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行政管理手册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于华夫,王健刚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800021548
  • 页数:81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部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划分标准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论断的形成过程 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 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1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1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2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特征 2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 2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3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存在商品经济 3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供求平衡的税收政策 3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股份制经济 35

“两阶段论”和“五形态说”的理论缺陷 3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形式 3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4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经济成分 4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经济的性质、地位、特点及趋势 4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 5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特征 5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律特征 5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主政治建设 5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制建设 5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文化观念 6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范畴 6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人阶级内部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6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 6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物质利益原则 6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精神利益原则 6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不同利益集团 68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70

怎样开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研究 7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十种具体表现 76

应当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探索提供良好的环境 77

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共同的历史潮流 79

苏联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历史演变 83

苏联社会主义还处在早期阶段 85

社会主义概念僵化是社会主义失去活力的重要原因 87

苏联研究社会主义公有制概念中的新现象 87

苏联理论界对个体劳动的认识 90

第二部分 政治体制改革 93

党的十三大确定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 93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94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 96

党政分开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 98

政治的概念 102

政治体制的概念 103

应当加强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 105

政治制度与政府制度的区别 108

必须逐步增强人民民主的素质 111

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课题 115

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是实现政治民主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116

关于“权力平等”与“结果平等”之间的抉择 117

政治民主与经济的关系 118

民意测验在政治民主化方面的作用 120

民主不应是“为民作主” 121

关于基层工会自身改革的探讨 122

工会组织应进一步群众化 125

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选举制度 128

衡量政治组织制度化水平的标准 130

我国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形成的原因 132

应建立一门《政治软科学》 133

南斯拉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135

匈牙利的政治体制改革 139

苏联政治体制的形成及演变 148

苏联的政治体制改革 145

苏联政治领域的改革 148

苏联学者谈民主职能和民主效率 150

苏联学者谈评价政治体系运转效率的四种方法 152

苏联工人参与的组织机构 153

南斯拉夫的党政分工 155

南斯拉夫的企事业党组织属地化 156

匈牙利的民主协商制度 157

匈牙利学者提出政治体制改革要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 159

保加利亚确立新型党政关系 161

保加利亚谈党的工作和领导方式的改革 163

波兰的政治民主建设 164

波兰的《社会协商与公决法》 166

美国的政治体制 167

英国的政治体制 170

意大利的政治体制 172

法国的政治体制 175

联邦德国的政治体制美国的院外活动集团 179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运 180

第三部分 经济体制改革 185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185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重新塑造国家经济管理格局 187

我国经济理论十一个重要突破 189

两权分离的概念 190

国家所有权与管理权应彻底分离 193

承包制是实行两权分离的有益探索 195

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概念及含义 200

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主要形式 203

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特征及其理论依据的探索 206

应建立经营者与劳动者的新型关系 209

应正确看待私营经济 211

我国个体经济、私人经济的作用和发展 214

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在哪里 216

关于竞争机制的规范化 217

关于财产的社会化和非劳动收入调节的新理论 219

国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机制的基本公式——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22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四种改革思路的利弊析 224

我国通过改革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经济体制 225

关于经济运行中的利益主体问题 227

关于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目标模式的一种新构想 233

确立我国公司制度的经济依据和社会作用 234

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加强产业政策的研究 240

各国产业政策的比较分析 242

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问题 249

应当建立增殖型的国防经济体系 251

国防工业应走军民兼容的经济发展道路 253

深化改革应加快我国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 256

应建立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银行体制 259

投资体制应实行全方位的配套改革 262

按商品经济要求改革投资体制的五条思路 268

有关调整投资结构的几点设想 272

推动投资体制改革的四种观点 274

储蓄——将成为今后建设资金主要来源 276

我国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投资计划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决策 277

投资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79

中国资本市场形成的社会环境 281

建立培育劳务市场,增强企业活力 283

转变观念是加快和深化劳动制度改革的关键 285

论外贸体制改革中的若干制约因素 288

深圳外贸市场的均衡机制 290

价格改革的关键在于起动价格机制 293

世界各国济经特区的发展规律 295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 298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特征——注重平衡、配套和把关 301

