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20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登本编著
  • 出 版 社: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60534091
  • 页数:256 页
图书介绍:中医诊病方法的内容十分丰富。中医诊病方法通常概之为“望、闻、问、切”四法,此次《二十天精学中医诊法》的编著,是为了便于初学者的学习、掌握并附之于实践,在兼顾传统四诊的基础上,将常用的行之有效的中医诊病方法析解为20个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既相对独立,但又是中医诊法不可缺无的部分,相互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20个知识单元浑然一体,共同构架了中医诊法的知识体系。

第1讲 中医诊法的形成及特点 2

一、中医诊法的概念、意义及学习方法 2

二、中医诊法的诊病原理 2

三、中医诊法的特点 4

(一)整体察病 4

(二)诸诊合参 5

(三)辨证求本 5

(四)辨病辨证相结合 6

四、中国历代名医的诊法成就 7

(一)夏商春秋时代 7

(二)先秦两汉时期 9

(三)两晋隋唐时期 11

(四)两宋金元时期 12

(五)明清时期 15

(六)近、现代时期 22

第2讲 整体望诊法 26

一、望神诊法 26

(一)有神 26

(二)少神 26

(三)失神 27

(四)假神 27

(五)神志错乱 27

二、望色诊法 27

(一)望色的注意事项 28

(二)望色十法 29

(三)望五色善恶顺逆法 29

(四)病色 30

三、形态望诊 31

(一)形体望诊 32

(二)姿态望诊 33

第3讲 局部望诊法 36

一、头部望诊 36

(一)头形望诊 36

(二)头态望诊 37

(三)囟门望诊 37

(四)头发望诊 37

二、面部望诊 38

(一)面部望色脏腑定位法 38

(二)面色望诊 39

(三)面形望诊 40

(四)面态望诊 41

(五)面容望诊 41

三、五官望诊法 41

(一)望目诊法 41

(二)耳部望诊 46

(三)望鼻诊法 48

(四)口唇望诊 51

(五)牙齿望诊 53

(六)齿龈望诊 53

(七)咽喉望诊 54

四、躯体望诊法 56

(一)颈项望诊 56

(二)胸胁望诊 58

(三)腹部望诊 60

(四)腰背望诊 60

五、四肢望诊 62

(一)四肢外形望诊 62

(二)四肢动态望诊 63

六、皮肤及望诊 64

(一)色泽望诊 64

(二)皮损形态望诊 65

(三)皮肤病形望诊 67

七、二阴望诊 69

(一)前阴望诊 69

(二)后阴望诊 71

第4讲 望舌诊法 74

一、舌质望诊 74

(一)舌神望诊 74

(二)舌色望诊 75

(三)舌形望诊 76

(四)舌态望诊 78

二、舌苔望诊 79

(一)苔色望诊 80

(二)苔质望诊 82

三、舌下脉络望诊 84

四、舌质舌苔结合望诊 85

第5讲 排出物望诊法 88

一、出血诊法 88

二、泪、涕、涎、唾、呕吐物望诊 89

三、望痰诊法 90

第6讲 闻诊 93

一、听声音诊法 93

(一)发声闻诊法 93

(二)语言闻诊法 95

(三)呼吸异常闻诊法 97

(四)太息、呵欠、喷嚏、鼾声闻诊法 99

(五)呕吐、呃逆、嗳气、肠鸣闻诊法 100

二、嗅气味诊法 101

(一)嗅体气 101

(二)嗅口气 101

(三)嗅排泄物气味 102

(四)嗅病室气味 102

第7讲 问诊的内容及注意事项 105

一、问诊法的内容 106

(一)一般项目的问诊法 106

(二)主诉问诊法 107

(三)现病史问诊法 107

(四)既往病史的问诊法 110

(五)个人史的问诊法 111

(六)家族病史问诊法 112

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12

(一)问诊的方法 112

(二)问诊方法的注意事项 113

第8讲 恶寒发热问诊法 116

