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知识原理》研究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批判》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冈著
  • 出 版 社: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6041818X
  • 页数:461 页
图书介绍:本书试以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为案例,也从感知经验入手对主观唯人主义进行一次新的判断。此批判可理解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实质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知识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寻引。

第一章 从培根到贝克莱 1

(一)培根的经验论 1

(二)霍布斯对培根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发展 4

(三)洛克对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系统论证 6

(四)贝克莱对洛克学说的引申与改造 10

1.贝克莱的生平 10

2.贝克莱哲学的主要论点 12

3.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一书结构与基本内容 14

第二章 是否有抽象观念 21

(一)“抽象观念是不可能的”(绪论第1—12节) 21

1.知识领域存在诸多“悖论、难关和矛盾”(绪论第1—3节) 21

2.这多半是因为我们坚持了抽象观念学说等“虚妄原则”(绪论第4—9节) 23

3.不可能存在“抽象的普遍的观念”(绪论第10—12节) 24

(二)抽象观念是无用处的(绪论第13—25节) 30

1.抽象观念“不是传达思想时所必需的”,对于扩大知识“也是丝毫没有用处的”(绪论第13—16节) 30

2.抽象观念学说通行于世的“根源正在于语言”(绪论第17—25节) 36

(三)认识或对象的存在性不等同于可想像性 41

1.贝克莱反抽象观念论的基本思路:凡是不能想像的便是不能存在的 41

2.认识或对象的“是否存在”并不等同于“可否想像” 43

第三章 “存在就是被感知”及其失误之处 48

(一)“存在就是被感知”(第1—3节) 48

(二)“存在就是被感知”作为贝克莱哲学第一原理在推导过程中的失误之处 54

1.“存在就是被感知”是贝克莱哲学的第一原理 54

2.贝克莱推导“存在就是被感知”的逻辑途径之一及其失误之处 55

3.推导“存在就是被感知”的逻辑途径之二及其失误之处 57

第四章 贝克莱从认识对象的角度对“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论证以及对其论证的辨析 63

