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退耕还林概述 1
第一节 自然环境特征 1
1 西部地区的概念 1
2 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
3 西部地区自然现状形成原因 4
第二节 植被分布的基本规律 6
1 地理指标 7
2 气候状况 7
3 植被 8
第三节 水土流失与治理 9
1 水土流失 9
2 生态治理的途径 12
3 生态环境的生物治理 13
第四节 森林减少的原因、危害和发展趋势 16
1 西部地区森林减少的原因 16
2 森林减少的危害 18
3 森林资源的发展趋势 19
第五节 退耕还林的意义、途径 19
1 退耕还林的意义 19
2 退耕还林的途径 20
第六节 退耕后的还林和还草 21
1 符合当地天然植被分布、生长发育规律 22
2 符合自然生态进展演替的规律 22
3 符合调整当地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需要 23
4 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建立超前长久的产业经济 24
第七节 退耕还林的模式 25
1 坡耕地治理区 25
2 黄土丘陵沟壑治理区 32
3 黄土高原沟壑治理区 46
第二章 退耕还林(草)立地类型划分和适生树种及整地方式 60
第一节 立地区划 60
1 长江上游地区立地分类系统 60
2 黄河中上游立地分类系统 62
第二节 适生树种选择 64
1 长江上游地区各立地区适生树种选择 64
2 黄河中上游地区各立地区适生树种选择 72
第三节 退耕地造林整地 84
第三章 主要林种规划原则及主要树种造林技术 91
第一节 水土保持林 91
1 概念与功能 92
2 树种选择原则 95
3 设计原则与分类 95
4 主要类型及其营造技术 96
5 抚育管理 107
第二节 薪炭林 108
1 概念与意义 109
2 树种选择与设计原则 111
3 经营技术 114
第三节 经济林 115
1 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及适地适树 115
2 经济林的栽培与管理 117
第四节 用材林 124
1 林地选择 125
2 树种选择 125
3 营造方式 126
4 西部地区主要用材树种 126
第五节 退耕还林主要树种及其造林技术 127
水土保持及薪材树种 127
1 桑树 127
2 刺槐 129
3 栓皮栎 130
4 铁刀木 133
5 紫穗槐 134
6 柠条 135
7 毛条 138
8 沙棘 141
9 柽柳 144
10 多枝柽柳 145
11 马桑 147
12 梭梭 149
13 沙冬青 153
经济树种 155
1 苹果 155
2 梨 160
3 柑橘 163
4 核桃 165
5 杜仲 168
6 板栗 171
7 油橄榄 175
8 黑核桃 178
9 花椒 187
用材树种 191
1 油松 191
2 日本落叶松 195
3 云杉 198
4 侧柏 202
5 河北杨 205
6 白榆 206
7 臭椿 209
8 桉树 211
第四章 主要造林新技术 217
第一节 雨水集流节水灌根抗旱造林技术 217
1 甘肃的雨水集流理论与实践 217
2 雨水集流系统的建造 218
3 节水灌根技术 219
第二节 杨树嫁接改良技术 221
1 杨树伐根嫁接毛白杨技术 221
2 三倍体毛白杨新品种良种繁育与栽培技术 225
3 三倍体毛白杨嫁接半成品苗的贮藏技术 234
4 三倍体毛白杨栽培技术 235
第三节 杜仲快速繁育及环剥再生技术 236
1 育苗技术 236
2 丰产栽培 238
3 杜仲剥皮再生技术 240
第四节 板栗高接换优技术 241
1 接穗的采集与处理 241
2 高接换优技术 242
第五节 工厂化育苗技术 246
1 工厂化育苗特点 247
2 工厂化育苗基地的建立 248
3 工厂化育苗技术 249
第六节 生物围栏建植技术 252
1 生物围栏的特点 252
2 生物围栏主要树种及围栏材料培育 253
3 生物围栏的建植 256
4 生物围栏的日常管理 258
第七节 树盘覆膜技术 259
第八节 林药间作技术 261
1 林药间作的概述 261
2 林药间作系统的设计原则 261
3 常见林药复合套种类型及其复合经营技术 264
第九节 枣粮间作技术 271
1 枣粮间作的特点 272
2 枣粮间作的形式 272
3 枣粮间作技术 273
第十节 新材料应用技术 275
1 ABT生根粉应用技术 275
2 Pt菌根剂应用技术 279
3 多功能新型防啃剂应用技术 282
4 保水剂应用技术 282
第十一节 塑料小拱棚容器育苗技术 284
1 优越性 285
2 种类与规格 285
3 营养土配制 286
4 育苗 287
第五章 林木主要病虫鼠害防治技术 291
第一节 病害防治技术 291
第二节 虫害防治技术 302
1 地下害虫 302
2 食叶害虫 304
3 枝梢害虫 317
4 蛀干害虫 325
5 种实害虫 338
第三节 鼠害防治 343
参考文献 346
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 348
后记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