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有线电视系统技术概述 1
第一节 有线电视系统 1
一、初始阶段——共用天线系统 1
二、成长阶段——有线电视系统 1
三、成熟阶段——广播电视传输网 2
第二节 我国有线电视技术发展 3
一、今后我国有线电视发展的出发点 3
二、我国有线电视的展望 4
第三节 在有线电视网上开展多媒体业务的经验与问题 8
一、境外有线电视现状 8
二、境外CATV多功能应用现状 11
三、我国CATV多功能应用的现状 15
四、我国CATV系统功能扩展应用实例 18
第四节 我国有线电视系统与信息产业 25
第二章 有线电视系统技术 41
第一节 有线电视基础理论 41
一、无线电波 41
二、射频电视信号的传输特点 46
三、噪声的理论基础 52
四、非线性失真的理论基础 57
五、反射的理论 61
六、系统的性能参数 64
第二节 有线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 67
第三节 数字电视信号与信源编码技术 85
一、模拟电视信号 86
二、数字电视信号 92
三、信源编码 96
四、音频编码 112
五、MPEG-2的复用 114
第四节 有线电视的邻频道传输技术 116
一、大型系统使用频率及邻频道的概念 116
二、邻频道传输CATV系统组成 119
第五节 有线电视的增补频道及接收技术 120
一、增补频道 120
二、接收增补频道的电视节目方式 124
第六节 有线电视新技术 125
一、微波多点分配系统(MMDS) 125
二、调幅微波链路(AML) 125
三、卫星电视 125
四、“信息高速公路” 126
五、电视加密与解密系统 126
六、CATV自动寻址收费控制系统 128
第三章 付费电视与有线电视管理信息系统 129
第一节 付费电视及其基本功能 129
一、电视节目的加解扰功能 130
二、系统运行和操作功能 130
三、授权管理功能 130
第二节 有线电视加解扰技术 131
一、有线电视加解扰必要性 131
二、有线电视加解扰技术分类 133
三、有线电视用户管理和授权技术方式分类 134
四、各种加解扰技术的比较 134
第三节 加解扰系统功能、技术性能评估和选型 136
一、加解扰技术系统功能和技术性能评估 136
二、对加解扰技术系统和设备的选型意见 139
第四节 有线电视常用加解扰技术简介 141
一、有线电机视加解扰 141
二、模拟处理加扰方式 141
三、数字处理加扰方式 156
四、数字电视加扰方式 167
第五节 视频倒相和同步抑制的加解扰实用系统 167
第六节 射频载波相位反转和同步脉冲抑制加解扰实用系统 169
一、系统的组成 169
二、常见射频加解扰技术的工作原理 170
三、PM加解扰技术系统工作过程 173
四、PM加解扰系统的专用器件 176
第七节 行分段切割旋转的加解扰实用系统 177
第八节 行分段切割和行位移并用的加解扰实用系统 179
第九节 行搅乱和行切割并用的加解扰实用系统 181
一、授权控制信息 182
二、授权管理信息 182
三、钥匙个性化系统 182
四、加扰插入器 182
五、智能钥 182
六、加扰器 183
七、解扰器 183
第十节 加解扰实用电路 187
一、去同步脉冲加解扰实用电路 187
二、叠加正弦波抑制同步脉冲的解扰器实用电路 189
三、叠加门控脉冲来抑制同步脉冲的解扰器实用电路 191
第十一节 加解扰技术实现方式 192
一、模拟信号加扰方式 193
二、模拟信号数字加扰方式 196
三、数字信号加扰方式 199
四、与加解扰系统相关的若干技术问题 204
五、加解扰技术性能要求与方式比较 205
第十二节 有线电视管理信息系统 207
一、有线电视管理信息系统组成与功能 207
二、用户管理与授权方式 208
第四章 有线电视系统的质量评价与维修 213
第一节 有线电视系统的质量评价 213
一、有线电视系统的统调 213
二、有线电视系统的验收 215
第二节 有线电视系统的维护 220
一、VHF/UHF接收天线的维护 220
二、卫星接收天线的维护 220
三、自办节目播出设备的维护 220
四、前端设备的维护 221
五、干线传输系统的维护 221
六、分配系统的维护 221
第三节 有线电视系统的检修 222
一、有线电视系统故障判断方法 222
二、有线电视系统检修实例 228
第五章 有线电视系统常见故障的检修 236
一、有线电视系统维护的主要内容 236
二、有线电视系统的维护方法 236
第一节 天线与前端设备的故障检修 237
一、前端设备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237
二、判断前端设备故障的常用方法 238
三、天线与前端设备故障检修实例 238
第二节 干线传输系统的故障检修 259
第三节 终端分配网络的故障检修 280
第四节 有线电视系统主要部件器件的检修 290
第六章 有线电视维修技术精选 331
第一节 有线电视同轴电缆传输网故障维修 331
