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医风湿病学的范围与临床特点 1
一、中医风湿病学的范围 1
二、中医风湿病学的临床特点 2
第二节 中医风湿病学发展简史 2
一、基本理论形成期 3
二、辨证论治方法形成期 4
三、临床病证学发展期 4
四、总结与争鸣期 5
五、深入发展期 6
六、快速崛起期 8
第二章 命名与分类 10
第一节 历代的命名与分类 10
第二节 目前的命名与分类 11
第三章 病因病机 14
第一节 病因 14
一、正气亏虚 14
二、邪气侵袭 15
三、痰浊瘀血 15
第二节 病机 16
一、发病机制 16
二、发展变化机制 17
第四章 诊断 20
第一节 诊法 20
一、问诊 20
二、望诊 21
三、切诊 22
四、闻诊 22
第二节 辨证要点 22
一、辨证规律 22
二、常见证候 25
第三节 辨病与辨证 27
一、中医辨病与辨证结合 28
二、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合 28
第五章 治疗 30
第一节 治疗原则 30
一、治未病 30
二、扶正祛邪 31
三、以通为用 32
四、依部施治 33
五、杂合以治 33
第二节 治疗方法 34
一、内治方法 34
二、外治方法 35
三、针灸推拿治疗 37
四、其他治疗方法 39
第六章 调护 41
第一节 护理 41
第二节 调摄 42
下篇 各论 45
第一章 五淫痹 45
第一节 风痹 45
第二节 寒痹 54
第三节 湿痹 62
第四节 热痹 71
第五节 燥痹 80
第二章 五体痹 89
第一节 皮痹 89
第二节 肌痹 95
第三节 脉痹 102
第四节 筋痹 108
第五节 骨痹 113
第三章 脏腑痹 120
第一节 肺痹 120
第二节 脾痹 126
第三节 心痹 130
第四节 肝痹 135
第五节 肾痹 141
第六节 肠痹 146
第七节 胞痹 151
第八节 三焦痹 155
第四章 经筋痹 160
第五章 肢体痹 170
第一节 颈痹 170
第二节 肩痹 177
第三节 臂痹 182
第四节 手痹 189
第五节 背痹 195
第六节 腰痹 202
第七节 骶痹 210
第八节 脊痹 216
第九节 髋痹 221
第十节 膝痹 227
第十一节 足痹 232
第十二节 腿痹 240
第六章 三因三候痹 246
第一节 正虚痹 246
第二节 邪实痹 255
第三节 痰瘀痹 262
一、瘀血痹 262
二、痰浊痹 271
第七章 特殊痹 280
第一节 血痹 280
第二节 历节风 285
第三节 狐惑 294
第四节 ?痹 299
第五节 痿痹 304
第六节 产后痹 308
第七节 顽痹 315
第八节 偏痹 322
第九节 鹤膝风 325
第十节 痢后风 332
第十一节 损伤痹 337
第十二节 蝶疮流注 343
附篇 353
第一章 西医风湿病分类 353
第二章 常见西医风湿病诊断标准 358
一、类风湿关节炎 358
二、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359
三、成人斯蒂尔病 360
四、系统性红斑狼疮 360
五、干燥综合征 361
六、系统性硬化 361
七、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 362
八、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362
九、风湿性多肌痛与巨细胞动脉炎 363
十、贝赫切特综合征 364
十一、结节性多动脉炎 365
十二、复发性多软骨炎 365
十三、抗磷脂综合征 365
十四、复发性风湿症 366
十五、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 367
十六、强直性脊柱炎 368
十七、反应性关节炎与赖特综合征 368
十八、银屑病关节炎 369
十九、骨关节炎 369
二十、风湿热 370
二十一、原发性痛风 370
二十二、焦磷酸钙沉积病 371
二十三、高脂蛋白血症关节炎 371
二十四、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 372
二十五、纤维肌痛综合征 373
二十六、大骨节病 373
方剂汇编 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