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云贵高原孕育的文化——云贵少数民族文化的源流与历史特征 3
第一章 中国西南的美丽沃土 3
第一节 云贵高原与她的自然生境 3
一、57万平方公里锦绣山河 4
二、物种生存繁衍的宝地 7
第二节 厚重的历史积淀 10
一、史前文明的摇篮 10
二、古滇国与古夜郎国故地 11
三、漫长的历史道路 14
第二章 经济文化类型视野下的云贵少数民族 18
第一节 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与云贵民族文化 18
一、中国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 18
二、云贵高原的民族与分布 21
第二节 以犁耕农业为主的云贵少数民族 23
一、云南以犁耕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 23
二、贵州以犁耕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 26
第三节 滞留在刀耕火种下的民族集团 29
一、古老原始的耕作方式 29
二、云南的锄耕农业民族 30
三、贵州的锄耕农业民族 32
第三章 云贵多样性民族文化扫描 36
第一节 自然与社会: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的成因 36
一、中华文化多元特征的代表 36
二、中国古代南方几大族系的交汇点 37
三、东亚文化与南亚、东南亚文化的结合区 38
第二节 多样性:云贵民族文化的典型特征 39
一、孕育在高山峡谷中的文化 39
二、云贵少数民族的有形物质文化 41
三、云贵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49
第三节 文化:依偎在山区生态环抱中 53
一、源于山区生态的独特经济生活 54
二、高山峡谷与民族精神文化 60
第二篇 并非两难的选择——云贵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实践 73
第四章 现代化冲击下的民族文化 73
第一节 建国以来民族文化的复兴与发展 73
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了推广 74
二、文化设施建设成绩显著,文艺人才大量涌现 76
三、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广泛开展 78
第二节 时代潮流冲击下的文化流失与衰退 80
一、少数民族有形文化的流失与衰退 81
二、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流失与衰退 83
三、语言文化的萎缩 86
第三节 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变异 90
一、民族生活文化的变异 90
二、信仰崇尚文化的变异 94
三、文化变化的特征 97
第五章 云南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实践 103
第一节 云南民族文化村建设的实践 103
一、关于民族文化村 103
二、云南民族文化村的建设 104
三、云南民族文化村建设的启示 107
附录 云南民族村2000年节庆活动安排表 111
第二节 丽江模式: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 122
一、关于丽江 122
二、丽江的文化保护与开发实践 128
三、对丽江模式的总结 144
第三节 云南省的民族文化大省建设 146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146
二、有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148
三、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的实践性探索 149
附录 《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 152
第六章 贵州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实践 167
第一节 贵州郎德村寨博物馆实践 167
一、关于上郎德寨 167
二、村寨博物馆建设 168
三、郎德经验 172
第二节 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模式 178
一、关于生态博物馆 178
二、生态博物馆在中国的实践 180
三、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的实践总结 186
附录1 在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的访谈录音整理 196
附录2 中国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社区文化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章程(讨论稿) 206
第三节 贵州民族村寨保护与实践 210
一、贵州民族村寨保护工作 210
二、贵州民族村寨保护的经验 211
三、面临的难题 216
附录 关于加强我省民族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 219
第四节 文化与艺术之乡的创建活动 222
一、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亮点工程 222
二、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224
三、创建活动的启示 226
第三篇 走科学之路——云贵民族文化保护的理论探索 233
第七章 文化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 233
第一节 保护:迫在眉睫的任务 233
一、中华文化发展的需要 233
二、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要求 235
三、实现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236
四、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与国家民族政策的需要 239
第二节 开发:少数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241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开发民族文化 241
二、实现脱贫致富必须开发民族文化 243
三、开发是民族文化自身调适的一种手段 246
第三节 把握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248
一、民族文化保护与文化开发的辩证关系 248
二、关于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保障问题 254
第四节 对云贵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特殊性的认识 258
一、文化保护与开发同民族经济发展相互铰接 259
二、文化保护与开发同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密切关联 261
