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理环境 1
第一节 自然环境 1
一、地貌及山脉 1
二、气候特征 5
三、河流水系 6
四、土壤 8
五、植被 10
六、自然灾害 10
第二节 物产资源 11
一、土地资源 11
二、植物资源 12
三、水资源 13
四、动物资源 13
五、矿产资源 14
第二章 历史沿革与社会变革 15
第一节 历代行政区划设置 15
第二节 人民政权的建立 18
一、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环江的活动 18
二、人民政权的建立 20
三、环江县人民政府、环江县人民委员会 22
四、环江县革命委员会 23
五、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23
第三节 土地改革 24
一、历史背景 24
二、土地改革 25
三、土地改革的成果 26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 27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含“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27
二、手工业和个体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0
第五节 改革开放 33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33
二、各行各业的改革与发展 36
第三章 人口与民族 40
第一节 人口 40
第二节 民族 41
一、毛南族 41
二、壮族 56
三、苗族 65
四、瑶族 74
五、仫佬族 75
第四章 民族区域自治 76
第一节 自治地方的建立 76
一、党和政府的关怀 76
二、民族成分的识别与确定 77
三、民族区域自治意愿的实现 77
第二节 自治机关 78
一、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成立 78
二、自治县人大常委会 80
三、自治县政府辖属及其设置 80
四、民族干部的培养与任用 82
五、少数民族妇女干部 83
第三节 法制建设 83
一、完成申报成立自治县法律程序 83
二、制定、颁布实施《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84
三、修改《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85
四、法律监督 86
五、工作监督 87
六、督办质询案、议案、建议 88
七、依法做好干部监督 88
八、人事任免 89
第四节 民族关系 89
第五节 人民生活 92
一、农村农民生活 92
二、城镇居民、职工生活 94
第五章 农业 96
第一节 农业 96
一、农村改革 96
二、耕地与劳动力 99
三、农具、农机 100
四、粮食作物 101
五、经济作物 103
六、种桑养蚕 104
七、蔗糖 104
八、水果生产 105
九、农业技术 106
第二节 林业 106
一、森林资源 106
二、造林 108
三、森林保护 109
四、林业执法 112
五、经营管理 113
六、林副产品 114
第三节 畜牧水产业 114
一、畜牧业 114
二、水产业 119
第四节 水利 122
一、水利建设 122
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124
三、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 125
四、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区 125
第六章 工业 126
第一节 能源生产 127
一、金属矿业 127
二、非金属矿业 128
三、煤炭工业 129
第二节 建材工业 130
一、石材加工业 130
二、砖瓦业 131
三、水泥业 131
第三节 森林加工业 132
第四节 电力工业 132
第五节 食品加工业 134
一、制糖业 134
二、副食品加工业 134
三、粮油加工业 135
四、酿酒业 135
第六节 其他工业 136
第七章 交通通信 139
第一节 铁路 139
一、铁路建设 139
二、铁路运输 141
第二节 公路 142
一、公路建设 142
二、公路运输 148
三、公路养护 150
四、路政管理 152
第三节 水路 152
第四节 邮政 154
一、邮路 154
二、邮运 155
三、函件、包裹 155
四、汇兑 156
五、报刊发行 156
六、邮政储蓄 157
第五节 通信 157
一、通信机构沿革及变迁 157
二、电信行业种类及发展 158
第八章 财政金融商业 168
第一节 财政 168
一、机构沿革 168
二、财政体制 169
三、财政收支 170
四、预算外资金收支 171
五、国债发行 172
六、财政监管 172
七、国有资产管理 173
八、会计核算中心 173
九、会计干部培训 175
第二节 税收 176
一、机构沿革 176
二、税收 177
三、税收征管 178
四、税收优惠政策 179
第三节 金融 179
一、机构设置历史 179
二、货币 185
三、存款 185
四、贷款 186
五、债券 187
六、信用合作 187
第四节 保险 189
一、机构沿革 189
二、保险种类 191
三、保险理赔 191
第五节 商业 192
一、国营商业 192
二、供销合作社 193
三、公私合营 194
四、个体、私营商业网点 195
五、商品购销 195
六、物资供应 196
七、饮食、服务业 196
八、集市贸易 197
第九章 旅游 198
第一节 旅游资源 198
一、自然资源 198
二、人文景观 199
第二节 旅游景点 200
一、东部(小环江流域)旅游带景点 200
二、中部(大环江流域)旅游带景点 201
三、西部(打狗河流域)旅游带 203
第三节 旅游服务、设置 204
第十章 地方特产 206
第十一章 对外开放 210
第一节 对外经济技术协作 210
一、经协办的设置 210
二、对外经济技术协作的主要成就 210
第二节 对外开放与交流 213
一、加强对外开放与交流 213
二、经济交流 215
三、文化交流 216
四、人才交流 217
五、科技交流 218
第三节 招商引资 221
第十二章 社会事业 226
第一节 教育 226
一、教育管理 226
二、教师队伍 227
三、学前教育 228
四、小学教育 229
五、中学教育 233
六、职业教育 236
七、社会力量办学 238
八、成人教育 240
九、扫盲、业余教育 242
第二节 科学技术 244
一、机构和队伍 244
二、科技培训和科学普及 246
三、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 247
四、科研成果、专利 247
第三节 文化艺术 248
一、文学艺术创作 248
二、文艺演出 250
三、毛南族傩戏 251
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和保护 252
五、图书 253
六、新闻出版 254
第四节 广播影视 254
一、广播 254
二、电视 255
三、电影 257
第五节 体育 258
一、设施 258
二、群众体育 259
三、学校体育 260
四、民族体育 262
五、获奖项目 262
第六节 医疗卫生 263
一、医疗管理 263
二、医疗机构 264
三、防疫 268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70
第七节 民族医药 270
一、民族医药 270
二、民族医药的经营 271
三、毛南医 272
四、壮医 273
五、瑶医 273
第八节 社会保障 274
一、民政保障 274
二、人事劳动保障 279
第十三章 主要城镇建设和名胜古迹 284
第十四章 环境保护 292
第一节 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292
一、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承载 292
二、异地扶贫移民开发与环保压力 293
三、岩溶山地石漠化与环境生态恢复 294
第二节 环境保护管理与执法 294
一、环保机构 295
二、环境保护管理及执法 296
第三节 绿化与生态建设 297
一、农用机场修建与飞播造林 297
二、久仁水源林保护区建设 298
三、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 298
四、林场建设与大地绿化 299
五、“野马河”的出现与治理 301
六、引进林种的经验与教训 301
第四节 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 302
后记 304
修订后记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