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研究现状综述 1
二 本书论旨及研究意义 12
三 本书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13
第一章 文化背景概述 18
第一节 六朝佛教发展脉络及玄佛关系 20
一 六朝佛教发展脉络 20
二 六朝佛教与玄学的关系 30
第二节 六朝诗学简论 41
一 中国文论背景下的“诗学”概念选用 41
二 六朝诗学主体和创作实践概述 44
三 六朝诗学理论的特征 47
第二章 佛教与六朝诗学主体 51
第一节 佛教与六朝士族文人思维方式 52
一 思维方式走向开放和包容 53
二 思维方式趋于辩证和折衷 57
三 思维方式凸显直观和超越 60
第二节 佛教与六朝诗人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66
一 佛教与王羲之的改信佛、尚简淡 66
二 佛教与陶渊明的求超然、主淡泊 69
三 佛教与谢灵运的探性灵、尚清丽 74
四 佛教与颜延之的趋内敛、求华美 82
五 佛教与江淹的巧退隐、尚奇异 85
六 佛教与萧衍的尚勤修、好香艳 87
第三节 佛教与六朝诗论家诗学观及研究方法 90
一 佛教般若学思想的触动:陆机的《文赋》 90
二 佛教思想的滋养:刘勰的《文心雕龙》 95
三 佛性论思想的悄然渗透:钟嵘的“直寻”说 101
本章小结 106
第三章 佛教意象与六朝诗歌意象 109
第一节 诗歌意象与佛教意象关系略论 109
一 宗教与审美:意象形成发展的两条途径和两种含义 110
二 诗歌意象与佛教意象的特征比较 115
三 从意象的层次看诗歌意象与佛教意象之关系 118
第二节 佛教“镜”意象意蕴及其对六朝诗学的影响 120
一 空:六朝佛教镜意象的核心意蕴 121
二 六朝时佛教镜意象与其他镜意象的意蕴内涵比较 123
三 六朝佛教镜意象意蕴内涵对诗学的影响 126
第三节 佛教“莲花”意象及其在六朝诗赋中的意义嬗变 132
一 圣洁、灵异:佛教莲花意象意蕴 133
二 魏晋诗赋莲花意象“灵异”性的凸显 136
三 南朝诗歌莲花意象的意义嬗变及佛教的影响 138
第四节 佛教“水”意象意蕴及其对六朝诗学的影响 141
一 生死流转:六朝佛教水意象的核心意蕴 142
二 六朝佛教水意象意蕴的独特性 145
三 六朝佛教水意象意蕴对诗学的影响 150
第五节 佛教“月”意象意蕴及其对六朝诗学的影响 157
一 人生空幻:六朝佛教月意象的核心意蕴 157
二 佛教月意象意蕴对六朝诗歌月意象的影响 160
本章小结 169
第四章 佛教范畴与六朝诗学 172
第一节 佛教“空”范畴对六朝诗学的影响 172
一 佛教“空”范畴的基本内涵 173
二 佛道融通:美学“空”范畴的诞生 176
三 佛教“空”范畴与六朝诗学 181
第二节 佛教“色”范畴对六朝诗学的影响 187
一 佛教“色”范畴的基本内涵 187
二 丽清并举:色空观对六朝美学的影响 190
三 佛教“色”范畴与六朝诗学 195
第三节 佛教“神”范畴对六朝诗学的影响 205
一 佛教“神”范畴的基本内涵 205
二 佛教“神”范畴对六朝美学的影响 210
三 佛教“神”范畴与六朝诗学 219
本章小结 222
第五章 佛教与六朝诗学范畴 225
第一节 佛教与六朝诗学“韵”范畴 225
一 佛教对美学“韵”范畴的影响 226
二 佛教对六朝诗学“韵”范畴的影响 233
第二节 佛教与六朝诗学“律”范畴 238
一 佛教与魏晋诗学声律问题 238
二 佛经传译诵读与南朝诗歌声律美的理论 243
三 佛教与南朝诗学格律论 247
第三节 佛教与六朝诗学“味”范畴 252
一 中国本土文化之“味”范畴 252
二 佛教“味”范畴 254
三 佛教与六朝诗学“味”范畴 256
本章小结 264
结语 266
一 本书对于中国古典诗学研究的意义 267
二 本书对于中国当代诗学建构的意义 272
主要参考文献 275
后记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