苏联计划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302

苏联企业经营机制的重大改革 303

苏联怎样改革经济管理的组织结构 307

匈牙利的经济社会振兴计划 309

匈牙利的税制改革——将税收引向流动环节 310

匈牙利金融体制改革 312

波兰经济改革的作法与未来目标 316

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机制改革立法 318

保加利亚广泛实施两权分离管理体制 320

埃及经济开放政策的实施和调整 321

西方金融市场与吸收信息的效率 324

西方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理论 325

美国股票市场的运行 328

日本的经济体制模式 330

法国政府积极推行民营化运动 339

第四部分 行政管理基本理论 341

行政 341

行政学 345

行政原理 346

社会主义行政原理 348

行政管理 349

社会主义行政管理 350

行政管理学 351

行政家 353

行政专家 354

行政权 355

行政行为 355

行政授权 359

行政决定 360

行政政策 363

行政监督 363

行政责任 366

行政功能 367

行政设计 368

行政仲裁 368

行政反馈 369

官僚制度理论 370

结构功能主义 373

社会阶层三体理论 374

行政方法 374

行政与立法的关系 375

行政与政治的关系 376

行政与司法的关系 377

行政与企业的关系 378

行政管理原则的产生 379

人民管理原则 381

决策的民主化法则 381

执行指令的唯一法则 382

行政管理的经济效率原则 383

行政管理的制衡原则 384

行政管理的协调原则 385

行政管理的目标原则 386

行政管理的法制原则 387

行政管理的组织原则 388

民主集中制原则 389

民主与效率的关系 390

理论行政研究方法 390

实证行政研究方法 391

行政管理的阶级分析法 391

行政管理的矛盾分析法 392

历史行政研究法 392

行政实验研究法 393

行政心理研究法 393

行政社会关系研究法 394

行政效率研究法 395

行政法学研究法 397

行政数量研究法 397

结构行政研究法 398

行政行为研究方法 398

行政生态研究方法 399

社会关系的行政研究方法 400

比较行政的研究方法 400

行政研究的描述性与探索性研究方法 401

行政研究的定性研究方法 402

行政研究的定量分析方法 402

行政研究的系统方法 403

行政研究的情景探讨法 404

行政研究的功能分析法 404

行政管理中的调查研究方法 405

第五部分 行政组织 406

行政组织 406

行政组织原则 410

一长制与委员会制 412

层次制与机能制 414

完整制与分离制 417

集权制与分权制 419

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分权制 422

神权迷信行政 423

奴隶制国家的组织形式 424

封建制国家的组织形式 426

资本主义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形式 430

资产阶级议会的产生与发展 434

资产阶级议会的组织结构与职权 436

资产阶级议会的性质与作用 438

资本主义行政机关的职权 439

封建专制君主政体 441

封建共和政体 442

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 443

委员会制共和政体 444

委员制政体 445

议会制共和政体 447

组织理论 449

组织构成要素理论 451

政治体制改革的组织观 454

垂直的隶属型组织 457

社会结构的网络型组织 459

非正式组织的特点和作用 460

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463

管理幅度的弹性 465

帕金森定律 467

国家的概念 470

机构改革的关键是转变职能 472

行政机构改革的目标模式 475

我国国家监察部的设立弥补了行政体制的一个缺陷 477

机构编制工作的性质 479

机构编制工作的特点 480

机构编制工作的基本任务 481

机构编制工作的改革方针 483

国家机构的分类 483

国家机构人员编制的划分 488

国家机构编制的管理和控制 490

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 493

组织管理幅度的设计 494

关于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管理探讨 497

行政首长 500

智囊机关 501

业务机关 503

分支机关 505

行政型态 505

责任内阁制及其类型 50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 509

苏联的国家机构 512

南斯拉夫的国家机构 515

罗马尼亚的国家机构 518

匈牙利的国家机构 520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国家机构 521

波兰中央行政机构的改革原则 522

英美政府机构的改革情况 523

日本“思想库”的发展 525

第六部分 人事行政 529

党的十三大制定了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的目标 529

应建立组织人事科学理论体系 531

人事制度的含义 533

人事制度的特点 535

人事制度的主要内容 536

人事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539

社会主义国家干部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541

我国干部制度的形成及沿革 543

干部的概念 545

我国干部制度的基本内容 548

干部人事工作的基本任务 550

干部路线与干部标准化 551

干部人事部门的职责及对人事干部的基本要求 553

干部吸收录用的含义 555

干部吸收录用的原则 557

干部吸收录用的条件 558

干部录用的一般程序 559

干部吸收录用的若干政策规定 562

干部任免工作的原则 565

干部任用的主要形式 567

干部任用的程序 568

干部调配工作的作用和任务 571

干部调配工作的基本原则 573

干部调动工作的基本程序 576

新时期领导干部应具备的行为素质 579

关于人才市场的管理 580

孙维本谈选任干部上不正之风的八种表现 582

干部应建立基础职业 583

怎样衡量干部的改革意识 584

应建立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制度 586

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587

干部任用工作中应实行双向选择 589

劳动人事干部要过好“四关” 591

官以民为天 594

年轻干部要正确对待名、位、权 594

党内不正之风繁衍的社会心理分析 596

苏联东欧选用干部的做法 599

各国限制官员特权的种种规定 600

戈尔巴乔夫专论干部政策问题 601

苏联近期的干部培养强调提高理论水平 604

苏联谈基层干部最佳任期的选择 607

民主德国的接班干部与后备干部 609

联合国官员谈高层决策层人员的素质 610

美国人的观念——人才是资本的资本 612

美国对于强制退休利弊的争论 615

美国社会学家谈人的素质优化 616

日本的终身雇用制受冲击 618

日本变退休为“转业”的干部退休制度 618

