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论 1
1.1 胺的结构与命名 1
1.1.1 胺的结构 1
1.1.2 胺的命名 2
1.2 胺的分类 4
1.3 胺的物理性质 4
1.4 胺的化学性质 5
1.4.1 胺的酸碱性 5
1.4.2 胺与羰基化合物的缩合反应 6
1.4.3 胺的烃基化 7
1.4.4 胺的酰基化反应 8
1.4.5 胺的磺酰化反应 8
1.4.6 胺与亚硝酸反应 9
1.4.7 氧化反应 10
1.4.8 芳胺芳环的取代反应 11
1.4.9 伯胺的异腈反应 12
第2章 有机胺的制备方法 13
2.1 还原法制备有机胺 13
2.1.1 硝基化合物的还原 13
2.1.2 肟和亚胺的还原 16
2.1.3 腈的还原 18
2.1.4 酰胺的还原 19
2.1.5 叠氮化合物的还原 22
2.2 氨解法制备有机胺 23
2.2.1 醇羟基的催化氨解 24
2.2.2 羰基化合物的胺化氢化 24
2.2.3 环氧烷类的加成胺化 24
2.2.4 脂肪族卤素衍生物的氨解 25
2.2.5 芳环上卤基的氨解 25
2.2.6 酚羟基的氨解 26
2.2.7 磺酸基的氨解 26
2.2.8 直接氨解 27
2.3 霍夫曼重排法及类似反应制备有机胺 27
2.4 其他反应制备有机胺 29
2.4.1 水解法制备有机胺 29
2.4.2 加成法制备有机胺 29
第3章 有机胺的表征方法 31
3.1 有机物的表征方法简介 31
3.1.1 化学方法 31
3.1.2 物理方法 31
3.2 有机胺的化学表征方法 32
3.2.1 欣斯贝格(Hinsberg)试验法 32
3.2.2 亚硝化反应 32
3.3 有机胺的波谱表征方法 33
3.3.1 红外光谱 33
3.3.2 紫外光谱 38
3.3.3 核磁共振谱 39
3.3.4 质谱 42
第4章 配位化合物 47
4.1 配位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47
4.1.1 直接配位合成 48
4.1.2 组分交换合成 49
4.1.3 氧化还原反应 49
4.1.4 固相合成反应 50
4.1.5 大环配合物的模板合成 50
4.2 配位化合物的分析研究方法 51
4.2.1 电子吸收光谱 51
4.2.2 红外及拉曼光谱 51
4.2.3 核磁共振波谱 52
4.2.4 电子自旋(顺磁)共振波谱 52
4.2.5 光电子能谱(XPS) 53
4.2.6 X射线结构分析 53
4.2.7 热分析方法 53
4.3 配位化合物的应用 54
4.3.1 配位催化 54
4.3.2 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55
4.3.3 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56
4.3.4 其他应用 56
第5章 新型N-取代有机多胺 57
5.1 三(3-氨基丙基)胺 57
5.1.1 三(2-氰基乙基)胺的合成 58
5.1.2 三(2-氰基乙基)胺的表征 58
5.1.3 三(2-氨基丙基)胺的合成及表征 59
5.2 三(2-氨基乙基)胺 61
5.3 2-氨基乙基二(3-氨基丙基)胺 62
5.3.1 二(2-氰基乙基)氨基乙腈的合成 63
5.3.2 二(2-氰基乙基)氨基乙腈的谱学表征 63
5.3.3 2-氨基乙基二(3-氨基丙基)胺的合成及表征 65
5.4 N,N,N′,N′-四(3-氨基丙基)乙二胺 68
5.4.1 N,N,N′,N′-四(2-氰基乙基)乙二胺的合成 68
5.4.2 N,N,N′,N′-四(2-氰基乙基)乙二胺的表征 69
5.4.3 N,N,N′,N′-四(3氨基丙基)乙二胺的合成及表征 70
5.5 N-(3-氨基丙基)苄胺 72
5.5.1 N-(2-氰基乙基)苄胺的合成及表征 73
5.5.2 N-(3-氨基丙基)苄胺的合成及表征 73
5.6 糠胺及其衍生物 75
5.6.1 糠胺 75
5.6.2 N-(3-氨基丙基)糠胺 77
5.7 1-[二(3-氨基丙基)氨基]-2-丙醇 79
5.7.1 合成方法1:环氧烷类的加成胺化法 79
5.7.2 合成方法2:氰乙基化亲核加成及催化加氢两步合成法 80
5.7.3 1-[二(3-氨基丙基)氨基]-2-丙醇的谱学表征 81
5.8 3-[二(3-氨基丙基)氨基]-1-丙醇 83
5.8.1 3-[二(3-氨基丙基)氨基]-1-丙醇的合成 83
