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上篇 导论 3
第一章 环境经济学的发展与成就 3
第一节 环境经济思想理论渊源 3
一 中国古代环境经济观察与记载 3
二 西方环境经济理论渊源 4
第二节 环境经济学的诞生 12
一 时代背景 12
二 西方环境经济学的诞生 14
三 中国环境经济学的起步 15
第三节 环境经济学的成就与贡献 15
一 主要成就 15
二 主要贡献 21
第四节 环境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25
一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动向 25
二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重点 27
思考题 32
第二章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4
第一节 研究对象 34
一 欧美日等国学者的看法 34
二 我国学者的看法 36
三 本书的观点 37
第二节 学科体系 38
一 理论环境经济学 39
二 区域环境经济学 39
三 部门环境经济学 40
四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41
第三节 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42
一 在经济学中的地位 42
二 与环境科学的关系 44
三 与人文科学的关系 45
四 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46
第四节 本书的结构安排 46
一 编写的指导思想 46
二 篇章结构安排 49
思考题 50
中篇 环境物品 55
第三章 环境物品的经济属性 55
第一节 环境物品的概念 55
一 环境的概念 55
二 环境物品的概念 58
第二节 环境物品的特性 63
一 一般特性 63
二 个别特性 67
第三节 环境物品的功能 72
一 基本功能 73
二 正负效用 75
第四节 环境物品的价值 76
一 环境物品价值观 77
二 环境物品价值构成 81
思考题 85
第四章 环境物品投资与生产 89
第一节 环境物品的供给 89
一 私人环境物品的供给 90
二 半公益半私用环境物品的供给 90
三 公有私益环境物品的供给 92
四 公有公益环境物品的供给 93
五 共享环境物品的供给 94
六 供给方式转换的价值 94
第二节 环境物品的生产 95
一 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 96
二 公共环境物品的再生产 97
三 环境物品生产效率改进 98
第三节 环境投资与决策 99
一 环境投资的概念 99
二 环境投资研究的内容 100
三 环境投资决策方法 102
第四节 环境工程的融资与运营 110
一 环境工程的类型 110
二 融资运营模式 111
思考题 119
第五章 环境物品的需求 121
第一节 环境物品需求的概念 121
一 环境物品需求的范围 121
二 环境物品需求的分类 123
三 环境物品需求的结构 125
第二节 市场环境物品的需求 127
一 需求函数 127
二 社会需求曲线 130
第三节 公共环境物品的需求 131
一 “需求定律” 131
二 代价与效用对需求的影响 131
三 效用曲线与需求曲线的关系 131
四 需求规模的确定 133
第四节 环境物品需求的调控 138
一 需求不平衡问题及其调控 139
二 需求过度问题及其调控 140
三 需求标准多元性及其协调 142
思考题 146
第六章 环境物品市场与配置 148
第一节 环境物品市场 148
一 环境物品市场概念 148
二 几种典型环境物品市场 149
三 环境物品市场类型 154
第二节 环境物品市场价格 156
一 环境物品市场价格的形成 156
二 环境物品的定价和价格弹性 157
第三节 市场配置的有效性 174
一 市场配置的有效性分析 174
二 市场失灵对有效性的影响 177
三 产权和制度对有效性的影响 179
第四节 市场配置效率的改进 179
一 庇古的政府干预模式 179
二 科斯的产权交易模式 180
三 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有机结合模式 180
思考题 181
第七章 环境经济流的配置 185
第一节 环境经济流概述 186
一 环境经济流的分类 186
二 环境经济流的特点 187
三 环境经济流的优化 189
第二节 物流循环与优化 191
一 环境经济物质流 191
二 环境经济物流的转换 192
三 环境经济物流优化 196
第三节 能流传递及优化 198
一 环境经济能流及其特点 198
二 环境能流与经济能流的相互转化 200
三 环境经济能流的优化方法 201
第四节 信息流的传替与利用 202
一 信息及其特征 202
二 环境经济信息的分类 204
三 环境经济信息的特点 205
四 环境信息流的优化 207
