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斋遗书 3
赵序 3
吴序 4
《慎斋遗书》卷之一 5
阴阳藏府 5
亢害承制 12
气运经络 14
《慎斋遗书》卷之二 19
望色切脉 19
辨证施治 31
《慎斋遗书》卷之三 37
二十六字元机 37
理 37
固 37
润 38
涩 38
通 39
塞 39
清 40
扬 40
逆 40
从 41
求 41
责 42
缓 42
峻 43
探 43
兼 44
候 44
夺 45
寒 45
热 46
补 46
泻 47
提 47
越 48
应 48
验 48
《慎斋遗书》卷之四 51
用药权衡 51
炮制心法 62
《慎斋遗书》卷之五 65
古经解 65
古方解 71
古今名方录要 73
附:新方数则 80
《慎斋遗书》卷之六 81
寒热 81
辨内外伤 88
内伤 88
外感 96
寒 96
热暑燥 97
湿 98
求汗 98
求吐 98
求下 99
《慎斋遗书》卷之七 101
虚损 101
劳伤 103
阴虚 107
潮热 115
吐血 116
尿血 119
衄血 120
肠风 121
中风 122
似中风 122
半身不遂 123
痛风 123
疠风 124
鹤膝风 124
癜风(诸风附) 125
破伤风 126
羊癫风 126
大头风 126
《慎斋遗书》卷之八 127
痿 127
麻木 128
体强 129
身痛 129
肿 131
胀 132
伤食 134
伤酒 135
胸膈不宽 135
积聚 136
痞块 138
膈 139
嘈杂 141
郁 141
惊骇 142
不眠 142
汗 142
吐 144
自下 146
疟 150
痢 155
《慎斋遗书》卷之九 159
火 159
假火 161
疸 162
渴 163
喘 164
咳嗽 165
痰火 166
痰饮 167
痰核 168
心痛 169
腹痛 169
腰痛 172
胸痛(背痛、胃脘痛) 173
胁痛 175
头痛 176
臂痛 178
脚痛 178
疝 179
动气 180
头晕 180
头鸣 181
暴死 181
阳痿 181
遗精(白浊、沥精、遗尿) 182
淋 184
小便不通 186
二便不通 187
《慎斋遗书》卷之十 189
耳 189
目 189
鼻 190
牙 190
舌 191
喉口 191
妖媚 192
邪犬 192
妇人杂证 193
经水 193
血崩 194
带下 195
前阴诸证 196
胎前 196
难产 199
产后 200
小儿杂症 201
发热 201
吐泻 202
疟痢 203
惊疳 203
疳疮 湿疮 205
湿癣 205
痘疹 205
外科 210
医家秘奥 215
例言 215
《医家秘奥》脉法卷上 217
《医家秘奥》脉法卷下 237
《医家秘奥》三书卷之一 259
慎斋师口授记录 259
《医家秘奥》三书卷之二 277
内伤杂语 277
《医家秘奥》三书卷之三 287
医案 287
风(一条) 287
暑(三条) 287
痢(三条) 288
火症(一条) 288
头痛(二条) 289
痰(二条) 289
心痛(一条) 289
嗳气(一条) 290
咳逆(二条) 290
呕吐(七条) 290
身重(二条) 291
痿症(五条) 292
消症(三条) 293
积块(二条) 293
虚损(十二条) 294
咳嗽(七条) 296
吐血(五条) 297
肿胀(九条) 298
噎隔(二条) 300
泄泻(四条) 300
自汗(三条) 300
喘(一条) 301
大小便不通(一条) 301
眼(一条) 301
经水(二条) 302
产后(三条) 302
附:查了吾正阳篇选录一卷 304
附:胡慎柔五书要语一卷 312
师训 312
医劳历例 319
虚损 322
虚损脉法 322
损脉致病次序 324
五藏逆传脉症法 324
虚损死证 325
寒热论 325
虚损致病之由 325
亢则害承乃制论 326
虚损误药辨 327
虚损秘诀 329
损病汤药加减法 329
痨瘵 331
总论 331
医案 334
附:《医家秘奥》笔谈摘要一卷 338
脾肾互补论 342
辨手少阴论 342
土多论 343
经络论 344
君火以明解 344
医行难论 345
脉症不合论 346
五藏六府衰旺论 346
治病法轨 353
凡例 353
唐序 355
秦序 356
何序 358