三、贫困容易导致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行为中的失衡心态 263
四、现阶段市场机制在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中作用的局限 265
第八章 立法:民族文化保护的必要手段 271
第一节 云南民族文化保护立法的社会背景 271
一、从民族文物立法保护说起 271
二、云南民族民问文化的普查整理 273
三、形势对文化保护立法的呼唤 274
第二节 云南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立法实践 277
一、《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的主要内容 277
二、立法的经验 283
三、《条例》的特点分析 287
四、云南立法保护民族文化的效果分析 288
附录 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295
第三节 贵州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立法实践 304
一、文化保护工作对立法的呼唤 304
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309
附录 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 314
第九章 文化开发中的合理性原则 323
第一节 确立合理性原则的必要性 323
一、开发不够的问题 324
二、过度开发的现象 328
三、不当开发的恶果 330
第二节 合理性原则及其内涵 331
一、适度性原则 332
二、选择性原则 333
三、创造性原则 334
四、特色性原则 335
五、安全性原则 335
六、公正性原则 336
第三节 文化开发合理性保障机制的建立 338
一、文化开发合理性观念的建立 338
二、文化开发合理性评估制度的建立 339
三、文化开发合理性监控系统的建立 340
第十章 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承机制创新 345
第一节 云贵民族传统社会中的文化传承机制 346
一、文化传承方式 346
二、文化传承机制 353
三、文化传承中的特殊运作 358
第二节 传统文化传承机制面临的挑战 361
一、文化传承链的断裂 361
二、传统文化传承机制整合功能弱化 363
第三节 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的创新途径 366
一、政府扶持与引导 366
二、法律的支持与保障 369
三、运用教育手段激发群众的积极性 373
附录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 377
第十一章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精神与文化主张 385
第一节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朴素追求 385
一、自然高于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86
二、自然与人享有同等权利——对人为伤害自然行为的控制 387
三、控制人口——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激化 396
第二节 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文化主张 398
一、互助互爱,团结协作 398
二、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大局 401
三、崇尚勤劳,扬善弃恶 403
第三节 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文化主张的现实意义 406
一、民族文化的灵魂 407
二、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动力 408
三、民族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保证 409
四、民族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宝贵资源 413
附录 《墨西哥城文化政策宣言》 418
第十二章 对国外民族文化政策的观察 429
第一节 维护民族利益,保护民族特征——法国的民族文化政策 429
第二节 多元文化主义——加拿大的民族文化政策 432
第三节 在创新中保持传统——日本的民族文化政策 438
第四节 立法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一个正在积极推进的国际潮流 441
第十三章 云贵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对策思考 445
第一节 建立与完善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法律保障体系 445
一、将民族文化立法视为长期系统工程 446
二、尽快制定和颁布有关民族民间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 447
三、高度重视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447
第二节 寻求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的创新途径 448
一、促进自然文化传承过程向自觉文化传承过程的转变 448
二、促进新型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的建立 449
三、激发群众在传承运行机制创新中的积极性 450
第三节 加快文化开发合理性保障机制的建立 452
一、恪守民族文化开发的合理性原则 452
二、建立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合理性保障机制 453
第四篇 从自发走向自觉——云贵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展望 457
第十四章 民族经济文化的良性互动 457
第一节 观念的更新与民族经济新增长点的出现 458
一、思想的解放与观念的变革 458
二、民族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确立 461
第二节 民族特色支柱文化产业的崛起 465
一、人文经济之路——云贵未来的发展选择 465
二、民族特色支柱文化产业的崛起 470
第三节 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 475
一、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发展观的确立 475
二、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 477
第十五章 新世纪的云贵民族文化走向 480
第一节 民族文化的综合创新 480
一、历史的启示 480
二、民族文化的综合创新 481
第二节 从自发走向自觉 483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建议稿) 486
主要参考书目 499
主要参考文献 504
后记 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