(一)“对象只是我们借感官所感知的东西”,心外有物这一“世俗之见”是自相矛盾、不可理解的(第4—6节) 63

(二)一切可感知的性质都是观念,而“观念只能和观念相似”,因而“并不能有不思想的实体或基质”(第7—9节) 67

(三)对物质存在学说的三次反诘论证(第10—15节) 71

1.第一性性质和第二性性质“不可分离”,因此都“只是在心中存在的”(第10节) 71

2.大、小、快、慢和数等都是相对的,都是“心灵的产物”(第11—13) 73

3.热、冷、甜、苦以及广延、形象和运动等也是相对的,因而都“只是在人心中存在的”(第14—15节) 75

(四)物质概念“没有清晰意义”,“外界物体的存在是不能证明的”(第16—20节) 77

(五)“须进一步举一些证明来反对物质的存在”(第21—24节) 81

(六)与声色味等观念同在心中的是广延观念、形状观念、运动观念,而不是客观外界的广延本身、形状本身、运动本身 82

第五章 声色味的观念性质以及感知到的东西和感知活动所指向的东西的根本区别 89

(一)声色味的观念性质 90

1.颜色的观念性质 90

2.声音的观念性质 100

3.气味的观念性质 101

4.滋味的观念性质 102

(二)声色味观念说是古希腊罗马以来众多唯物主义者所持有的一种传统学说 103

1.德谟克里特对声色味的论述 104

2.卢克莱修对声色味的论述 105

3.培根的有关论述 107

4.霍布斯的声色味观念说 109

5.洛克的声色味观念说 112

6.拉美特利的声色味观念说 114

7.霍尔巴赫的有关论述 116

8.费尔巴哈的声色味观念说 117

9.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声色味等问题的论述 118

10.列宁对声色味等问题的论述 119

(三)感知到的是外界客观事物在我们感官中的观念映像 121

1.“感知”、“被感知的”和“感知到的” 121

2.感知到的是我们对外界物质事物的观念映像 123

3.外界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任何客观方面都是可感知但不可感知到的 127

(四)贝克莱错误的关键之处在于否认了“感知到的”和“感知活动所指向的”的根本区别 130

第六章 “自我中心困境”与实践 140

(一)“自我中心困境”及心外有物 140

1.“观念只能和观念相似”、不能“设想您的思想的对象可以在心外存在”与“自我中心困境” 140

2.“自我中心困境”大多是因语义解读不当所引起的困惑或“困境” 143

3.判定观念是否同外界事物“相似”、相符的认识途径和实践途径 146

4.外物存在是可以被设想的,而被设想的“外物存在”所指向、所表达的正是思想之外有物存在 151

(二)要实在地到达外物本身需凭借物质性的实践活动 153

1.凡为意识到的一切,都是显现于意识中的一切 153

2.外物存在于我们的意识所指向的地方 158

3.要超越我们的意识,要实在地到达外物本身,就必须凭借物质性的实践活动 160

4.对外物的观念把握和实践把握 162

5.认识中的建构问题 166

6.实践是主体的存在方式 174

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176

第七章 贝克莱从认识主体的角度对“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论证以及对其论证的辨析 188

(一)“观念的原因乃是一个无形体的、能动的实体或精神”(第25—33节) 188

1.被动的观念不能成为原因(第25节) 188

2.观念的原因无形体的能动的精神实体(第26—28节) 190

3.观念可分为感觉观念、反省观念和想像观念(第29—33节) 193

(二)心灵不是能知者,而是作为能知者的人(或人脑)的机能 197

1.贝克莱所谓心灵实体的特性 197

2.心灵不是能知者,而是作为能知者的人(或人脑)的能力、意欲、意识活动及其结果、自我意识与体验 200

(三)感觉观念同外物本身的区别、联系以及唯物主义的可知论 205

第八章 贝克莱对十二个责难的答辩以及对其答辩的辨析 212

(一)贝克莱对十二个责难的答辩(第34—84节) 212

1.我们是在“吃观念、饮观念、穿观念”吗(第34—40节) 212

2.“实在的火同火的观念”有无区别(第41节) 216

3.睁眼所见之物“同我们是远隔的”,这不表明心外有物吗(第42—44节) 217

4.物体只要不被我们所感知“就是不存在的”吗(第45—48节) 218

5.“心一定是有广延、有形象的”吗(第49节) 221

6.如果物质和运动只在心中存在,是否“会摧毁足以解释宇宙现象的那些机械的原则(第50节) 222

7.难道不是“火在热,水在凉”而是“精神在热,精神在凉”吗(第51—53节) 223

8.“人类的普遍而一致同意”外物存在,难道“全世界都错误了么”(第54—55节) 224

9.如果大家都错了,那么我们如何解释这种错误“何以会通行于世”(第56—57节) 225

10.如果地球的运动不被感知就不存在,这岂不是与“一些健全可靠的真理相矛盾”吗(第58—59节) 227

11.如果事物只是被动的观念,那么“植物的奇妙组织,和动物的各部分的惊人构造”岂不是没有作用了吗(第60—66节) 228

12.即使各种偶性或属性都在心中存在,作为这些偶性的支撑者的“物质仍然可能存在”吗(第67—84节) 231

(二)人体器官的心理活动、生理活动以及我们吃的、饮的、穿的不是观念 240

(三)睁眼见到之物“同我们远隔”是感知投射机制的心理效应,但这并不否认心外有物 243

(四)心(精神、意识)无广延,心中的“广延”只是外界广延的观念映象 246

(五)贝克莱的观念存在论和常识实在论(自发唯物论)的异同 249

第九章 消除物质存在学说能否带来益处 254

(一)消除物质存在学说能在哲学、科学和宗教方面带来“许多利益”(第85—100节) 254

1.哲学领域看,消除物质存在学说能使“那些晦涩的难题,完全被逐于哲学之外”(第85节) 254

2.从科学方面看,“除掉物质,则我们的知识就能得到确实性”,从而摆脱怀疑主义(第86—91节) 255

3.从宗教方面看,消除物质存在学说对于移掉无神论的“基础”或“基石”等也有诸多益处(第92—100节) 257

(二)怀疑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不是承认物质存在,而是不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不了解认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 259