5.8.2 3-[二(3-氨基丙基)氨基]-1-丙醇的电喷雾质谱 84
5.9 2-[二(3-氨基丙基)氨基]-1-乙醇 84
5.9.1 2-[二(3-氨基丙基)氨基]-1-乙醇的合成 84
5.9.2 2-[二(3-氨基丙基)氨基]-1-乙醇的电喷雾质谱 85
5.10 1-[二(2-氨基乙基)氨基]-1-乙醇 85
5.10.1 1-[二(2-氨基乙基)氨基]-1-乙醇的合成 86
5.10.2 谱学表征结果 87
5.10.3 反应过程的注意事项 87
第6章 有机多胺-金属配合物 89
6.1 N,N,N′-三(3-氨基丙基)乙二胺金属配合物 89
6.1.1 N,N,N′-三(3-氨基丙基)乙二胺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89
6.1.2 N,N,N′-三(3-氨基丙基)乙二胺金属配合物表征 90
6.1.3 N,N,N′-三(3-氨基丙基)乙二胺金属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91
6.1.4 N,N,N′-三(3-氨基丙基)乙二胺金属配合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94
6.2 4,4′-联吡啶桥联的自组装有机多胺配合物 97
6.2.1 自组装双核Cu(Ⅱ)配合物的合成 98
6.2.2 自组装双核Cu(Ⅱ)配合物的表征 98
6.2.3 晶体结构 100
6.2.4 自组装双核Cu(Ⅱ)配合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102
6.3 自组装咪唑类有机多胺金属配合物 104
6.3.1 自组装多胺-咪唑-Cu(Ⅱ)配合物的合成 105
6.3.2 配合物的表征 105
第7章 有机胺席夫碱金属配合物 113
7.1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抑菌性 113
7.1.1 醛类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抑菌活性 114
7.1.2 酮类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抑菌活性 115
7.2 三脚架式席夫碱配合物 115
7.2.1 三足式席夫碱Zn(Ⅱ)配合物的合成 116
7.2.2 三足式席夫碱Zn(Ⅱ)配合物的表征 116
7.2.3 晶体结构 117
7.2.4 三足式席夫碱Zn(Ⅱ)配合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122
7.3 苯丙醇胺席夫碱铜配合物 122
7.3.1 苯丙醇胺席夫碱铜配合物的合成 123
7.3.2 苯丙醇胺席夫碱铜配合物的表征 123
7.3.3 [Cu2L21Cl2]的晶体结构 126
7.3.4 [Cu2L23Cl2]·CH3OH的晶体结构 128
7.3.5 苯丙醇胺席夫碱铜配合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130
7.3.6 配合物[Cu2LnsCl2]的抗氧化性 131
第8章 有机多胺大环配合物 133
8.1 大环配体及配合物的常用合成方法 134
8.2 双核Cd(Ⅱ)穴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毒性 137
8.2.1 双核Cd(Ⅱ)穴合物的合成及谱学表征 138
8.2.2 席夫碱C=N键部分水解的双核Cd(Ⅱ)穴合物 143
8.2.3 双核Cd(Ⅱ)穴合物的毒性 152
8.3 带羟乙基手臂的双核Cd(Ⅱ)环合物 154
8.3.1 带羟乙基手臂的双核Cd(Ⅱ)环合物[Cd2Ln]的合成 155
8.3.2 带羟乙基手臂的双核Cd(Ⅱ)环合物 155
8.3.3 [Cd2L7]的晶体结构 157
8.3.4 [Cd2L9]的晶体结构 161
8.3.5 [Cd2L10]的晶体结构 163
8.3.6 双核Cd(Ⅱ)环合物的毒性研究 165
第9章 有机胺的应用 169
9.1 低分子量脂肪族有机胺 169
9.2 高级脂肪胺 169
9.3 芳香胺 170
9.4 有机多胺 171
参考文献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