信道的映射关系 84
4.10.3信道设计与链路预算 85
4.11复用和数据映射 86
4.12多入多出技术(MIMO) 87
4.13信道质量测量 90
4.14本章小结 91
第5章 空中接口数据链路层 92
5.1功能 92
5.2参考模型 92
5.2.1基站侧L2模型 92
5.2.2终端侧L2模型 93
5.3接口通信 94
5.4地址及连接标识 94
5.5 MAC 95
5.5.1功能 95
5.5.2逻辑信道 96
5.5.3逻辑信道与物理信道间的映射 97
5.5.4层间通信 97
5.5.5对等层间通信 103
5.5.6调度服务 117
5.6 DAC 117
5.6.1功能 117
5.6.2层间通信 117
5.6.3对等层通信 118
5.6.4 ARQ机制 121
5.7 VAC 124
5.7.1功能 124
5.7.2层间通信 124
5.7.3对等层通信 126
5.8 TCS 127
5.8.1功能 127
5.8.2层间通信 127
5.8.3对等层通信 128
5.8.4业务分类过程 129
5.8.5加密过程 129
5.9无线资源管理 130
5.9.1 RRM实现 130
5.9.2动态信道分配 131
5.9.3抢占机制 132
5.9.4功率控制机制 132
5.10数据链路层过程 133
5.10.1测距 133
5.10.2随机接入 134
5.10.3寻呼 134
5.10.4会话建立 135
5.10.5带宽重配置 141
5.10.6会话释放 143
5.10.7切换 148
5.10.8省电操作 149
5.11网络进入及初始化 150
5.11.1流程 150
5.11.2下行信道扫描及同步 150
5.11.3接收系统广播消息 150
5.11.4 测距 151
5.11.5注册/鉴权 152
5.12本章小结 152
第6章 空中接口层3 153
6.1几个概念 153
6.1.1编号计划 153
6.1.2锚基站(Anchor BS) 154
6.1.3服务基站(Serving BS) 154
6.1.4用户分类 154
6.2 L3模型 155
6.2.1基站L3模型 155
6.2.2用户终端L3模型 155
6.2.3 L3功能 156
6.2.4信息存储和管理 158
6.3 L3功能实现和分解 162
6.3.1会话管理 162
6.3.2网络选择和进入 162
6.3.3移动性管理 163
6.3.4 QoS 172
6.3.5安全机制 174
6.3.6数据业务平面 174
6.3.7语音业务 184
6.3.8分发功能 184
6.4典型过程 184
6.4.1注册流程 184
6.4.2注销流程 186
6.4.3切换流程 187
6.4.4数据业务 189
6.4.5语音业务 193
6.5本章小结 195
第7章 网络安全 196
7.1 McWiLL安全体系 196
7.2安全数据管理 197
7.2.1安全数据分配 198
7.2.2安全数据存储 199
7.2.3安全数据匹配性验证 199
7.3接入安全 199
7.3.1下行波束赋形 199
7.3.2接入限制 199
7.3.3设备鉴权 199
7.3.4用户鉴权 199
7.4业务安全 200
7.4.1业务认证 200
7.4.2非法分组过滤 200
7.4.3账号绑定 201
7.4.4 IP地址、MAC地址及用户终端设备三者的绑定 201
7.4.5端到端的加密 201
7.5高级安全体系 201
7.6本章小结 202
第8章 网络规划 203
8.1无线网络规划 203
8.1.1网络规划的基本步骤 203
8.1.2 McWiLL设备性能指标 204
8.1.3无线电波传播模型 206
8.1.4网络规模设计 211
8.1.5站址规划 212
8.1.6容量规划 215
8.1.7参数规划 219
8.2路由区规划 220
8.3 VLAN规划 223
8.4带宽规划 224
8.4.1基站传输带宽规划 224
8.4.2 SAG传输带宽规划 225
8.5本章小结 226
第9章 组网方式及其应用 227
9.1 JoveTeleTM解决方案 227
9.2 JoveProTM解决方案 229
9.3 JoveEmgTM解决方案 230
9.4本章小结 231
附录A 232
A1测距序列 232
A2导频序列 243
A3 64QAM映射关系表 247
A4子信道到物理子载波的映射 249
附录B 252
B 1 RACH消息格式 252
B2对等层通信中TCH MAC控制消息格式 259
B3对等层通信中DAC控制消息格式 264
B4对等层通信中VAC控制消息格式 266
B5参数及常量 269
缩略语 271
参考文献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