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述 1
1.1 纳米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1
1.2 纳米药物的研究开发进展 3
1.2.1 国外纳米药物的研究开发进展 3
1.2.2 中国纳米药物制剂研究现状 5
1.3 纳米药物的基本特点 6
1.4 纳米药物的安全性问题 6
参考文献 7
第2章 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 9
2.1 聚合物纳米载药系统 9
2.1.1 聚合物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 10
2.1.2 聚合物纳米粒的表面修饰 17
2.1.3 聚合物纳米载药系统的应用 19
2.2 固体脂质纳米载药系统 20
2.2.1 SLN和NLC的制备技术 21
2.2.2 SLN和NLC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25
2.3 脂质体载药系统 27
2.3.1 脂质体的结构与分类 27
2.3.2 脂质体的制备 28
2.3.3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31
2.4 微乳和纳米乳载药系统 35
2.4.1 微乳和纳米乳的性质与结构 35
2.4.2 微乳和纳米乳的制备 36
2.4.3 微乳和纳米乳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39
2.5 纳米凝胶载药系统 41
2.5.1 纳米凝胶的制备 42
2.5.2 纳米凝胶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46
2.6 磁性纳米载药系统 48
2.6.1 磁性纳米粒的制备 48
2.6.2 磁性纳米粒的稳定策略和表面修饰 50
2.6.3 磁性纳米粒的生物医学应用 51
2.7 无机纳米载药系统 54
2.7.1 金属纳米材料 54
2.7.2 碳纳米材料 56
2.7.3 无机氧化物纳米材料 57
2.8 纳米悬浮液 58
2.8.1 纳米悬浮液的制备 59
2.8.2 纳米悬浮液的应用 61
参考文献 62
第3章 纳米技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74
3.1 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74
3.1.1 生物利用度概念及药物生物利用度问题 74
3.1.2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74
3.1.3 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理论分析 75
3.1.4 纳米技术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78
3.2 纳米靶向药物制剂 96
3.2.1 靶向的定义 96
3.2.2 靶向给药系统的分类 97
3.2.3 纳米技术增强药物靶向性的原理 97
3.2.4 纳米技术增强药物靶向性的应用 100
3.3 增强缓控释性 106
3.3.1 缓控释制剂的定义 106
3.3.2 缓控释制剂的分类 106
3.3.3 纳米药物的缓控释原理 107
3.3.4 纳米缓控释载药系统 107
3.4 增加药物稳定性 112
3.4.1 药物稳定性的定义 113
3.4.2 纳米技术在增加药物稳定性方面的应用 113
3.5 建立新的给药途径 117
3.5.1 胰岛素肺部给药纳米制剂 117
3.5.2 胰岛素鼻腔给药纳米制剂 118
3.5.3 胰岛素透口腔黏膜纳米制剂 118
3.5.4 胰岛素口服纳米制剂 118
参考文献 120
第4章 纳米药物的质量研究 125
4.1 纳米药物的粒度及其分布 125
4.1.1 纳米药物粒度的测定方法 126
4.1.2 纳米药物粒度的限度确定 128
4.2 纳米药物的包封率 129
4.2.1 纳米药物包封率的测定方法 129
4.2.2 纳米药物包封率的限度确定 131
4.3 纳米药物的溶出度与释放度 131
4.3.1 纳米药物溶出度、释放度的测定方法 132
4.3.2 纳米药物溶出度、释放度的限度确定 133
4.4 纳米药物的ζ电位 134
4.4.1 纳米药物的ζ电位测定方法 134
4.4.2 纳米药物ζ电位的限度确定 134
4.5 纳米药物的微观结构与形貌 134
4.5.1 纳米药物微观结构与形貌的表征方法 134
4.5.2 纳米药物微观结构与形貌的要求 136
4.6 药物在纳米药物中的物理状态 136
4.6.1 药物在纳米药物中的物理状态分析方法 136
4.6.2 对药物在纳米药物中物理状态的要求 136
4.7 纳米药物一些特殊的质量考察指标 136
4.8 实例分析 136
参考文献 137
第5章 纳米药物的药物动力学 139
5.1 纳米药物的体内过程 139
5.1.1 纳米药物的吸收过程 139
5.1.2 纳米药物的分布过程 140
5.2 纳米药物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 143
5.2.1 纳米粒自身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 143
5.2.2 药物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 144
5.2.3 纳米药物的药物动力学数学模型 145
5.3 纳米药物药物动力学的影响因素 147
5.4 展望 150
参考文献 151
第6章 纳米药物的毒性机理:活性氧的作用 155
6.1 活性氧 155
6.1.1 活性氧的概念 155
6.1.2 活性氧的检测 156
6.2 氧化应激 157
6.2.1 氧化应激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157
6.2.2 氧化应激与2型糖尿病 158
6.2.3 氧化应激与动脉粥样硬化 158
6.2.4 氧化应激与细胞信号转导 159
6.3 纳米雄黄与ROS相关的毒性机理 160
6.3.1 雄黄 160
6.3.2 纳米雄黄的制备和表征 161
6.3.3 纳米雄黄的细胞毒作用与胞内ROS水平 161
6.3.4 纳米雄黄诱导HL-60细胞凋亡与胞内的氧化应激 163
6.3.5 纳米雄黄的抗肿瘤作用与胞内的氧化应激 165
6.4 树状大分子与ROS相关的毒性机理 165
6.4.1 树状大分子的结构特点 165
6.4.2 树状大分子用作基因载体的转染作用 166
6.4.3 树状大分子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167
6.4.4 树状大分子PAMAM的毒性及PEG修饰后对其毒性的降低 167
6.4.5 树状大分子与ROS有关的毒性机理 171
6.5 展望 172
参考文献 174
第7章 纳米药物的安全性评价 179
7.1 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概况 179
7.1.1 药物安全性评价的相关法规 179
7.1.2 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180
7.2 纳米药物安全性评价的特殊性 187
7.3 纳米药物安全性评价需重点关注的内容 190
7.3.1 纳米药物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安全性评价 190
7.3.2 纳米药物对免疫系统影响的评价 203
7.3.3 纳米药物的毒物动力学评价 206
7.4 当前纳米药物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211
7.4.1 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211
7.4.2 临床安全性评价 214
参考文献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