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信息传播与精神交往空间 9
第一节 传播过程 12
两次转化:事实的信息化,信息的媒介化 13
三个阶段:本源性事实,观念化事实,媒介化事实 14
第二节 事实的信息化 17
错认和误解 18
风险:感知局限 19
风险:思维局限 21
信息耗损:味觉、嗅觉、触觉信号的丢弃 24
第三节 续传播(一):人际传播 25
诉诸听觉:口语—音响系统 26
口传史诗 27
思想家对话录 29
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 31
第四节 续传播(二):信息的固化 33
诉诸视觉:文字—符号系统 34
造纸术 37
印刷术 38
录放音技术 38
摄影技术 39
数字化技术 41
第五节精神交往空间 42
日常空间:易证伪空间 43
符号化空间:虚拟环境 46
交往空间的误认 50
第二章 意义媒介和物质媒介 53
第一节 媒介的内涵 54
意义媒介 55
物质媒介 56
媒介产业 57
第二节 意义媒介 59
口语 59
音响 65
文字 66
标识 69
数字 71
图画和地图 72
象征:雕塑和建筑 75
视像 76
动作组合 78
意义媒介的主要特征 79
第三节 物质媒介 85
物质媒介的技术演进 86
物质媒介的主要特征 91
第三章 媒介的产业化 96
第一节 前大众传媒时代 97
祭司(僧侣)、学者、史官 98
纸之前的书写材料 101
造纸业及其贡献 103
莎草纸与图书馆 107
羊皮纸书与《圣经》 108
第二节 印刷术与媒介产业的诞生 111
印刷出版业的先行者 111
宋元之际的印刷业 113
明清印刷业的创新 114
西方出版业的兴起 116
政党报刊 118
从廉价报纸到现代报业 122
第三节 电子媒介时代 126
电报和新闻通讯社 126
电影和无线电广播 127
电视 131
计算机与互联网 135
一体化的大公司 137
第四章 大众媒介与全球化社会 141
第一节 超国家力量 142
全球性霸权 146
跨国公司 152
国际组织 154
宗教 157
第二节 塑造视野之外的世界 159
自由媒介乌托邦 161
饱和性宣传 164
被重组的世界 168
第三节 理论传送带 170
自以为是的普世性 173
理论传送带之一:国际政治与传播 176
理论传送带之二:教科书及其他 179
个人主义的传播 185
消费主义:娱乐与广告 188
第四节 封闭思考之门 192
制造粉丝 193
刺激感官 197
明星的光环 199
超国家幻象 203
第五章 媒介的力量 206
第一节 社会雷达 207
简化 207
选择 210
歪曲 213
第二节 媒介隔离墙 217
把关人 217
时间再分配 222
知识鸿沟 225
第三节 设置议程的方式和能力 229
反复报道 229
确定优先议题 232
边缘化 236
第四节 制造认同 239
弱智性教育与精英性教育 240
示范:塑造生活方式 243
贴标签:弱化判断力 246
普世价值幻觉:寻求知识和道德优势 248
第六章 对媒介的控制 254
第一节 言论自由及其边界 254
思想专制与出版限制 255
对思想专制的抨击和反抗 260
言论自由和表达自由的立法 263
言论自由的边界 265
第二节 政治与大众媒介 269
人民领袖的实践和理论 271
政治领袖办报 274
李普曼和贝奈斯:塑造和定型舆论 277
媒介大亨的政治:挑选总统(首相) 281
第三节 资本家办报 287
报纸是一门生意 287
广告是自由媒介的燃料 289
捍卫自由企业制度神话 291
独立性和客观性有多大 297
第四节 版权保护 300
版权保护的技术与制度因素 301
盗亦有道 304
以版权保护抵抗“恶搞经典” 308
结束语:寻找真相 311
谁的知情权 312
质疑的能力:谨防误导 314
重视日常空间的经验 320
变革中的世界和媒介 322
参考文献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