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生存还是死亡 1
片断一:沙尘暴与水污染祸不单行 2
片断二:荒漠化逼近黄河源 12
片断三:黄河断流 17
一 西部范围、资源配置和区域市场 24
1.区域经济关系及其“西部”缘由 24
(1)地理区划:从自然到社会 25
(2)现代区域变迁:从行政区划到经济地带区划 30
(3)从大西北、大西南到大西部 38
2.资源配置失衡 39
(1)国土资源东优西劣 39
(2)水流资源东丰西寡 43
(3)矿产资源东短西长 46
(4)人力资源东密西疏 48
(5)社会资源东强西弱 49
3.区域市场差异 52
(1)重心从东到西转移 53
(2)区内同质性与区际差异性 57
(3)内聚力 63
(4)依存性 67
4.西部大开发意义 69
(1)跨越断层的引擎:全面启动西部开发 69
(2)西部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75
(3)区域理论与中国西部开发 84
(4)西部民族反贫困与生态文化 91
二 西部生态脆弱带及其退化机制 95
1.生态脆弱带 96
(1)生态脆弱带界定 96
(2)生态脆弱带成因 102
(3)生态脆弱带类型 107
(4)生态脆弱带特征 114
(5)中国生态脆弱带分布 117
(6)生态脆弱带评价 120
2.西部受损生态系统退化机制 130
(1)土地退化积重难返 131
(2)水资源及水生态系统衰竭 132
(3)采矿成为环境污染源 136
(4)污染和非污染生态影响 139
(5)生态脆弱带:沙尘暴的温床 144
2 生态安全预警 147
(6)植被劣化 147
(7)“生态红灯” 151
3.西部典型生态脆弱带 154
(1)陕北黄土高原区典型生态脆弱带 155
(2)云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带 162
(3)青藏高原东北缘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带 173
4.生态脆弱带与贫困相关性分析 178
(1)“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合理性 178
(2)区域生态环境是西部贫困首因 184
(3)中国贫困地区生态类型 194
(4)典型贫困区 201
(5)西部贫困区域生态环境考察 209
(6)经济贫困相关性的分析 219
三 西部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途径 226
1.土地荒漠化 226
(1)自然资源 226
(2)土地资源 237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 243
(4)土地荒漠化概念及指征 250
(5)荒漠化成因及发生区域 257
2.西部土地荒漠化危情 266
(1)荒漠化是西部重大生态安全问题 266
(2)荒漠化生态机理 269
(3)全球荒漠化人为因素 280
(4)中国西部荒漠化人为因素 285
(5)荒漠化蔓延恶果 296
3.西部荒漠化综合治理途径 303
(1)抗荒漠化系统工程规划 304
(2)“荒漠化指示剂” 309
(3)生态安全问题优选方案 312
(4)结合生态安全工程,建立防护体系 317
(5)西部草地生态经济功能 321
(6)西部草地生态安全管理 326
四 西部大开发的隐性赤字与生态极限 330
1.西部大开发的生态压力 331
(1)西部能源大开发的生态压力 331
(2)西部矿产大开发的生态压力 337
(3)西部农业大开发的生态压力 340
(4)西部水资源与人口环境容量大开发的生态压力 347
(5)西部反贫困大开发的生态压力 355
2.生态安全极限值:生态承载力 364
(1)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 365
(2)亚稳定性 367
(3)生态承载力限值 371
(4)天人之约:生态生产力观 378
(5)人为生态灾害 382
(6)大开发中的生态安全 386
3.新思路·新景观·新水源 394
(1)新思路 394
(2)“两难”和“双赢”曲线 401
4 生态安全预警 407
(3)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407
(4)营造西部绿色生态 414
(5)拓展西部环保产业发展空间 418
(6)开源节流 422
(7)南水北调 429
五 西部屏障:生态安全预警机制 436
1.生态安全预警机制构建 437
(1)中国生态安全面临重大挑战 438
(2)关于“机制”的概念 446
(3)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缘由 449
(4)生态安全预警机制建设难点 452
(5)树立西部全局生态安全意识 454
(6)防洪减灾监测 458
(7)生态安全预警机制双翼 462
2.生态安全预警示范区建设 477
(1)示范区界定 478
(2)建设生态安全预警示范区意义 482
(3)生态安全预警示范区基本模式 489
(4)系统程序 492
(5)知识系统和工程系统 499
(6)天河变地河:黄河安全建设工程 505
(7)长江上游生态安全预警示范区 509
3.生态安全之本:西部可持续农业模式 516
(1)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产业定位 516
(2)科技兴农为本 520
(3)西南可持续农业模式 528
(4)西北可持续农业模式 534
参考文献 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