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第一篇】总论 1
【第二篇】略说二乘菩提 11
第一章 声闻菩提 13
第一节 声闻菩提概说 13
第二节 略说四圣谛 15
第一目 苦圣谛 16
第二目 苦集圣谛 22
第三目 苦灭圣谛 25
第四目 苦灭道圣谛 29
第三节 略说八正道 34
第一目 世间八正道 35
第二目 出世间八正道 38
第四节 声闻菩提之内涵 44
第一目 五蕴概说 44
第一款 色蕴 44
第二款 受蕴 47
第三款 想蕴 49
第四款 行蕴 50
第五款 识蕴 52
第六款 非五蕴所摄的意根 54
第二目 略说十二处 58
第三目 略说十八界 67
第四目 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 70
第五目 五蕴之空相及苦患 72
第六目 五蕴空相之证入 80
第五节 四加行之修证 85
第二章 缘觉菩提 91
第一节 缘觉菩提概说 91
第二节 缘觉菩提之内涵 94
第一目 略说缘起法 94
第一款 顺观十二因缘 97
第二款 逆观十二因缘 103
第三款 十二因缘不许离十因缘而存在 108
第二目 略说缘起性空 113
第三节 从他人闻十二因缘者亦属声闻菩提 116
第三章 二乘菩提之证入——解脱果 118
第一节 二乘菩提之证入 118
第二节 解脱之实际——依如来藏方有解脱 124
【第三篇】略说佛菩提 129
第一章 佛菩提概括三乘 131
第二章 佛菩提道修证之次第 135
第一节 佛菩提道之阶段差别 135
第二节 依唯识五位次第 138
第三节 依瑜伽师地论次第 140
第四节 应修一切种智 142
第五节 初入地菩萨之修道 146
第六节 入地菩萨之修道 152
第一目 二地 152
第二目 三地 155
第三目 四地 158
第四目 五地 160
第五目 六地 163
第六目 七地 164
第七目 八地 167
第八目 九地 171
第九目 十地 174
第十目 等觉 178
第三章 佛菩提修证之枢纽——明心、见性 179
第一节 求悟般若前应注意事项 182
第一目 修集福德资粮 182
第二目 建立正确知见 185
第一部分:基础佛法知见 185
第二部分:禅法知见 186
第三目 简择真正之善知识 197
第二节 宗门与教门之关联 201
【第四篇】三乘菩提之异同 203
第一章 三乘菩提之共道——解脱道 210
第一节 三乘菩提解脱道之别异 210
第一目 二乘解脱道之两种涅槃 211
第二目 大乘解脱道之四种涅槃 215
第二节 二乘无学不证涅槃 218
第二章 三乘菩提之不共道——大乘独有之佛菩提道 222
第三章 三乘圣人证德差别之所在 228
第一节 悟道因缘之不同 228
第二节 智慧内涵之不同 231
第三节 缘智具足之深浅差异 235
第四节 烦恼断除之不同 238
第四章 二乘菩提与大乘菩提之境界差别 240
第一节 断疑之不同 240
第二节 思维之不同 245
第三节 智、器清净之不同 248
第四节 行净之不同 249
第五节 “其行有边”与“其行无边”之不同 250
第五章 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之别异 252
第一节 略说一念无明 256
第二节 略说无始无明 259
第三节 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的究竟断尽 262
第六章 二乘菩提与如来藏 268
第七章 唯一佛乘 274
【第五篇】藏传佛教应成派的中观思想 283
第一章 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的缘起 287
第二章 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的主张与正统佛法间的差异 290
第一节 应成派中观不立自宗破他宗 290
第二节 应成派中观不许有阿赖耶识 295
第一目 应成派中观是“六识论” 295
第二目 应成派中观的“业灭能生自果” 299
第三节 应成派中观不许有依他起性的自证分 307
第四节 应成派中观认为二乘人亦证法无我 312
第五节 应成派中观不许唯识宗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316
【第六篇】综论 323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339
一、佛经部分 339
二、古代论著部分 340
三、现代著作部分 340
索引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