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病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2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方鹤松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17116657
  • 页数:939 页
图书介绍:在取得许多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方教授又对临床治疗作了研究探讨,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大大提高了疗效。

第一篇 总论 3

第一章 概论 3

第一节 小儿腹泻病的内容与范畴 3

第二节 小儿腹泻病的危害 3

第三节 近年来我国小儿腹泻病研究的进展 4

第四节 未来展望 5

第二章 小儿胃肠道解剖生理特点 7

第一节 胃肠道的胚胎发育 7

第二节 胃肠道一般解剖生理 8

第三节 胃的解剖生理 9

第四节 小肠的解剖生理 13

第五节 大肠的解剖生理 16

第三章 肠道血液循环与淋巴回流 19

第一节 肠道是机体最大的贮血器官 19

第二节 肠道血液循环调节的主要因素 19

第三节 十二指肠的血液供应 20

第四节 空肠、回肠的血液供应 21

第五节 盲肠与阑尾的血液供应 22

第六节 结肠的血液供应 22

第七节 直肠和肛管的血液供应 23

第八节 肠道的静脉回流 24

第九节 肠道的淋巴引流 24

第四章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27

第一节 食物的消化 27

第二节 吸收部位与吸收途径 29

第三节 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 31

第四节 摄食及其调控 33

第五章 肠道内水和电解质的转运 37

第一节 肠道水和电解质的吸收 37

第二节 溶质在各部位体液之间的运动 40

第三节 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及其调节 41

第六章 胃肠道免疫学 44

第一节 免疫学基础 44

第二节 肠道免疫系统 49

第三节 胎儿期的肠道免疫系统发育 54

第七章 肠道的运动力学 57

第八章 胃肠道的神经支配 62

第一节 胃肠道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 62

第二节 胃肠道的内在神经系统调节 65

第九章 胃肠道激素 69

第一节 肠道激素的胚胎发育 70

第二节 胃肠激素的功能 71

第三节 各种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 72

第四节 新生儿期的胃肠激素 75

第五节 喂养与胃肠道激素 77

第六节 胃肠激素的病理学 78

第十章 腹泻病的诊断 81

第一节 腹泻病的诊断标准 81

第二节 腹泻病的分类 81

第三节 腹泻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82

第四节 小儿腹泻病与外科相关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88

第十一章 我国小儿腹泻病的现况与控制对策 96

第一节 我国腹泻病的变迁 96

第二节 我国小儿腹泻病的现状 97

第三节 控制感染性腹泻病的策略 99

第十二章 感染性腹泻病的流行病学 102

第一节 小儿感染性腹泻病的传播与流行 102

第二节 小儿感染性腹泻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105

第十三章 感染性腹泻病的病原学 112

第一节 感染性腹泻病细菌病原流行病学 112

第二节 感染性腹泻病病原菌的分子致病机制 121

第三节 感染性腹泻病病毒病原研究的进展 145

第四节 感染性腹泻病病毒病原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152

第五节 中国感染性腹泻病病原的历史变迁 161

第十四章 感染性腹泻病的预防 167

第一节 世界范围的腹泻病预防与控制 167

第二节 中国的腹泻病预防与控制措施 168

第三节 感染性腹泻病的预防策略 169

第四节 中国七省一市小儿腹泻病群体预防研究 171

第十五章 感染性腹泻病细菌疫苗研究的进展 177

第一节 伤寒疫苗 177

第二节 霍乱疫苗 180

第三节 志贺菌疫苗 186

第四节 肠产毒素大肠埃希菌疫苗 189

第五节 致病大肠埃希菌疫苗 192

第六节 肠出血大肠埃希菌疫苗 193

第七节 空肠弯曲杆菌疫苗 194

第八节 非伤寒沙门菌疫苗 194

第十六章 医院内感染性腹泻病交叉感染的监测与控制 197

第一节 病原学 197

第二节 流行病学 199

第三节 发病机制 200

第四节 诊断 202

第五节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 203

第六节 北京市小儿感染性腹泻病院内感染的监测与防控研究 204

第十七章 腹泻病的病理生理学 209

第十八章 中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 215

第十九章 小儿腹泻病的治疗 229

第一节 治疗原则 229

第二节 腹泻病的体液平衡及液体疗法 237

第三节 腹泻病的营养疗法 248

第四节 腹泻病的肠内营养(饮食)治疗与研究 254

第五节 抗生素在感染性腹泻病的合理应用 258

第六节 肠黏膜保护剂(双八面体蒙脱石)在小儿腹泻病中的应用 275

第七节 锌在小儿腹泻病治疗中的应用 282

第八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病 286

第二十章 小儿肠道微生态学 291

第一节 微生态的形成 291

第二节 微生态的生理作用 292

第三节 微生态与腹泻病的关系 293

第四节 微生态失衡 295

第五节 厌氧菌疾病 296

第六节 微生态制剂 300

第七节 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 301

第八节 怎样选择微生态制剂 303

第二十一章 重症感染性腹泻病与胃肠功能衰竭 305

第二十二章 抗腹泻药物的应用与评价 313

第二十三章 小儿腹泻病的护理 315

第一节 感染性腹泻病的一般知识 315

第二节 感染性腹泻病的消毒与隔离 316

第三节 感染性腹泻病的治疗 317

第二篇 感染性腹泻病 327

第一章 细菌性腹泻病 327

第一节 致泻大肠埃希菌肠炎 327

第二节 细菌性痢疾 348

第三节 小儿霍乱 366

第四节 沙门菌感染 377

第五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399

第六节 空肠弯曲菌肠炎 409

第七节 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 414

第八节 弧菌性肠炎 421

第九节 亲水气单胞菌胃肠炎 447

第十节 类志贺毗邻单胞菌肠炎 450

第十一节 迟钝爱德华菌胃肠炎 453

第十二节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 455

第二章 病毒性腹泻病 480