一、无信号、信号中断 331
二、雪花点干扰、即载噪比变坏 333
三、屏幕上出现上、下翻滚横条滚道干扰(载波交流声比变坏) 336
四、雨刷干扰或负象干扰(交扰调制干扰) 338
五、斜网纹干扰与网纹干扰(载波二次互调与载波三次互调干扰) 338
六、图像出现严重的乱横网纹干扰 339
七、某些频道出现网纹干扰,同时伴音受干扰。 340
八、个别频道伴音干扰图像或伴音失真、伴音小 341
九、图像对比度过强或过弱 341
十、重影和同频干扰 341
十一、停电处理(备份电源法) 341
第二节 CATV系统的改造与干扰抑制 344
一、CATV系统的改造 344
二、CATV系统的干扰抑制 347
第三节 有线电视系统的技术管理与维护 352
一、有线电视系统的技术管理 352
二、有线电视系统的维护 354
三、加强管理的几项措施 356
第四节 有线电视系统的维修 357
一、有线电视系统维修概述 357
二、维修方法和技巧 357
三、故障的维修 360
四、结束语 365
五、附录 365
第五节 CATV系统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技巧 367
一、CATV系统常见故障概述 367
二、主要检修方法与技巧 368
三、常见故障实例分析与处理 369
四、结束语 381
附录一 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 382
附录二 《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 385
附录三 有线电视系统技术维护运行管理暂行规定 391
附录四 有线电视系统常用图形符号 394
附录五 中央电视台和省(区、市)卫星广播电视技术参数 395
附录六 国内卫星电视频道集中统计表 399
第七章 光纤CATV系统 401
第一节 光纤传输系统 401
一、光纤传输系统的组成 401
二、光纤传输的特点 402
三、光纤的损耗 403
四、光器件 403
五、调制方法及复用方法 404
第二节 光纤CATV系统及设备 406
一、光纤CATV系统 406
二、光纤GATV网络拓扑结构及设计 411
第三节 光缆传输系统的设计 414
一、系统指标分配 414
二、光缆的配纤与接续设计 418
三、干线型系统的链路计算 420
四、分配型系统的链路计算 425
五、设备的选配与信号电平的确定 427
第四节 光纤传输系统的安装、调试及维护 430
一、光纤传输设备安装及调试 430
二、光纤传输线路及传输系统测试 431
三、光纤传输系统常见故障及防范措施 433
四、光纤传输系统的维护 433
第五节 光纤CATV网络设计举例 436
一、光纤有线电视网 436
二、光发射机与光接收机的估算 436
第六节 有线电视系统的安装技术 439
一、干线敷设工艺 439
二、支线敷设技术 448
三、分配系统设备的安装技术 452
四、系统的防雷、接地及安全措施 456
第七节 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系统的常用测试设备 458
一、光时域反射计 458
二、光功率计 462
三、标准光源 463
四、光衰减器 465
第八节 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系统的测试 466
一、光纤基本参数的测量概迷 466
二、光功率的测量 467
三、光传输链路损耗的测量 468
四、单模光纤色散的测量 470
五、光调制度的测量 472
第八章 有线电视基本指标测量 475
第一节 有线电视常用测试仪器 475
一、多路射频信号发生器 475
二、频谱分析仪 478
三、场强仪 483
四、有线电视分析仪 487
五、其它常用测试仪器 493
第二节 有线电视系统指标与测量 495
一、有线电视系统组成 495
二、有线电视系统性能指标简介 498
三、载波电平测量 500
四、载波频率测量 506
五、载波噪声比(C/N)测量 508
六、系统频率响应测量 514
七、载波复合三次差拍比(C/CTB) 516
八、交扰调制比测量 521
九、电源交流声调制失真测量 524
十、回波值测量 528
十一、系统输出口的相互隔离度测量 530
十二、微分增益(DG)和微分相位(DP)测量 532
十三、色度/亮度时延差测量 538
十四、有线电视中模拟电视信号加解扰系统测量 541
十五、模拟卫星电视接收系统性能测量 546
第三节 有线电视常用设备与部件测量 555
一、电视调制器指标的测量 555
二、电视解调器指标的测量 564
三、频道处理器指标的测量 572
四、无源混合器指标的测量 582
五、放大器指标的测量 586
六、接收机变换器指标的测量 592
第九章 光纤同轴混合网(HFC)性能指标测量 604
第一节 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系统的常用测试设备 604
一、光时域反射计 604
二、光功率计 607