一、恶寒发热问诊法 116

二、寒热往来问诊法 117

三、但热不寒问诊法 118

(一)壮热 118

(二)潮热 119

(三)低热 119

四、但寒不热问诊法 120

(一)恶寒 120

(二)恶风 120

(三)寒战 121

(四)畏寒 121

第9讲 疼痛、出汗问诊法 123

一、疼痛问诊法 123

(一)疼痛部位问诊法 123

(二)疼痛性质问诊法 125

(三)辨疼痛虚实方法 126

二、汗出异常的问诊法 127

(一)有无汗出问诊法 127

(二)汗出性质问诊法 128

(三)汗出部位问诊法 128

第10讲 头面五官问诊法 132

一、头部问诊法 132

(一)头冷、头热问诊法 132

(二)头痛问诊法 132

(三)头晕问诊法 133

(四)头胀问诊法 133

(五)头重问诊法 133

(六)脑鸣问诊法 133

(七)头皮麻木问诊法 134

二、面部问诊法 134

(一)面痛问诊法 134

(二)面麻问诊法 134

三、目部问诊法 135

(一)目部感觉问诊法 135

(二)目部分泌物问诊法 136

(三)视力问诊法 136

四、耳部问诊法 137

(一)耳鸣问诊法 137

(二)耳聋问诊法 137

五、鼻部问诊法 137

(一)鼻塞问诊法 138

(二)鼻痒问诊法 138

(三)鼻酸问诊法 138

(四)鼻痛问诊法 138

(五)失嗅问诊法 138

六、口部问诊法 139

(一)口腔问诊法 139

(二)口唇问诊法 140

(三)牙齿问诊法 140

(四)齿龈问诊法 140

(五)舌体感觉问诊法 141

七、咽喉问诊法 141

(一)咽痛问诊法 141

(二)咽干问诊法 142

(三)咽痒问诊法 142

(四)咽中有异物感问诊法 142

(五)吞咽困难问诊法 143

第11讲 躯干四肢问诊法 145

一、颈项问诊法 145

(一)颈项疼痛问诊法 145

(二)颈项痠困问诊法 145

(三)颈项强硬问诊法 146

二、胸胁问诊法 146

(一)胸部问诊法 146

(二)胁部问诊法 147

三、胃脘问诊法 147

四、腹部问诊法 147

五、背部问诊法 148

六、腰部问诊法 149

七、四肢问诊法 149

(一)四肢疼痛问诊法 150

(二)四肢麻木问诊法 151

(三)四肢痠楚问诊法 151

(四)四肢乏力问诊法 151

八、皮肤问诊法 151

(一)皮肤疼痛问诊法 152

(二)皮肤瘙痒问诊法 152

(三)皮肤麻木问诊法 153

九、伤损问诊法 153

(一)外伤史问诊法 153

(二)疼痛问诊法 154

(三)受伤时间问诊法 154

(四)功能活动问诊法 154

第12讲 饮食口味问诊法 156

一、饮食异常问诊法 156

(一)食欲减退问诊法 156

(二)多食易饥问诊法 157

(三)饥不欲食问诊法 157

(四)偏食嗜食问诊法 158

二、口味异常问诊法 158

(一)口淡无味问诊法 158

(二)口甜或粘腻问诊法 159

(三)口酸问诊法 159

(四)口咸问诊法 159

(五)口苦问诊法 159

(六)口臭问诊法 160

三、口渴问诊法 160

第13讲 二阴、二便问诊法 163

一、二阴问诊法 163

(一)前阴问诊法 163

(二)后阴问诊法 165

二、二便问诊法 166

(一)大便异常问诊法 166

(二)小便异常问诊法 169

第14讲 妇女、小儿问诊法 173

一、妇女问诊法 173

(一)月经问诊法 173

(二)带下问诊法 176

(三)妊娠问诊法 176

(四)产后问诊法 178

二、小儿问诊法 179

(一)出生前后情况问诊法 179

(二)预防接种史问诊法 179

(三)传染病及接触史问诊法 180

(四)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问诊法 180

第15讲 诊脉的原理、方法 182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及察脉的临床意义 183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 183