法报谈未来企业领导人的素质 620

第七部分 国家公务员制度 622

党的十三大决定:我国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 622

我国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624

我国实行公务员制度将带来活力和效率 627

我国应对干部实行的科学分类和管理 628

我国现行“国家干部”分类的弊端 634

台湾公务员考试存在的“高资低考”现象 635

原始社会的公举制 637

奴隶社会的世袭制 638

奴隶社会后期封建社会初期的军功爵制 638

封建社会初期的察举制 639

封建社会的九品中正制 640

封建社会的科举制 640

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 641

西方文官的职位分类 647

西方国家文官的培训制度 649

英国文官的年终评估报告 651

法国国立行政学院——“政治工程师的摇篮” 652

美国的联邦公务员法 655

日本的公务员制度 657

日本公务员管理制度的改革 661

日本报考公务员竞争激烈 663

文官系统 665

文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666

文官阶层的出现 668

文官阶层的三个发展时期 669

文官系统的政治功能 672

文官系统的经济功能 675

文官系统的科技、教育、文化功能 677

文官系统的社会事务方面的功能 679

文官系统的保卫性功能 680

文官系统的统治性功能 681

文官系统的管理性功能 682

文官系统的服务性功能 683

文官系统的立法功能 684

文官系统的行政功能 685

文官系统的司法监察功能 686

文官结构的涵义 687

文官结构的特征 688

文官结构的类型 689

文官系统管理组织的沿革 691

文官系统管理组织的部门化 693

文官系统的更新机制 697

文官择优录用的原则 698

文官考试机关 699

文官考试类型、方法和内容 701

文官退休制度的功用及特点 705

文官系统的激励机制 707

文官系统的监控网络 708

文官的惩戒 712

文官工会的权利及组织 714

第八部分 财务行政管理 717

财务行政管理 717

财务行政涵义 720

会计的概念 721

财务行政的任务 724

财务行政的特点 725

预算的概念 730

国家预算收支的划分应遵循的五条原则 733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三类方法 734

搞好预算外间歇资金融通的办法 735

行政领导要模范执行《会计法》 737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738

科研单位财会管理 740

《科学研究单位会计制度》 741

决算的概念及其作用 743

审计的意义,原则和分类 745

我国审计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 747

在改革中加强审计监督 748

全国审计系统青年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751

关于当前投资、物价、信贷、财政的异议 754

现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弊端 757

如何做好国际债务危机中的我国外债利用工作 758

国外金融专家对我国外债管理的若干建议 760

银行所有权与金融权的分离 762

关于中国金融体制总体设计的一种构想 764

我国金融结构调整的迫切性。 766

如何实现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768

我国的金融管理 770

我国的银行利息与利率管理 772

我国信贷资金管理办法 774

襄樊市科技与金融的大胆改革 776

个人收入调节税的征收管理 779

财政赤字应发行国债弥补 781

根治财政赤字的若干办法 784

关于试行“地方包干”的若干改革思路 785

我国的股票和债券 788

证券交易所立法的三个问题 789

如何划定违反财经纪律行为 791

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几种观点 792

国际收支调整政策的选择 794

经济改革应以建立“决策价格体系”为核心 796

要重视某些第三产业价格失控问题 798

西方市场的定价策略 800

1987年苏联推出新的工资制度改革 802

匈牙利税制改革的前景 804

西方国家股票的三个特点 806

关于加拿大税制改革提案 808

世界银行致力于开发调整贷款 810

第九部分 机关行政 813

机关行政 813

行政机关岗位系列分类法 815

国家机关协调功能的几种具体形式 817

机关行政协调的本质、内容和方法 819

机关人员编制“消肿”和“防肿”的可供选择的方法 824

秘书 826

秘书工作 827

秘书的最优选择和组合 829

目标管理在秘书工作中的应用 832

会议管理 835

信访工作 837

调查报告 839

简报 841

大事记 842

公文主要种类 844

公文写作格式 847

公文办理程序 849

办公自动化 851

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技术和设备 853

机关值班 855

内宾接待 857

行文关系 858

机要工作 859

外事接待 861

档案工作 862

档案工作基本原则 866

档案收集 869

全宗整理 873

全宗分类方法 875

档案整理 879

立卷 880

档案保管 883

档案统计 884

档案检索 885

档案编研 887

第十部分 军事行政 889

军事行政 889

中国人民解放军 890

中央军事委员会 891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总部及各级司政后机关 892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894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895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 897

国防科工委 898

国防大学 899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901

预备役部队 903

我军基本组织体制 904

我军陆军各兵种 907

军队编制 909

党指挥枪的原则 910

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 911

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 913

我军的“五统” 915

党管干部的原则 9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919

军官服役条例 920

军官军衔条例 922

文职干部条例 924

预备役军官条例 926

纪律条令 927

各级干部奖励权限 930

对军人实施处分的目的、项目和条件 932

对军人处分的权限 934

军人的控告和申诉 936

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 937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职责 939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士兵职责 940

