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4
一、南宋时期 4
二、清朝时期 4
三、中华民国时期 5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7
(一)天河区建区前 7
(二)天河区建区后 11
第一章 自然地理 14
第一节 地理范围 14
一、民国时期 14
二、建国初期 14
三、2000年 15
第二节 自然条件 15
第二章 建置 20
第一节 建村源流 20
第二节 建置沿革 22
第三章 人口 24
第一节 姓氏人口概况 24
第二节 人口发展 27
一、人口数量 27
二、人口变动 27
三、密度 28
第三节 人口结构 28
一、年龄结构 28
二、文化结构 28
第四节 外来人口 29
一、清代以前 29
二、民国时期 29
三、广州沦陷时期 29
四、抗战胜利至建国前 30
五、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 30
六、改革开放后至2000年 30
第四章 姓氏宗族 32
第一节 主要姓氏源流 32
一、池姓 32
二、董姓 35
三、潘姓 37
四、陈姓 40
五、冼姓 42
第二节 其他姓氏源流 43
一、谢姓 43
二、罗姓 46
第三节 族谱 48
一、族谱概况 48
二、族谱节录 50
第五章 基础设施 67
第一节 道路 桥梁 街道 67
一、道路 67
二、桥梁 68
三、街巷 69
第二节 交通 71
第三节 水 72
第四节 能源 73
一、电 73
二、燃料 74
第五节 生活设施 74
一、电话 74
二、有线电视 75
三、邮政 75
第六章 石牌地区城市化进程 76
第一节 城市化进程溯源 76
一、民国初期 76
二、建国后初期 77
三、天河区成立后 77
第二节 石牌地区市政道路 78
第三节 驻石牌地区政府机构 80
一、建国前 80
二、建国后 80
第四节 石牌地区的科学技术 83
一、科研机构 83
二、科技街 科技园 85
第五节 石牌地区商住楼与住宅小区 86
第六节 石牌地区商业、酒店、市场、银行 88
第七节 石牌地区的学校(中学及以上) 92
一、建国前 92
二、建国后 92
第七章 乡村建设 97
第一节 民房建设 97
第二节 文明村建设 97
一、公共事业建设 97
二、建村牌坊 98
三、评选文明户 98
第三节 住宅小区 98
第八章 乡村管理 100
第一节 村级管理机构 100
第二节 村级领导人更迭 103
一、建国前 103
二、建国后 103
第三节 治安管理 107
一、机构设置沿革 107
二、治安制度 108
三、管理成效 108
第四节 计划生育 109
一、宣传政策 109
二、节育方法 110
第五节 外来人口管理 110
第六节 环境整治 111
第七节 公益福利 112
一、老人活动之家“小憩园” 112
二、敬老楼 112
三、老人节 112
四、建立农民退休制度 112
第八节 民政事务 113
一、机构设置 113
二、拥军优属 113
三、社区服务 113
四、纠纷调解 114
五、劳动就业 114
六、婚姻管理 115
七、无偿献血 116
第九章 武装 117
第一节 地方武装 117
第二节 民兵 118
一、组织建设 118
二、主要活动 120
第三节 兵役 121
第十章 经济综述 123
第一节 建国前的经济概况 123
第二节 建国后的经济发展 123
第十一章 农业 127
第一节 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 127
一、水利建设 127
二、农田基本建设 128
第二节 农业耕作技术 128
一、推广良种 129
二、合理施肥 129
三、防治病虫害 129
四、推广农业新技术 130
第三节 农作物 130
一、水稻 130
二、蔬菜 131
第四节 经济作物 132
第五节 畜牧 水产 132
一、猪 132
二、“三鸟” 133
三、塘鱼 133
第六节 易地农业 133
一、水产养殖 133
二、饲养业 134
三、种植业 134
第七节 特产:石牌藿香 135
第十二章 村属企业及商业 137
第一节 村属企业 137
第二节 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 140
一、清朝至1930年的工商业 140
二、1931~1949年的工商业 141
三、建国后的工商业 142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 143
第四节 墟市 144
第十三章 教育 146
第一节 幼儿教育 146
第二节 初等和中等教育 147
一、教育沿革 147
二、教育方法和内容 147
三、小学附设初中班 149
第三节 成人教育 150
一、建国前 150
二、建国后 151
第十四章 文化体育活动 153
第一节 文娱组 文化室 153
第二节 龙舟竞渡 155
第三节 醒狮 武术 155
第四节 球类 棋类 156
第五节 体育运动会 157
第十五章 文物古迹 158
第一节 祖祠及厅 158
一、池氏祖祠及厅 158
二、董氏祖祠及厅 160
三、潘氏祖祠及厅 162
四、陈氏祖祠 163
五、冼氏祖祠 163
六、梁氏厅 164
第二节 庙宇 164
一、车公庙 164
二、玉虚宫 164
三、天后古庙 165
四、华光古庙 166
五、观音庙 166
六、慈圣公庙 166
七、文昌阁 167
八、金花古庙 167
九、康公庙 167
十、三娘古庙 167
十一、土地庙 168
第三节 其他古物 168
一、石龟 168
二、石狗 169
三、石狮 169
四、石螺 169
五、石马 169
六、大猪王 169
七、社神坛 169
八、牌匾石刻 170
九、龙亭 171
十、石牌闸门 172
第十六章 村民生活 173
第一节 建国前 173
一、生活概况 173
二、饮食 174
三、衣服 174
四、居屋 175
五、日用物品 175
第二节 建国后 175
一、经济收入 176
二、生活消费 176
第十七章 医疗卫生 179
第一节 建国前 179
一、重大瘟疫 179
二、诊所药房 179
三、民间治疗方法 180
第二节 建国后 180
一、卫生员(医生) 180
二、合作医疗 181
第十八章 风俗习惯 182
第一节 节日习俗 182
一、主要节日 182
二、其他节日 190
第二节 诞辰祭祀习俗 192
一、土地诞 192
二、文昌诞 192
三、观音诞 192
四、北帝诞 193
五、天后诞 193
六、牛佛诞 193
七、关帝诞 193
第十九章 华侨 港澳台同胞 194
第一节 移居概况 194
第二节 落实侨房政策 194
第三节 对家乡贡献 195
人物 196
一、人物传 196
(一)池柏 196
(二)池德周 196
(三)池洪辉 197
二、历代进士、举人、秀才 197
三、人物专记 198
(一)全国劳动模范池元又 198
(二)击剑健将董兆致 200
(三)种菜女能手陈女 201
事件专记 202
一、修筑五陂塘 202
二、孙中山题“为国杀贼”牌匾 203
三、重修六陂塘 203
四、增加鸡笼岗陂储水量 204
五、石牌村解放 205
六、东石牌村搬迁 206
七、清匪反霸 减租减息 207
八、土地改革 207
九、农业、商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211
十、“大跃进” 大炼钢铁人民公社 212
十一、“四清”运动 213
十二、“文化大革命”运动 214
十三、股份制和撤村改制 215
附录 217
一、侵华日军在石牌村罪行录 217
二、村荣誉录 221
三、文献资料辑录 224
(一)文件 224
(二)资料 237
(三)回忆录 246
后记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