第五节 环境经济价值流与增值 208
一 经济价值与环境价值 208
二 环境经济价值流的特点 210
三 环境经济价值流的增值 210
思考题 212
第八章 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 214
第一节 基本概念 214
一 环境资源 214
二 有效配置 218
三 有效配置的条件 219
第二节 不可再生资源的有效配置方法 222
一 分期配置 222
二 有效配置的影响因素 227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有效配置方法 231
一 可再生共有资源的有效配置 232
二 可再生专有资源的有效配置 237
思考题 240
第九章 环境污染物的减害配置 243
第一节 基本概念 243
一 环境容量 244
二 环境污染 244
三 环境污染物 245
第二节 污染损害与污染治理成本 247
一 污染损害 247
二 污染治理成本 250
第三节 污染物合理配置水平的确定 253
一 合理配置水平 253
二 合理配置的标准 254
第四节 污染物减害配置的方法 257
一 指令管制型方法 258
二 市场激励型方法 259
思考题 261
下篇 环境经济体 265
第十章 环境经济体的要素与结构 265
第一节 环境经济体的概念 265
一 环境经济体的定义 265
二 环境经济体的类型 267
第二节 环境经济体的要素 269
一 构成要素 269
二 基本关系 270
三 库兹涅茨环境曲线 271
第三节 环境经济体的结构 274
一 生态结构 274
二 资产价值结构 277
三 空间结构 278
第四节 环境经济体的行为 293
一 自组织行为 293
二 创新与发展 296
三 反应调节适应 297
四 竞争、协同、支配 299
五 侵入、控制、夺取 300
思考题 302
第十一章 环境经济体的增长与发展 304
第一节 基本概念 304
一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304
二 可持续性与可持续发展 306
第二节 增长与发展的模式 308
一 增长与发展的动力 308
二 增长与发展模式 310
第三节 增长与发展质量评价 313
一 评价模式与方法 313
二 主要评价指标体系 314
三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16
四 常用指标的特点 317
思考题 321
第十二章 环境经济体的竞争力 323
第一节 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 323
一 竞争力 323
二 城市竞争力 324
三 核心竞争力 325
四 城市核心竞争力 325
第二节 竞争力评价方法 327
一 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法概述 327
二 综合要素加权法的缺点 328
三 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法创新方向 328
第三节 数据包络分析法 329
一 评测指标体系的构造 330
二 分析指标体系的构造 333
三 原始数据取得与运算 335
第四节 竞争力水平与模式比较 336
一 参照城市的选择 336
二 核心竞争力水平比较 337
三 核心竞争力模式比较 339
第五节 因素分析与策略构建 340
一 影响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340
二 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的构建 342
思考题 345
第十三章 环境经济体的绿色核算 348
第一节 常规核算体系的问题 348
一 国民经济核算 349
二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350
三 常规核算体系的问题 350
第二节 可持续收入的核算 353
一 GNP的问题 353
二 可持续收入的核算方法 355
第三节 绿色核算体系 358
一 SEEA的基本框架 359
二 SEEA的主要内容 360
三 绿色国民财富的计算 361
四 SEEA的特点 363
第四节 环境资源核算方法 364
一 实物核算方法 365
二 价值核算方法 367
三 福利核算方法 370
思考题 371
第十四章 环境经济体的治理 373
第一节 基本概念 373
一 治理 373
二 环境治理 375
三 全球治理 375
四 环境经济体治理 377
第二节 制度基础 380
一 产权制度 380
二 市场规则 384
三 政府公共管理 388
四 公众参与制度 389
第三节 全球环境经济治理 392
一 治理对象 392
二 治理的目标 393
三 治理的机制 395
第四节 全球治理机制创新 398
一 创新的迫切性 398
二 创新的目标与措施 401
思考题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