中国人民解放军首长一般职责 941

军人相互关系 942

军人请假销假 943

军队值班制度 945

军人对军外人员的礼节 946

军人在不同场合的礼节 946

军人称呼和举止 948

军人一日生活 949

对老战士的管理教育 951

对志愿兵的管理教育 952

对新战士的管理教育 954

对城镇兵的管理教育 955

对少数民族战士的管理教育 957

对后进战士的管理教育 958

队列条令 959

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密条例 960

优秀连长应具备的十个条件 962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963

军人的五个必须做到 965

八个不准 966

约法八章 967

军人誓词 967

军人违反职责罪 968

司令部 970

参谋系统的组织特点与要求 972

参谋系统的组织形式 973

参谋机构与各方面的关系 975

现代战争对参谋机构的影响 977

军队行政管理工作 978

政治机关 980

政治委员 981

政治教导员 984

政治指导员 985

政治协理员 987

政治工作三大原则 989

三大民主 991

后勤管理系统的构成 992

军队后勤管理人员的分类 993

军队后勤管理的特点 995

后勤管理系统的指挥与协同 997

军队财务管理 999

军队物资管理 1000

连队伙食管理 1002

点验 1004

军队营产管理 1004

革命军人委员会 1005

中国历史上的军事体制 1007

中国人民解放军沿革 1009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 1012

中国工农红军 1016

新四军 1019

八路军 1020

中国人民志愿军 1022

苏联武装力量 1024

苏联国防部 1027

美国武装力量 1028

五角大楼 1030

美特战中心 1034

日本陆海空三军自卫队 1035

日本防卫厅 1038

法国军队 1039

意大利武装力量 1041

英国皇家部队 1043

联邦德国国防军 1044

西班牙军队 1046

朝鲜人民军 1048

蒙古人民军 1049

印度军队 1050

印度尼西亚军队 1053

越南军队 1054

泰国军队 1055

伊朗武装力量 1057

以色列军队 1059

南非军队 1060

利比亚军队 1062

叙利亚军队 1063

阿根廷武装力量 1064

伊拉克军队 1065

马来西亚军队 1067

新加坡武装部队 1068

菲律宾军队 106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070

华沙条约组织 1072

东南亚国家联盟 1075

外国司令部发展趋势 1076

国外军事立法 1078

国防部体制和职能 1080

委托式指挥 1081

市场机制进入西方国家国防管理 1082

第十一部分 外交行政管理 1085

外交行政管理 1085

主权的由来和演变 1086

建立外交关系 1088

联合国的四十年 1090

外交部是国家中央外交关系机关 1093

外交代表的种类、职责和派遣 1095

外交官应具备的条件及其作用 1097

特命全权大使及其职责 1099

特使及其种类 1101

巡回大使及其所从事的职业 1102

参赞和商务参赞 1103

商务代办处和商务代表 1104

武官的职责和选派 1105

特别使团的派遣、职务与作用 1106

外交团与其作用 1108

领事制度的历史沿革和领事职务 1110

领事委任书的内容及颁发 1113

领事证书和它的性质 1115

领事特权和豁免的内容 1117

领事婚姻制度的法律依据 1119

外交特权与豁免的理论根据和内容 1121

外交保护所应具备的条件和它的性质 1124

外交信使的权利和职责 1125

外交邮袋及其在外交中的作用 1127

外交语文和它的分类 1128

外交礼节及其特点和原则 1130

全权证书是全权代表身份和权限的证件 1132

图书的分类和内容 1134

护照的分类和内容 1135

签证的概念、种类和程序 1137

照会的种类及其用途 1138

备忘录的种类和使用范围 1140

宣言的形式和作用 1141

最后文件的内容和实质 1142

公报的形式和内容 1144

条约的内容及其形成过程 1145

公约的来源和实质 1148

协定的特点和种类 1149

议定书的签订 1151

批准书的内容和格式 1152

草签是条约正式签订前的一种简易签署形式 1154

换文的性质和效力 1155

国籍的取得方式 1157

双重国籍的产生和解决 1160

无国籍的产生和解决 1162

庇护概念的产生及其原则 1164

外国人的入境、留居和出境 1166

驱逐出境及其理由 1168

中立的分类、历史和中立应履行的义务 1170

仲裁是一种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法律方法 1172

人质和劫持人质罪行 1174

引渡制度的由来和要求引渡的主体与被引渡的对象 1176

调停的斡旋的由来与原则 1178

最后通牒的内容和作用 1179

宣战是战争的起点 1180

战争犯罪分子及其种类 1181

公海的法律地位和公海自由以及各国在公海上的权利和义务 1183

海峡的分类和它的法律地位 1185

海港的种类和法律地位 1187

领海的界限和法律地位 1189

领海基线及其种类 1191

专属经济区的由来及其法律地位和划界 1193

毗连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及其法律制度 1195

大陆架概念的演变和宽度以及法律地位 1197

领海的无害通行及其历史 1200

防污染区的概念及防污染的设置 1201

海损理算及其种类 1203

领土的变更和划界以及领土主权的限制 1205

领空的法律地位和分界 1207

外层空间的分界和外层空间的活动原则 1209

美国国务卿的职责与使命 1211

英国的外交和联邦事务部的使命与职责 1213

第十二部分 司法行政 1216

司法行政 1216

我国司法行政机关的沿革和组织体系 1217

公证 1221

公证的起源 1221

我国公证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224

我国公证机关的管理体制和组织设置 1228

公证制度的性质和职能 1230

公证工作的基本原则 1232

公证书的效力 1235

公证管辖 1238

外国公证制度简介 1241

律师、律师制度 1245

我国律师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248

我国律师制度的性质和任务 1250

我国律师的组织机构和律师资格 1252

律师业务的活动原则和权利义务 1255

外国律师制度简介 1256

人民调解制度 1261

调解委员会的组织设置和作用 1264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性质和任务 1266