第一节 轮状病毒肠炎 480

第二节 肠道腺病毒肠炎 488

第三节 诺如病毒肠炎 493

第四节 杯状病毒肠炎 497

第五节 星状病毒肠炎 502

第六节 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肠炎 506

第七节 冠状病毒肠炎 514

第八节 其他病毒引起的腹泻 517

第三章 寄生虫性肠炎 521

第一节 阿米巴痢疾 521

第二节 隐孢子虫肠炎 528

第三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肠炎 532

第四节 粪类圆线虫病、鞭虫病及结肠小袋纤毛虫病 536

第五节 其他寄生虫肠炎 541

第四章 真菌性肠炎 545

第一节 念珠菌肠炎 545

第二节 曲霉菌肠炎 548

第三节 毛霉菌肠炎 549

第四节 组织胞浆菌肠炎 551

第五节 副球孢子菌肠炎 553

第六节 地丝菌肠炎 554

第七节 其他真菌性肠炎 555

第五章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 558

第一节 新生儿感染性腹泻病 558

第二节 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570

第三节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575

第四节 旅游者腹泻 581

第五节 艾滋病相关性腹泻 588

第六节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相关性腹泻 592

第三篇 非感染性腹泻病 601

第一章 食饵性腹泻病 601

第二章 症状性腹泻病 605

第三章 过敏性腹泻病 610

第四章 儿童青少年肠易激综合征 615

第五章 功能性消化不良 620

第六章 糖源性腹泻病 626

第一节 总论 626

第二节 乳糖吸收不良和乳糖不耐受 631

第三节 其他类型的糖不耐受 637

第四篇 迁延、慢性与难治性腹泻病 643

第一章 迁延性与慢性腹泻病 643

第二章 婴儿难治性腹泻病 652

第三章 炎症性肠病 661

第四章 肿瘤和内分泌疾病引起的慢性腹泻病 677

第一节 肿瘤引起的腹泻病 677

第二节 内分泌疾病引起的腹泻病 680

第五章 免疫缺陷儿童的慢性腹泻病 687

第一节 总论 687

第二节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694

第三节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腹泻 695

第四节 选择性IgA缺陷 695

第五节 高IgM综合征 696

第六节 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 696

第七节 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697

第八节 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 698

第九节 慢性肉芽肿病 698

第十节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699

第六章 肠结核 701

第七章 先天性腹泻病 706

第一节 糖类不耐受 706

第二节 蛋白质不耐受 716

第三节 先天性肠道转运功能缺陷 728

第四节 先天性肠病性腹泻 732

第五节 先天性免疫缺陷性腹泻 740

第八章 生理性腹泻 745

第九章 吸收不良综合征 748

第一节 概述 748

第二节 乳糜泻 750

第三节 热带脂肪泻 754

第四节 Whipple病 756

第十章 小儿慢性腹泻病与营养不良 762

第五篇 腹泻病常用检查技术 775

第一章 X线、CT、MRI诊断技术 775

第一节 X线诊断技术的应用 775

第二节 腹部CT 776

第三节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777

第二章 肠道超声检查 779

第三章 小肠镜的临床应用 782

第四章 胶囊内镜检查 785

第五章 结肠镜检查 787

第六篇 腹泻病实验室诊断技术 791

第一章 粪便常规检查 791

第一节 粪便采集、运送与性状检验 791

第二节 显微镜检查 793

第二章 肠道病原菌鉴定 795

第一节 总则 795

第二节 志贺菌属鉴定 803

第三节 沙门菌属鉴定 804

第四节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鉴定 809

第五节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鉴定 811

第六节 空肠弯曲菌鉴定 813

第七节 弧菌属鉴定 814

第八节 气单胞菌属鉴定 817

第九节 邻单胞菌属鉴定 817

第十节 肠杆菌科相关条件致病菌鉴定 818

第十一节 铜绿假单胞菌鉴定 821

第十二节 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定 823

第十三节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定 824

第三章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828

第一节 准则 828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 830

第四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感染性腹泻病原诊断中的应用 835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概况 835

第二节 核酸杂交技术在感染性腹泻病原诊断中的应用 844

第三节 聚合酶链反应在感染性腹泻病原诊断中的应用 851

第五章 厌氧菌检测技术 867

第一节 肠道厌氧菌常规检测技术 867

第二节 艰难梭菌鉴定 869

第三节 产气荚膜梭菌鉴定 871

第四节 肉毒梭菌鉴定 874

第六章 培养基制备和常用生化试验 878

第一节 培养基制备基本要求 878

第二节 选择性培养基制备 879

第三节 鉴别培养基制备和生化试验 882

第四节 常用试验溶液配制 885

第七章 寄生虫肠炎的实验诊断技术 888

第八章 真菌性肠炎的实验诊断技术 893

第九章 小儿腹泻病病毒病原的检测技术 897

第一节 电镜技术 897

第二节 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900

第三节 核酸电泳技术——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902

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方法 907

第五节 细胞培养法(病毒分离) 913

第六节 免疫荧光检测法 914

第七节 对流免疫电泳 915

第八节 补体结合试验 916

第九节 空斑测定试验及空斑减少中和试验 917

第十节 其他方法 918

附录 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 922

索引 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