三、标准光源 609
四、光衰减器 611
第二节 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系统的测试 611
一、光纤基本参数的测量概述 611
二、光功率的测量 612
三、光传输链路损耗的测量 613
四、单模光纤色散的测量 615
五、光调制度的测量 618
附录 有线电视测量相关技术标准 620
有线电视系统测量方法 620
有线电视系统调制器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 635
有线电视系统频道处理器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 648
有线电视系统干线放大器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 659
有线电视系统接收机变换器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 672
第十章 有线电视用户管理系统 687
第一节 用户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 688
一、用户管理模式 688
二、用户管理系统的含义 689
三、用户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 690
四、主要技术内容 692
第二节 系统功能详细分析 693
一、用户信息管理 693
二、用户账户管理 695
三、用户业务管理 696
四、用户授权管理 696
五、财务管理 698
六、业务产品管理 699
七、资源管理 700
八、统计报表管理 700
九、业务支援管理 701
十、系统管理 701
第三节 条件接收系统(CA) 703
一、CA系统的概念 703
二、CA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704
三、安全性分析 707
四、加密算法的选用 708
五、DVB对条件接受系统的要求 709
六、DVB条件接收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 710
第四节 用户管理系统的模型 713
一、有线电视网络用户市场模型 713
二、有线电视网络用户管理模型 714
三、用户管理系统的一般结构 716
第五节 用户管理系统的实例 717
一、建立适应变化的用户管理系统 717
二、有线工程 718
三、可寻址程序模块 720
四、民族语言支持程序模块 721
五、现场支持 722
六、“有线工程”的联网计价 723
第十一章 有线电视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 725
第一节 网络管理标准的现状及发展 726
一、主要标准化组织介绍 726
二、ATM的网络管理技术 727
三、实施TMN标准的若干问题 728
第二节 我国TMN网管的发展 729
第三节 分布式网络管理 729
一、分布式网管主要特点 730
二、分布式网络管理的优势 731
第四节 智能化拥塞控制 731
一、拥塞控制的概念 731
二、拥塞控制类型 732
三、智能化拥塞控制技术的发展 732
第五节 网络管理的新技术 733
一、RMON技术 733
二、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技术 733
附录 缩略术语表 735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电子工业部标准 742
第十二章 现代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络典型实例 748
第一节 广东省CATV宽带多媒体骨干网(IP over SDH) 748
一、广东省CATV宽带IP网总体规划 748
二、网络设计 749
三、IP QOS实现机制 754
第二节 武汉有线电视宽带IP城域网方案设计 756
一、网络设计要求及技术指标 756
二、网络中采用的关键技术 758
第三节 青岛有线电视利用ATM和HFC网络提供的宽带数据服务及智能化社区服务 758
一、青岛有线电视ATM网络建设和数据业务的开展情况简述 758
二、利用ATM+HFC为个人用户提供的宽带数据服务 760
三、利用ATM、ATM+HFC为集团用户解决宽带数据服务实例 761
四、实例方案特点评述 766
五、HFC是建设智能化社区的首选方案 768
第四节 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的改造工程方案 771
一、有线电视网双向改造 771
二、Internet接入平台 773
三、设备选型及综合应用软件的选择 774
第五节 其他有线电视网综合业务例证 775
一、重庆合川宽带综合信息网 775
二、陕西杨凌综合业务网 777