人民调解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纪律 1267

人民调解与法院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的区别 1269

狱政管理 1270

狱政管理的基本制度 1271

狱政管理基本原则 1276

狱政管理任务 1278

劳动改造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282

劳动改造机关管理体制和组织设置 1285

劳动改造的性质和任务 1287

劳动改造工作的方针政策 1289

劳动教养制度 1292

劳动教养机关的管理体制和组织设置 1294

劳动教养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任务 1296

仲裁 1299

经济合同仲裁 1301

我国涉外仲裁制度 1305

涉外仲裁原则 1306

对外经济贸易仲裁 1309

海事仲裁 1312

第十三部分 行政决策与计划 1314

行政决策科学化是人类科学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1314

行政决策的特征 1316

行政决策的类型 1318

行政决策的层次 1320

行政决策的重要意义 1321

行政决策的原则 1323

行政决策的程序 1324

行政决策体制 1327

行政决策者的素质 1328

行政计划的重要意义 1329

计划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1332

计划的含义 1333

宏观计划的构成 1337

计划的型态及特征 1340

计划的编制过程 1343

第十四部分 行政法规 1354

行政法规的概念 1354

行政立法与委托立法 1357

授权立法 1360

行政法规的基本内容 1363

行政法规的特点 1368

行政法规的形式 1371

行政法规制定的基本原则 1375

行政法规的制定 1378

行政法规的效力 1381

行政法规的修改、撤销、废止和消灭 1385

行政法规的分类 1388

规定行政措施及其种类 1392

行政措施的表现方式 1395

行政强制执行 1398

行政制裁 1401

行政监督 1405

国家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 1409

政协和人民团体、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社会舆论的监督 1412

行政纠纷 1415

行政诉讼 1419

第十五部分 行政领导 1424

行政领导的现代化管理 1424

行政领导的系统管理 1426

行政领导管理体制 1428

行政领导管理原则 1430

实行岗位责任制的目的和意义 1432

岗位责任制的特点 1434

职务分类管理的作用 1436

职务分类管理的方法 1438

职务分类管理的实施步骤 1439

岗位职务的划分和干部的定位 1440

行政干部任用原则和程序 1442

岗位责任制的形式 1443

岗位责任制的内容和制定原则 1445

岗位责任制的实施 1446

选拔行政干部的标准和原则 1448

行政干部的录用方式和录用条件 1449

行政干部的选任 1450

行政干部的委任 1452

行政干部的考任 1453

行政干部的聘任 1455

干部流动的目的和意义 1457

干部合理流动的过程 1459

干部合理流动遵循的原则 1460

干部流动的形式和方法 1462

干部计划调配作用和存在问题 1464

干部调配原则 1465

干部逆向流动的表现 1467

干部逆向流动的防止 1469

实现干部合理流动方法 1470

干部考核的目的 1472

干部考核原则 1473

干部考核内容 1475

干部考核标准 1476

干部考核的方法 1478

干部素质测评 1480

干部业务考绩档案作用与方法 1481

干部考核的程序 1483

干部奖惩的目的和原则 1485

干部奖惩的条件和方式 1485

奖惩权属和实施方法 1486

干部的晋升制度 1487

惩戒事由与惩戒种类 1489

惩戒程序与实施 1491

我国干部离休制度 1492

离休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 1494

我国干部退休制度 1497

退休干部的政治待遇与生活待遇 1498

退休干部的待遇和安置 1499

国外高级行政领导的晋升方法 1500

国外行政人员退休制度 1502

国外行政公职人员退休金的筹措和发放 1503

第十六部分 领导教育 1505

行政领导教育的历史沿革 1505

行政领导教育的对象 1507

行政领导教育的社会功能 1509

新技术革命对行政领导的要求 1511

行政领导的智力开发 1514

行政领导教育及属性 1515

行政领导教育特点 1517

行政领导教育规律 1519

行政领导教育的方针与原则 1521

行政领导教育的正规化 1523

行政领导教育正规化的标准与内容 1525

实现行政领导教育正规化条件 1527

促进行政领导教育正规化方法 1528

行政领导教育机构 1529

行政领导教育专业结构与课程结构 1531

行政领导教育手段 1532

行政领导教育管理与管理过程 1534

行政领导教育规划 1536

行政领导的思想教育 1537

行政领导的政策教育 1539

行政领导的经济知识教育 1541

行政领导的管理知识教育 1543

行政领导的科学教育 1545

行政领导的党性教育 1547

行政领导的法制教育 1549

行政领导的在职培训 1551

第十七部分 干部考核方法 1553

人事评价技术 1553

Ⅰ级评价和Ⅱ级评价的区分方法 1555

Ⅰ级评价的结构设计方法 1558

干部考评工具的指标体系设计方法 1564

干部考评工具的工具表格式设计方法 1572

干部考评工具的结果格式设计方法 1582

标准化考评系统的实施步骤和工作要领 1585

领导干部标准化考评系统 1594

企业领导管理能力电脑仿真博奕系统 1604

中小型企业领导班子整体效能结合评价系统 1609

干部群体结构优化评价系统 1617

干部群体结构优化评价实施与操作方法 1628

干部群体结构评价量表的编制与检验方法 1632

第十八部分 工业行政管理 1643

工业行政管理学 1643

工业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 1646

我国工业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1649

我国工业行政管理的现代化 1650

厂长负责制 1654

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1655

党政分开后企业党组织的职能 1656

“属地制”是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措施 1658

项目经理负责制 1659

干部素质测评系统 1661

企业民主管理 1663

搞活大企业的九条建议 1664

资产经营责任制 1666

中国特色的企业集团 1667

建立深化企业改革目标体系 1670

何谓两极法人 1671

关于国有企业分类管理的设想 1673

国家经委副主任谈企业法草案的七个问题 1674

社会主义租赁的四种法律关系 1677

我国制订进口商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 1678

横向联合的“三不变”体制应该突破 1679

工资总额与上交税利挂钩的问题 1681

差别计件工资 1683

承包租赁企业的税收监督管理 1685

企业经营承包应明确技术进步考核指标 1687

关于企业“取消政府所有制”的建议 1698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六大优越性 1690

