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经学时代第一章 泛论经学时代 3
第二章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6
一、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 6
二、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 7
三、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 9
四、元、天、阴阳、五行 10
五、四时 13
六、人副天数 17
七、性情 18
八、个人伦理与社会伦理 21
九、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 25
十、灾异 29
十一、历史哲学 30
十二、《春秋》大义 34
第三章 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 40
一、纬与谶 40
二、所谓象数之学 41
三、阴阳之数 44
四、八卦方位 46
五、卦气 48
六、孟喜、京房 49
七、音律配卦 53
八、其他纬书 55
九、阴阳家与科学 58
第四章 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 59
一、“古学”与刘歆 59
二、扬雄 60
1.《太玄》 61
2.《法言》 65
三、王充 68
1.自然主义 69
2.对于当时一般人见解之批评 70
3.王充对于历史之见解 72
4.方法论 73
5.性说 74
6.对于命运之见解 75
第五章 南北朝之玄学(上) 78
一、玄学家与孔子 78
二、何晏、王弼及玄学家之经学 79
三、阮籍、嵇康、刘伶 87
四、《列子》中之惟物论及机械论 90
五、《杨朱篇》中放情肆志之人生观 92
第六章 南北朝之玄学(下) 99
一、向秀与郭象 99
二、“独化” 100
三、宇宙间事物之关系 103
四、天然及人事之变化 104
五、“无为” 106
六、圣智 109
七、“逍遥” 112
八、“齐物” 114
九、“至人” 117
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 120
一、中国佛学与中国人之思想倾向 120
二、佛家与道家 121
三、“六家七宗” 123
四、僧肇所讲世界之起源 130
五、僧肇之不真空义 132
六、僧肇之物不迁义 133
七、僧肇所说之圣人 134
八、僧肇之般若无知义 136
九、道生之顿悟成佛义 137
十、当时对于神灭神不灭之辩论 144
第八章 隋唐之佛学(上) 148
一、吉藏之二谛义 148
二、玄奘之《成唯识论》 151
三、法藏之《金师子论》 169
第九章 隋唐之佛学(下) 180
一、天台宗之《大乘止观法门》 180
二、慧能、神会、宗密 193
第十章 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 212
一、韩愈 213
二、李翱 215
三、道学与佛学 219
四、道教中一部分之思想 220
五、道教中之科学精神 223
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节 225
一、周濂溪 225
二、邵康节 231
第十二章 张横渠及二程 245
一、张横渠 245
二、程明道与程伊川 256
第十三章 朱子 275
一、理、太极 276
二、气 281
三、天地人物之生成 284
四、人物之性 286
五、道德及修养之方 291
六、政治哲学 293
七、对于佛家之评论 295
第十四章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 298
一、陆象山 298
二、杨慈湖 302
三、朱陆异同 305
四、朱子以后之理学 309
五、陈白沙与湛甘泉 310
六、王阳明 311
七、王龙溪及王心斋 324
第十五章 清代道学之继续 328
一、汉学与宋学 328
二、颜李及一部分道学家 329
三、戴东原 339
第十六章 清代之今文经学 352
一、清末之立教改制运动 352
二、康有为 353
三、谭嗣同 360
四、廖平 365
五、经学时代之结束 372
附录 373
原儒墨 375
原儒墨补 400
原名法阴阳道德 407
原杂家(与张可为君合作) 417
孟子浩然之气章解 449
审查报告一&陈寅恪 457
审查报告二&金岳霖 459
审查报告三&陈寅恪 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