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1
一 “普通刊物” 2
二 “复活”与“渐兴旺” 8
三 与《东方杂志》竞争 16
四 新文化形成“运动” 23
五 各方视野中的《新青年》 30
第二章 个人·社会·群众·党:五四前后的关联与演进 39
一 个人、国家、社会 40
二 社会与社会主义 49
三 社会运动:群众与党 55
第三章 “革命”与“反革命”: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 66
一 从一党独“革”到三党竞“革” 68
二 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 83
三 “革命”与“反革命” 91
第四章 “北伐”“南征”与“反革命罪”的缘起 102
一 “北伐”与“南征” 102
二 “忠于职守”与“反革命” 106
三 “杀鸡吓猴” 114
第五章 党员、党组织与都市社会:上海的中共地下党 122
一 “精英党”向“群众党”转变 124
二 “学生很危险” 133
三 工人与帮口 137
四 政治力量强,组织力量弱 143
五 团与党的竞争 149
第六章 党员、党组织与乡村社会:广东的中共地下党 157
一 党员的社会构成 158
二 支部生活 168
三 党费、党内交通与情报传递 177
四 地域社会、农民与党 188
第七章 国民党最高权力机构的演变 196
一 以俄共中央政治局为蓝本 198
二 孙中山逝世后的权力继替 206
三 国民党二大之后 215
第八章 大学校园中的国民党 227
一 大学党部的筹设 229
二 教师入党,学生入团 234
三 教授入党的情境 239
四 联大区党部的组织运作 247
五 联大区党部与学潮 256
六 比较中的审视 262
第九章 “武主文从”:战时国军的政工与党务 269
一 以党治军的蜕变 270
二 军队政工与党务的恢复 274
三 文武关系的变奏 278
四 政工与党务的困境 284
第十章 湖南会战:战时国军的作战能力 289
一 对日军战略意图的判断 290
二 战略部署 295
三 指挥与协调 305
四 官兵素质与战斗力 308
第十一章 绅权:乡村权势的蜕变 317
一 传统士绅的没落 319
二 知识分子城市化 324
三 民国绅权的社会构成 330
第十二章 县长:基层地方官的转型 338
一 铨选和任用 339
二 资格与出身 343
三 年龄、籍贯 350
四 薪俸、待遇 354
五 任期与出路 360
六 职责与施政 368
七 省权膨胀下的县长角色 376
八 双重结构下的县长角色 386
第十三章 区乡保甲:县衙与村庄之间的政治 394
一 假托自治 395
二 重建保甲 398
三 “新县制” 403
四 区长 408
五 乡镇长 417
六 保甲长 428
征引文献 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