四川国营企业干部人事制度实行重大改革 1692

制约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非经济因素 1694

加速技术引进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 1695

满负荷工作法 1697

国外企业对新技术的保护措施 1700

美国的企业协会组织 1702

美国兰斯登的“经理影响力计分表” 1704

计算机应用的“诺兰模型” 1706

美国大企业保持高额科研支出 1707

全球五十家最大工业公司总裁的成功经验 1709

5WIH法 1711

苏联在企业中推行自筹资金 1714

南斯拉夫的经理招聘 1715

南斯拉夫如何实行企事业党组织“属地化” 1717

第十九部分 工商行政管理 1720

工商行政管理的必要性 1720

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要求与职责 1721

企业登记管理 1722

企业的开办条件及核准 1725

经济合同管理 1727

经济合同的订立 1731

经济合同的担保 1734

个体经济管理 1737

商标管理 1738

广告管理 1741

市场管理 1745

经济监察 1747

第二十部分 科技行政管理 1750

科技行政管理 1750

对科技行政管理的基本要求 1751

科技行政管理的任务与原则 1753

科技行政管理的主要机构 1754

科技行政管理的基本制度 1755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1758

国务院对促进科研生产一体化的若干规定 1758

我国科研生产联合组织的发展 1760

中国科协是中国特色的科技群众团体 1763

科技开发机构的五大社会功能 1764

“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正向纵深发展 1766

我国技术市场正在稳步发展 1768

中央所属科研单位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 1770

国家制定政策鼓动技术出口 1772

我国科技工作开始面向商品经济 1773

我国科技工作转向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轨道的七个方面 1775

发展中的中国技术市场联合开发集团 1777

关于中科院实行“一院两制”的改革思路 1779

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1781

上海计算机开发出口软件的六种形式 1783

关于星火计划密集区 1785

四川省集体、个体科技机构审批登记管理办法 1787

常州市的“科研型工厂” 1789

民办科技机构的特征、性质、地位与作用 1791

中科院科技政策局局长谈所长任期目标责任制 1795

关于所长负责制及其有效监督 1797

实行所长、室主任“非官员化” 1799

中科院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作法与经验 1801

关于我国人才逆向流动问题 1803

人才市场管理应走向法制化 1805

从工人、农民中选拔培养技术人才 1807

我国科技人员兼职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1809

上海专业技术人才使用中的七个问题 1813

国家科委重申科技人员可业余兼职 1814

关于我国科研机构的法人性质 1816

我国亟需培养科技法律人才 1819

关于科技税收制度 1822

关于科技贷款的产生 1824

科研单位从1988年起实行新的奖金税制度 1825

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的改革 1827

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 1830

违反技术合同的责任 1833

技术合同争议的解决办法 1835

如何申请发展基金 1836

设计承包的主要作用和内容 1838

科研管理中的财务职能 1841

我国科技拨款制度改革已初见成效 1844

沿海开放城市、地区科技改革十大进展 1846

应健全我国的版权法制 1848

关于改革科技图书定价的建议 1850

技术承包服务报酬为何不能兑现 1852

如何看待民办科技企业人员的收入问题 1853

投资风险与法律保护 1855

改革使我国科技情报事业出现勃勃生机 1857

技术工作者应有的素质 1859

技术训练的心理实质 1861

奖励中的心理问题 1863

O·D组织发展学 1866

改革起步中的苏联国家科委 1867

苏联在科技界全面推行新的工资制度 1869

苏联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1870

苏联加速科技进步的十项措施 1872

苏联科研机构实行经营管理新体制 1875

苏联的临时性科研组织 1877

苏联大学合作社促进校际联合 1879

东欧各国注重科研收入分配机制 1880

欧州社会主义国家科研生产一体化的主要组织形式 1880

匈牙利的鼓励创新政策 1882

民主德国科学院 1885

民主德国的科研管理制度 1886

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科研体制概貌 1887

发达国家科技立法的基本特点 1890

发达国家发展高技术的主要措施 1892

国外人才管理制度及培养人才的主要方法 1895

美国的“科技竞争计划” 1897

美国大学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计划》 1899

美国科研管理权威杜拉克十二戒 1900

美国科研机构的“专业研究协会” 1902

美国工业企业重视科技投资 1903

美国的“集体使用科学装置中心” 1905

美国学生的“科学培训计划” 1907

日本推行“公私合营”的科研制度 1907

日本新技术开发事业团 1910

二十一世纪科技的四大特征 1911

欧洲共同科研中心实行新科研管理体制 1913

欧洲科学基金会 1915

英国技术集团 1916

法国对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 1918

联邦德国的技术监督协会 1919

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 1920

第二十一部分 教育行政管理 1923

教育行政管理 1923

教育与教育规律 192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特点 1925

教育结构与教育方针 1926

学校教育的经济价值 1928

我国的教育制度 1929

我国的教育机构 1931

学校管理制度 1934

扫除文盲工作条例 1936

教育行政管理与教育行政机构 1938

高校教学管理原则 1939

高等教育的最优规划 1941

高校目标管理的特点 1943

高等教育中竞争机制 1944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向 1946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1947

学校教育管理的经验 1948

学校教育行政管理要求与转变 1950

教师教学质量管理 1951

学校教育管理 1953

学校后勤管理 1955

教师业务档案管理 1956

学校档案管理 1957

如何实行校长负责制 1959

教委主任负责制及作用 1961

什么是“双向目标管理责任制” 1962

教育合同的形式及管理 1964

成人教育行政管理原则 1965

继续教育的含义及发展 1967

职业技术教育体制改革 1968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管理 1970

美国高校培养行政管理人才的方法 1972

美国的初级大学 1974

日本的“研修”教育制度 1976

第二十二部分 卫生行政管理 1978

卫生行政管理 1978

我国医药卫生行政管理的基本制度 1981

医政药政管理 1983

医疗机构的类型 1984

医院管理系统及职能 1987

医院的领导体制 1989

医院的科学管理 1991

医疗管理体系 1994

医疗的科学管理 1995

护理的科学管理 1999

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应重视软科学研究 2001

我国《“七·五”时期卫生改革纲要》 2004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是实现健康战略的指导原则 2009

