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卷一 诗文杂谈 3
1 《神女赋》中宋玉梦见了神女吗 3
2 宋玉和神女的纠葛 7
3 汉武帝始立乐府 9
4 二陆所居之华亭 11
5 陆机重视创新 15
6 陆机《演连珠》的比喻 18
7 连珠体的形成 21
8 《文选》卢谌、刘琨四言赠答诗注误 25
9 刘琨赠卢谌诗“璧由识真显” 28
10 《艺文类聚》载卢谌《答刘琨》应是刘琨答卢谌 30
11 《兰亭集序》与《兰亭诗》 31
12 陈武学《行路难》 35
13 读高适的《营州歌》 37
14 高适的《李云南征蛮》诗 41
15 崔颢《雁门胡人歌》、王昌龄《箜篌引》所反映的民族关系 44
16 李白《古风》三十四的费解之处 47
17 李白《远别离》寓意及作年 52
18 李白《乌栖曲》的异文 54
19 《哥舒歌》“至今窥牧马” 57
20 “姑苏城外寒山寺” 60
21 韩愈《荆潭唱和诗序》作于何时何地 65
22 “罗列儿孙”还是“罗列儿孩” 67
23 律诗中的情句景句 68
24 “以后二句续前二句” 73
25 谢灵运诗中以后二句续前二句 76
26 明乎句式有助理解 78
27 方回论“双峙力缴” 82
28 “宛转相承”:文句的一种接续方式 85
29 “宛转相承”与玄学论文 89
30 刘勰著述中的“宛转相承” 93
31 映带体、婉转体、菁华体 96
32 取影 98
33 一种源远流长的阐释方法 101
34 六朝人之于《诗》《骚》 106
35 摘句嗟赏的风气 110
36 “犹恨少序节物” 113
37 情以物兴与物以情观 115
38 王夫之为何欣赏“杨柳依依” 118
39 从“言不尽意”说到文学与哲学 120
卷二 文论琐议 129
40 以气论人和以气论文 129
41 “气之清浊有体” 133
42 《典论·论文》之“书论” 136
43 “雅好慷慨”的文学观 139
44 “家嫂辞情慷慨” 141
45 从《圣人无情论》说起 142
46 《文心雕龙》所谓“自然” 145
47 刘勰论文为何从“道”说起 148
48 刘勰对《楚辞》优点的认识 151
49 刘勰、钟嵘评汉代古诗 153
50 刘勰对历代赋的评论 156
51 刘勰批判宋齐文风 160
52 刘勰“八体”中的“新奇”和“轻靡” 165
53 刘勰论《诗经》的比兴 167
54 《文心雕龙·隐秀》补文中的八个字 171
55 钟嵘所说的“兴”是何含义 173
56 “体二之才” 175
57 阮籍“情寄八荒之表”和嵇康“托喻清远” 179
58 张华“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182
59 陆机之“深”和潘岳之“浅”、谢益寿之“轻华” 186
60 陆机诗“有伤直致之奇” 188
61 “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闾里已具” 190
62 “义”和“理”:“厥义敻矣”和“理过其辞” 191
63 关于钟嵘《诗品》的几条注释 195
64 萧纲与裴子野对立在哪里 199
65 关于以文章取士 201
66 叶适、袁枚论萧纲《与湘东王书》 205
67 《与湘东王书》的几个费解之处 208
68 所谓“文章地理,必须惬当” 210
69 李翱论文亦尚奇崛 212
70 《花间集序》何曾批判宫体之“淫靡” 215
71 欧阳炯《花间集序》无意论述“词史” 218
卷三 概念辨析 225
72 今之“文学”与古之“文学” 225
73 汉魏六朝之所谓“文章” 230
74 阮元说“文”、“笔”有误 234
75 对萧绎论“文”“笔”的误解 237
76 “象”不等于今之“形象” 239
77 挚虞《文章流别论》“假象尽辞” 244
78 《文心雕龙·神思》“情用象通” 246
79 《文心雕龙·神思》所谓“意象” 249
80 “意象”用于称说人物 250
81 用“意象”称说自然或社会环境 256
82 用“意象”论画 258
83 以“意象”论书法 261
84 旧题王昌龄《诗格》、司空图《诗品》中的“意象” 264
85 宋元人以“意象”论文 267
86 当“意象”称说形象描绘时应如何理解 272
87 王廷相言“意象透莹” 275
88 陆时雍《诗镜》中的“意象” 277
89 “意”与“象”的对举 281
90 何景明批评李东阳诗 284
91 古代诗文评论所用“意象”一语的含义 286
92 “兴象”也不是指说形象 288
93 “兴象”之义略等于“兴” 293
94 当“兴象”评论形象描绘时如何正确理解 294
95 “兴象”含义的几个特例 299
96 明人所谓兴象玲珑 301
97 兴象深微和兴象天然 303
98 “兴在象外”和“象中有兴” 307
99 兴象与兴趣 309
100 “兴趣”、“兴象”并非专主清空淡远 312
101 所谓“意在言外”有种种不同 315
102 略说“意境” 320
103 “言志”与“缘情” 324
104 释《文选》赋“情”类的命名 327
105 郑笺、孔疏并不以为“兴”都是发端 330
106 讨论“兴”义应多从“阐释”、“接受”角度出发 334
107 汉儒之所谓“兴”是寄托、拟象 336
108 孔颖达论兴之“象” 338
109 毛、郑、孔氏所举兴辞不全是自然物 342
110 谈“势” 348
111 再说“势”和“文势”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