第十三章 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网主要的应用技术 779
第一节 互联网和IP协议 779
一、互联网体系结构 779
二、IP地址 780
三、地址分辨协议和反向ARP 787
四、互联网的路由选择 790
五、IP分组格式 798
六、在以太网上的IP 808
七、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 810
八、TP4和TCP的比较 825
第二节 宽带IP网络技术 826
一、宽带IP网络技术特征 826
二、IP宽带网络技术种类 827
三、IP被承载到不同网络中的技术特点 829
四、宽带IP网络的分类服务(GOS)和服务质量(QOS) 832
五、IP-VPN虚拟专用网络技术服务 833
六、宽带IP网络关键设备——线速交换式路由器 834
七、宽带IP网络设计指南 835
八、在广电SDH网上架构宽带IP网 841
九、未来宽带网络的演进 844
十、“中国宽带城域网实验’2000”——解决新运营商发展的瓶颈简介 848
第三节 ATM协议结构 853
一、ATM逻辑连接 854
二、ATM信元 857
三、ATM层协议 858
四、ATM适配层协议 868
第四节 基于ATM的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网 890
一、ATM发展现状与趋势 890
二、ATM应用 898
三、满足QOS要求的ATM 902
四、ATM的IP转换功能 907
五、基于ATM/SDH的有线电视综合宽带网 911
六、ATM宽带综合业务接入与连接(网)系统 917
七、ATM光环——城域网干线解决方案 929
八、架构于有线电视网的基于ATM信息城域网技术方案 931
九、架构于广电光缆网上的基于ATM的杨陵综合信息网 935
十、关于欧洲AMUSE项目在慕尼黑CATV网第一次测试的报告 938
十一、建设青岛有线电视区光缆环形网 942
第五节 ISDN的演变和ATM交换技术 955
一、窄带ISDN 955
二、宽带ISDN和ATM 959
三、ATM交换机 962
第六节 ITU-T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标准研究的进展 967
一、B-ISDN 968
二、接入网 971
三、网络性能 972
四、IP与ATM 973
第七节 ATM与IP网络的发展与测试 975
一、简介第二代Internet 975
二、网络发展的关键问题 976
三、测试工作 977
第八节 基于ISDN的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网 981
一、传统电信部门对ISDN的看法与做法 982
二、我国现有ISDN业务现状 983
三、ISDN在山东广电的应用 986
四、基于ISDN的HFC综合接入网 988
五、电话与有线电视两网叠加的综合业务网解决方案 993
六、可以支持HPC和DLC的Gablespan 2300系统 1000
第九节 千兆以太网络技术(GE) 1015
一、千兆以太网络技术特征 1015
二、千兆以太网协议 1017
三、千兆以太网的效率 1019
四、千兆以太网可靠性 1019
五、千兆以太网与其他承载IP的城域网技术比较 1020
六、千兆以太网路由交换机 1021
七、构筑千兆以太网应考虑的问题 1026
第十节 DWDM密集光波分复用技术 1028
一、密集光波分复用技术特征 1028
二、DWDM系统构成 1029
三、影响DWDM系统指标的主要因素 1032
四、DWDM系统技术规范 1035
五、DWDM在有线电视光纤网络的应用前景 1041
六、基于DWDM技术的有线电视传输主干网络应用实例 1043
第十一节 DPT动态分组传送技术 1045
一、DPT动态分组传送技术原理及网络结构 1045
二、DPT动态分组传送技术的优越特性 1046
三、DPT产品简介 1049
四、DPT技术应用领域 1050
五、基于DPT技术的郑州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 1051
第十二节 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网采用的其他基本技术 1057
一、基于DVB广播方式下行,电话系统上行的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网 1057
二、在有线电视网中提供单向广播式电脑互联网和帧中继能力 1068
三、基于HFG网络的DDN系统 1072
四、SDH网络上高质量的图像业务 1074
五、中国图文电视 1077
六、接入网的新发展——无线本地环路 1078
七、广播电视会议系统 1082
八、准视频点播(NVOD) 1084
九、有线电视与其他信息网络互联 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