关于预防保健体制的改革 2011

应加强卫生发展理论的研究 2014

医疗保健事业的内在矛盾及解决对策 2017

关于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的研究 2021

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社会化 2024

关于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 2026

实行初级卫生保健是各级政府的职责 2028

村级卫生组织在初级卫生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9

应当建立为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信息系统 2031

卫生改革要借鉴企业改革的经验 2032

关于城市医院的“两权分离” 2034

正在兴起的各种医疗保健制度 2037

我国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应当改革 2041

上海1988年推行公费医疗新办法 2043

沈阳市关于医院租赁经营的改革探索 2045

温州的社会集资办医模式 2047

在改革中加强我国卫生法制建设 2050

维护人民健康的《药品管理法》 2052

红军时期的卫生工作 2054

苏联广泛讨论改革医疗健事业 2057

苏联学者主张改革医学科学研究拨款制度 2058

改革中的美国医疗制度 2061

第二十三部分 文化行政管理 2063

文化行政管理 2063

文化及其类别 2064

社会主义文化特征 2065

政治文化的形式及其职能 2066

中国文化的近代化与深化 2067

民族文化的研究与评价 2068

文化艺术产品的特点 2069

艺术的标准与原则 2071

艺术规律与艺术方针 2072

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及成员 2073

我国的群众文化机构 2077

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文化设施 2077

图书出版、发行机构 2078

版权的特征及作用 2079

乡镇企业图书馆的管理与发展 2081

公共图书馆的改革与发展 208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艺术事业特点 2084

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结构与类型 2085

文化艺术市场及特点 2086

我国文化市场结构特征 2088

文化市场管理机制 2089

文化建设方向和指导方针 2091

文化行政管理内容 2092

我国文化事业行政管理机构 2095

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管理原则 2097

文化艺术领域的间接管理 2098

文化管理体制的多样性 2100

文化财务管理及改革 2101

文化经营的体制基础 2104

文艺体制改革发展 2105

文艺经营管理体制 2107

出版、图书发行体制改革 2109

文化市场管理范围与管理方针 2110

文化部科技进步奖励办法 2111

第二十四部分 体育行政管理 2114

体育行政管理 2114

体育制度 2116

体育运动竞赛制度 2116

全国学生体育运动竞赛制度 2117

体育运动全国纪录审批制度 2117

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 2118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2119

裁判员技术等级制度 2120

教练员技术等级制度 2121

体育领导机构 2122

体委一家独办体育的格局正在打破 2123

国家教委施行《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试行办法》 2124

延长知识分子的工作寿命 2125

第二十五部分 城乡行政管理 2127

城市行政管理 2127

城市科学崛起与发展 2130

城市管理科学的原理 2132

城市经济活动的管理和调节 2135

城市生活服务设施 2138

城市科学教育文化事业 2141

城市医疗卫生事业 2142

城市邮电 2144

城市规划 2147

城郊农业管理 2148

城市信息管理 2150

市管县体制 2153

城市人口管理 2156

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157

城市发展沿革 2159

城市化道路 2163

我国城市化的战略方针 2167

城市经济发展战略 2175

城市地租征收 2178

城市住宅商品化 2181

城市交通管理对策 2184

改善城市环境途径 2188

城市现代化 2192

进一步改善市领导县体制 2194