(二)察脉的临床意义 185

二、寸口诊脉法 187

(一)寸口脉的部位及分部 187

(二)寸、关、尺的脏腑分配 187

(三)独取寸口诊病的原理 188

三、诊脉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88

(一)时间 188

(二)体位 189

(三)指法 189

(四)举、按、寻 189

(五)平息 189

(六)五十动 190

第16讲 脉象的要素及正常脉象 192

一、构成脉象的主要因素 192

(一)脉位深浅 192

(二)脉势强弱 193

(三)脉形粗细 193

(四)脉形长短 193

(五)脉搏速率 194

(六)脉搏节律 194

(七)脉管紧张度 194

(八)脉搏流利度 195

二、正常脉象特征及影响因素 195

(一)形态与特征 195

(二)正常脉象的生理变异及影响因素 197

第17讲 常见病理脉象 200

一、浮类脉 200

(一)浮脉 200

(二)洪脉 201

(三)芤脉 201

(四)革脉 202

(五)濡脉 202

(六)散脉 202

二、沉类脉 203

(一)沉脉 203

(二)伏脉 203

(三)牢脉 204

三、迟类脉 204

(一)迟脉 204

(二)缓脉 205

(三)涩脉 205

(四)结脉 206

(五)代脉 206

四、数类脉 207

(一)数脉 207

(二)促脉 207

(三)动脉 208

(四)疾脉 208

五、虚类脉 209

(一)虚脉 209

(二)细脉(即小脉) 209

(三)短脉 210

(四)弱脉 210

(五)微脉 210

六、实类脉 211

(一)实脉 211

(二)滑脉 211

(三)紧脉 212

(四)长脉 212

(五)弦脉 213

[附]脉象的对举比较学习记忆方法 213

第18讲 相兼脉、妇女脉、小儿脉诊法及脉症关系 216

一、相兼脉、复合脉及其意义 216

二、妇女的特殊脉诊及其意义 217

(一)月经脉诊法 217

(二)带下脉诊法 217

(三)妊娠脉诊法 218

(四)死胎、活胎脉诊法 218

(五)临产脉诊法 218

(六)产后脉诊法 218

三、小儿脉诊法 219

四、脉症关系 219

五、脉症相逆与从舍 220

第19讲 按诊法 224

一、按诊的手法 224

二、面目按诊法 225

三、肌肤按诊法 226

四、胸腹按诊法 226

(一)胸腹按诊体位 227

(二)胸腹按诊手法 227

(三)胸腹按诊注意事项 228

(四)胸腹按诊具体内容 228

五、四肢按诊法 231

六、伤损按诊法 232

(一)摸法 232

(二)量法 233

七、疮疡辨脓按诊法 233

第20讲 其他诊法 236

一、尺肤、面部、人中诊法 236

(一)面部诊法 237

(二)人中诊法 238

二、手部诊法 239

(一)手部诊法 240

(二)爪甲诊法 242

(三)小儿食指络脉诊法 243

(四)鱼际络脉诊法 244

(五)第二掌骨侧速诊法 244

三、耳诊法 246

(一)耳廓解剖名称 246

(二)耳穴分布 247

(三)耳廓身形分区的主要穴位 247

(四)耳部信息诊察方法 249

(五)临床意义 251

四、腧穴诊法 252

(一)腧穴一般检查法 252

(二)腧穴温差检查法 253

(三)腧穴红外线热图检查法 253

(四)腧穴冷光信息检查法 253

(五)腧穴皮肤电检查法 253

五、脐部诊法 254

六、肛门病位标示法 254

七、烧伤、烫伤诊察方法 255

(一)烧伤烫伤面积计算法 255

(二)烧伤烫伤深度计算法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