(三)现象和本质及其关系 263

1.现象的性质 264

2.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268

第十章 对事物本质完全绝对的认识或证明的不可能性 275

(一)理性认识对现象的超越或对本质的把握 275

1.认识和反映 275

2.认识内容和认识对象 278

3.理性认识超越现象、把握本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83

(二)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完全绝对的把握或认识、证明的不可能性 289

1.事物的本质是多样性统一的全体 290

2.对事物本质的证明同时也是掩盖 292

3.对事物本质的完全绝对的证明及其不可能性 298

第十一章 对事物本质相对绝对的证明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318

(一)对事物本质相对绝对的证明 318

1.对事物本质的证明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18

2.相对中有绝对,我们可以对事物的本质作相对绝对的证明 322

3.真理或真理性的证明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是相对意义上具有绝对真实性的证明 328

(二)作为无限全体的世界可以成为哲学研究或证明的对象 331

1.世界整体是否是玄虚而不可证明的 331

2.哲学是否可能通过局部看整体、通过个别找一般的道路去研究世界整体 334

3.哲学研究世界整体并非一定会倒退为作为“科学之科学”或“知识总汇”的旧哲学 337

4.世界整体可以成为哲学研究或证明的对象 342

第十二章 对本质证明的中止与超越 348

(一)对本质证明的中止 348

1.中止证明的必要性 348

2.循环证明是中止证明的一种特殊形式 354

3.康德哲学的失足之处:要么完全绝对地证明,要么就中止证明 363

(二)对本质证明的超越 376

1.对事物本质的证明与对事物本质的客观存在性的证明 376

2.对证明的超越 381

第十三章 知识的分类 383

(一)何为观念方面的知识(第101—134节) 383

1.自然哲学“发现自然作品中的相似、谐和同符合”并“把它们还原于普遍的法则”(第101—117节) 383

2.数学研究也是特殊观念及其关系,而不是抽象观念(第118—134节) 388

(二)何为精神方面的知识(第135—156节) 392

1.精神是事物或观念得以存在的唯一支柱和实体,所以精神不是观念而且对其也不能形成观念(第135—141节) 392

2.精神是可以认识的,但和物象之被人所认识的方式不同(第142—145节) 394

3.“上帝的存在较人的存在还为明显”(第146—156节) 396

(三)贝克莱对微积分的抨击与功过 398

(四)“奥卡姆的剪刀”和科学的简单性原则 402

(五)反对物质存在学说并不能摆脱“形而上学”的困扰 406

1.所谓的“形而上学”的困扰是无法摆脱的 406

2.“过去能否证明未来”以及证明的超前性或超验性 408

3.证明或科学知识的超验性使科学成为可能与必要 410

(六)贝克莱哲学的性质 412

(七)贝克莱为避免唯我论必定陷入自相矛盾的理论困境 413

1.在存在的想像性和抽象性问题上陷入自相矛盾的理论困境 414

2.在观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问题上陷入自相矛盾的理论困境 416

3.在世界的多重(元)化和一元化问题上陷入自相矛盾的理论困境 417

第十四章 “存在就是被感知”现代变形辨析 420

(一)马堡学派的新康德主义:自在之物就是“经验本身” 420

1.马堡学派新康德主义的主要论点 420

2.马堡学派新康德主义与贝克莱学说在哲学总倾向上是一致的 424

3.马堡学派新康德主义在理论上的主要失误 427

(二)布拉德雷的新黑格尔主义:“存在和实在与知觉是同一个东西” 428

(三)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世界由“原子事实”构成 432

(四)卡尔纳普的逻辑实证主义:心外有物等“形而上学”命题是“假的对象句子” 435

1.纳普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论点 435

2.尔纳普逻辑实证主义和贝克莱反物质存在论所犯的共同错误之处 438

(五)萨特的存在主义:自在是“存在的现象” 441

1.“现象一元论”实质上是观念一元论 444

2.“自在”作为“存在的现象”实质上是能为意识的观念存在 445

3.“自为”是主观性的作为能知者、意欲者、能行者的人的自我意 449

第十五章 从感知经验的角度对外物存在的六个证明 452

(一)对外物存在的动变性证明 453

(二)对外物存在的差异性证明 453

(三)对外物存在的已存性证明 454

(四)对外物存在的连续性证明 455

(五)对外物存在的继存性证明 456

(六)对外物存在的相同性证明 457

参考文献 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