自序 360
《治病法轨》上卷 363
辨阳盛阴虚、阳虚阴盛 363
辨气血虚实 365
平则无病,不平则病论 366
权衡图说 369
论望问闻切 371
脉法刍言 373
辨脉形与主病 374
左右两手脉候用药补泻法 375
脉之部位相生相克 377
验舌 382
外感内伤辨并治法 384
论外感风寒不可泻肺 389
治病须顾元气 391
毋盛盛,毋虚虚,而遗人夭殃;毋致邪,毋失正,绝人长命论 392
辟虚不受补 393
辟补牢其邪 396
论治寒与热 396
论治风寒不可用寒凉 397
论治病必求其本 398
论至虚有盛候 398
论人参之功效 399
论附桂八味丸之功效 399
舌黑与烦躁医必以为实火辨 401
口燥与大便秘,小便赤,医皆以为实热论 402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说 403
产后伤寒论 404
小儿纯阳之体论 405
白?忌用表药说 405
论治湿非独利小便可去 407
论急则治其标之非 407
牛蒡子枳实枳壳并论 408
甘温与苦寒并论 409
论用热度表验病人之寒热 411
论十剂缺少升降二法 412
论吴鞠通误认风温温热等症在肺,用泻肺以害人 413
气有余便是火辨 415
世人误以回生再造丸作人参再造丸以为补药说 417
医说 418
《治病法轨》中卷 419
(一)论中风 419
中风治验 420
(二)论劳损 422
劳损症治验 423
(三)论鼓胀 426
鼓胀治验 428
(四)论噎嗝 430
噎嗝症治验 431
(五)论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433
阴盛格阳治验 435
阳盛格阴证治验 439
(六)论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441
通因通用法治验 441
塞因塞用法治验 445
(七)论上病治下、下病治上 447
上病治下法 448
下病治上法 451
(八)论怪症 453
怪症治验 453
《治病法轨》下卷 459
证治扼要 459
风寒之证 459
暑湿之证 459
燥证 460
火证 460
食积发热 463
气虚发热 463
阴虚发热 463
阴盛格阳 464
头痛 464
外感内伤辨 464
头晕 465
中寒 465
中暑 466
中暍(即中热) 466
霍乱 467
瘟疫(瘪螺瘟、大头瘟、虾蟆瘟) 468
泄泻 469
自汗 470
盗汗 470
黄疸 470
痰饮 471
痧疹(见小儿科门) 472
疟疾论治 474
湿温症 476
痢疾 476
目疾 477
耳聋 478
头脑鸣响 478
头顶心胀或痛 478
鼻塞(鼻流清涕同治) 479
鼻渊(即鼻流臭涕不止) 479
鼻衄 479
口甘 479
口苦 479
吞酸 480
口渴 480
吐涎 481
猝然不语 481
失音 481
气急(即喘) 482
烦躁 482
谵语(附癫狂) 483
舌缩短并伸不能缩 484
喉症 484
吐血 485
颈项强 486
头面肿(参见大头瘟) 486
颈项肿(参见虾蟆瘟俗名鳗鲤蛊) 486
瘰疬 486
噎嗝(参阅前噎嗝论治) 487
关格症(参阅下病治上法汪子先治验) 488
呕症 488
吐症 489
哕症 489
呃逆 489
左手不举(左半身不遂参治) 490
右手不举(右半身不遂参治) 490
臂痛 491
胸膈胀满 491
心痛(参见胃气痛并胸痹痛肝气痛) 492
心悸 492
不寐 493
胃病 493
胃气痛(见后胸痹痛门,再参见肝胃痛门) 494
胁痛 495
胸痹(即俗名肝胃气痛,参阅肝气痛治法) 495
腰痛 496
少腹痛 496
腹痛及盘脐痛 497
疝气 497
痿症 498
痹症 499
脚气 499
肿胀 499
痞 500
疟母 501
奔豚 501
小便不通 501
小便不禁 502
淋 503
赤白浊 503
遗精 504
大便秘 504
交肠 505
脱肛 505
便血 506
痔漏 506
妇人杂症 506
小儿科(论初生时服三黄汤之害) 510
代替贵药说 514
应用诸方(凡擅改古方及丸散分量之原因请阅凡例第八条) 517
跋 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