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导言 当代中国艺术:从“去中国性”到“再中国性”&刘悦笛 许中云 1
一、四个艺术时期: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艺术”(1978—2008) 2
二、妖魔化的来源:从政治到市场“意识形态” 5
三、三种文化符号:“民俗”、“政治”和“商业”图像 9
四、艺术家与创作空间:立法者与阐释者,公域与私域 11
五、双重标准:“本根的创造性”与“意义的复合性” 14
六、走向“新中国性”:中国艺术并不仅仅为了中国 16
全球化与美学,或作为全球化的美学&阿莱斯·艾尔雅维茨 21
一 21
二 25
三 28
四 30
观念艺术:全球艺术的基础,还是艺术的终结?&柯提斯·卡特 32
观念艺术的一般原则 34
作为西方观念艺术工具的语言 36
观念艺术在中国 37
对全球观念艺术的展望 40
走向规范性而非文化理论:全球消费主义时代的美学&保罗·克劳瑟 45
导言 45
第一部分 46
第二部分 51
结论 57
在场与通道:当代亚洲艺术中的可能性条件&帕特里克·D.弗洛里斯 59
批判的话语 64
策展的视角 66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高建平 77
一、“美学在中国”的不同形态 78
二、美学的普世性与个别性之争 81
三、一般与特殊观念及其在对话中形成的不同美学间的张力关系 85
四、建立现代中国美学的思路 88
从乌托邦的承诺到异托邦的不确定性,空间与场域——全球化时代审美体验的可能性&彼得·乔治 92
在普世主义与文化多元主义之间 94
博物馆、文化遗产、索还 96
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化 98
空间、场域、非场域、全球流散 101
谁的全球化?&爱德华·露西-史密斯 107
异己—自己/自己—异己:全球化与文化差异&哥拉多·墨斯凯拉 122
美学与全球化挑战&海因茨·佩茨沃德 136
Ⅰ 136
Ⅱ 143
Ⅲ 145
Ⅳ 145
Ⅴ 147
Ⅵ 148
“艺术界”与常识:全球化与历史的形成&佐佐木健一 151
0.谁决定什么是艺术? 151
1.《布乐利盒子》与“艺术界” 152
2.“常识版”的艺术史 155
3.从常识的角度看《喷泉》及《布乐利盒子》 159
4.全球化与艺术史 162
当今艺术具有何种美学意义?——论阿多诺《美学理论》的现实性&哈希达·布巴克-特里基 166
在全球化时代重新思考身份认同问题——跨文化视角&沃尔夫冈·韦尔施 177
Ⅰ.跨文化视角的身份认同 177
Ⅱ.亚洲美学中民族主义观念的当前复兴 180
Ⅲ.日本的身份认同:跨文化是理所当然的 184
作者简介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