建立农村信息反馈系统避免政策多变 2196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几个关系 2197

香港房地产业为何迅速发展 2200

苏联和东欧的住房信贷特点 2202

波兰的《住房建设贷款条例》 2203

保加利亚农牧业向集体和家庭承包制发展 2205

葡萄牙采用“国家贷款、社会集资”解决公共住房 2206

国外发展城市客运交通的做法 2207

日本解决大城市膨胀的经验 2210

第二十六部分 行政管理现代化 2213

党的十三大制定了改革政府工作机构,提高工作效率的奋斗目标 2213

行政机关管理现代化 2214

行政信息的含义及特点 2215

行政信息的分类 2217

信息在行政管理现代化中的作用 2219

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2221

建设有中国特点的信息系统 2222

疏通行政信息渠道,实现信息处理最优化 2226

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 2229

统计工作科学化应分阶段地展开 2231

苏联着手对国家统计工作进行根本改革 2233

经营管理的最新明星——首席信息官 2235

信息部门成为西德最大经济部门之一 2237

日本外务省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2238

第二十七部分 附录:中国古代行政管理 2242

原始民主管理 2242

迷信行政 2245

专制行政 2247

礼政、人治、德治 2251

小国寡民与无为而治 2258

兼爱 2265

仁政 2268

民贵君轻 2271

人和 2274

法、术、势 2277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28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285

载舟覆舟 2293

风行草偃 2295

中庸之道 2298

世袭制 2302

家长制 2305

中央集权制 2309

贤人政治 2313

趋利避害 2315

权变 2319

性善 2323

性恶 2327

人生不满面,常怀千岁忧 2331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2334

唐代计划模式 2336

宋代计划模式 2338

明代计划模式 2342

智囊 2344

以盈当虚 2347

隆中对策 2348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2351

参其国而五其鄙 2352

郡县制 2354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2357

三个和尚没水吃 2359

明哲保身 2361

朋党 2364

文、武、威、德 2365

宽猛相济 2368

情、理、法 2370

霸道 2373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2374

现身说法 2377

代庖 2379

殷鉴不远 2381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2383

五事 2384

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2386

资格 2388

身、言、书、判 2393

不为五斗米折腰 2395

不识字不要紧,不识人最可悲 2398

三戒 2401

宰相肚里能撑船 2403

士为知己者死 2405

伴君如伴虎 2408

人镜 2410

华表 2413

皮场庙 2414

一寸光阴一寸金 2417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2419

活到老,学到老 2421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424

不耻下问 2427

文官制度 2429

学校制度 2433

考选制度 2438

任用制度 2452

符、玺、节与印绶 2445

加官与散官 2466

俸禄制度 2468

考课制度 2472

上计制度 2476

监察制度 2478

赏罚制度 2484

告宁、休沐、赙赠 2488

致仕制度 2489

量入为出 2492

?本肇末 2494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2496

以政裕民 2498

义利 2501

本末 2504

俭与侈 2508

自然保护 2511

行政法规 2514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2518

立法非难,用法为难 2520

立竿取信 2523

八议 2525

十恶 2526

画一 2528

刑讯逼供 2530

株连 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