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戴均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8729749
  • 页数:44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的发展及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对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一章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1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行政区划雏形(前2100—前221) 1

一、夏朝(约前2100—约前1600) 1

二、商朝(约前1600—约前1046) 2

三、周朝(约前1046—前256) 2

四、春秋(前770—前476)和战国(前475—前221) 3

第二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郡县(州郡县)制(前221—581) 4

一、秦朝(前221—前206) 4

二、汉朝(前206—220) 5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1) 7

第三节 隋唐宋辽金时期的道(路)府(州)县制(581—1279) 9

一、隋朝(581—618) 9

二、唐朝(618—907) 9

三、五代十国(907—960) 11

四、宋朝(960—1279) 11

第四节 元明清时期的省路府(州)县制(1206—1911) 13

一、元朝(1206—1368) 13

二、明朝(1368—1644) 15

三、清朝(1644—1911) 16

第五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省县乡制(1912—1949) 17

一、北洋政府(1912—1928) 17

二、国民政府(1928—1949) 18

第六节 历代乡村治理制度 21

一、先秦时期乡村治理制度 21

二、秦至清朝乡村治理制度 22

三、晚清时期乡村治理制度 25

四、民国时期乡村治理制度 27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建制 31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行政区划建制 31

一、增加行政区划层次,划设大行政区 32

二、调整省级行政区划,新设省级建制 33

三、增设了一批城市 36

四、调整县的行政区划 37

五、适当调整乡村 38

第二节 宪法颁布前后的行政区划调整 39

一、撤销大区,减少行政管理层次 39

二、大量撤并省级行政区 40

三、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了大量的民族自治地方 41

四、增设了一批城市 44

五、调整合并了一批小乡 45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的创新和发展 46

一、历代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制度 46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创新和发展 48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根本特征 55

四、民族型行政区划建制 56

第四节 市镇建制的兴建和调整压缩 61

一、逐步实现正常平稳的协调发展阶段 61

二、大起大落和滞缓的曲折发展阶段 63

第五节 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和调整 68

一、基本概念 68

二、人民公社的建立和调整 69

第六节 台港澳的行政区划 71

一、台湾的行政区划 71

二、香港的行政区划 75

三、澳门的行政区划 79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区划调整 82

第一节 城市设置的快速发展 82

一、城市的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 83

二、城市的快速增长阶段(1986—1997) 84

三、城市设置的严格控制阶段(1998—2008) 88

四、城市快速增长的意义 89

第二节 市管县体制的逐步推进 91

一、市管县体制的由来 92

二、市管县体制的基本形式 93

三、市管县体制的进一步推广 94

四、实行市管县(市)体制的发展趋势 95

第三节 撤社建乡和合乡并镇 97

一、乡镇体制的恢复与重建 97

二、撤社建乡工作 98

三、乡镇规模调整与合乡并镇 98

四、撤乡建镇,促进了特大型乡镇的崛起 99

五、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与改革的趋势 102

第四节 省级行政区划建制的增设 103

一、设立海南省 103

二、设置重庆直辖市 107

三、设立特别行政区,实现“一国两制”的国家治理架构 110

四、省级行政区划设置的意义 112

第四章 新时期的行政区划变革 114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与行政区划 114

一、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114

二、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容 116

三、新型城镇化对行政区划的要求 118

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与行政区划 121

一、主体功能区及其基本格局 121

二、主体功能区对行政区划改革的影响 124

三、发挥行政区划作用,促进主体功能区形成 125

第三节 行政区划的矛盾和问题 127

一、关于行政区划层级结构的矛盾 127

二、关于行政区划幅度规模的矛盾 128

三、关于行政区划名称的规范、简化问题 129

第四节 行政区划的调整与变更 130

一、行政区划调整与变更的指导思想 130

二、行政区划调整与变更的基本原则 131

第五章 行政区划管理和服务工作 133

第一节 行政区划讲科学的理论意义 133

一、行政区划是空间统筹与整合的科技手段 133

二、行政区划是需要多学科协同服务的综合领域 134

三、讲科学是提高行政区划管理水平的基本保障 136

第二节 行政区划管理机构和法规 138

一、行政区划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138

二、行政区划管理法规 140

第三节 行政区划管理原则和审批程序 141

一、行政区划管理的原则 142

二、行政区划变更审批程序 143

第四节 行政区划公共服务产品开发应用 147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 147

二、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 148

三、1:100万、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域界线标准画法图和图集 151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集 153

第六章 全面勘定行政区域界线 155

第一节 全面勘界前的界线管理 156

一、历史上我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概况 156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概述 156

三、勘界前我国行政区域界线及其管理基本情况 158

第二节 全面勘界的探索和试点 161

一、边界争议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61

二、勘界工作的探索活动 162

三、全国勘界试点 163

第三节 全面勘界的启动推进 166

一、全面勘界的准备 166

二、全面勘界的部署 167

三、全面勘界的开局 169

四、全面勘界的推进 170

五、全面勘界的攻坚 171

六、全面勘界的冲刺 172

七、全面勘界的决战 174

第四节 全面勘界的攻坚收尾 176

一、基本情况 176

二、省界重大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 177

三、县界勘界难点攻坚及收尾工作 181

四、全面勘界的几项收尾工作 181

第五节 全面勘界的重大意义 184

一、全面勘界的主要成就 184

二、全面勘界的重大意义 185

第六节 全面勘界的基本经验 187

一、确保全面勘界成功的主要举措 187

二、全面勘界的基本经验 190

第七章 依法管理行政区域界线 193

第一节 依法管界的工作部署 195

一、国务院召开全国勘界和界线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195

二、国务院勘界工作联席会议召开全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视频会议 198

三、民政部召开全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会议 203

第二节 依法管界的主要任务 209

一、公布勘界成果 210

二、管理维护界桩 211

三、勘定变更界线 212

四、调处界线纠纷 214

五、查处违规行为 218

六、保管界线档案 219

七、界线管理执法检查 220

第三节 省、县两级界线联检工作 222

一、联检工作的重要意义 223

二、联检工作的规章制度 224

三、联检工作的基本程序 226

四、联检工作的主要内容 228

五、联检工作的质量要求 229

六、联检工作的目的和作用 230

第四节 平安边界建设 231

一、平安边界建设的提出 232

二、平安边界建设的目标和意义 233

三、平安边界建设的要求 234

四、民政部门在平安边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36

五、平安边界建设的考核 238

第八章 地名基础知识 240

第一节 地名的基本概念 240

一、地名的含义 240

二、地名的组成要素 241

三、地名的分类 242

四、地名的语词结构 244

五、地名的属性 245

第二节 地名历史与发展 248

一、地名的起源 248

二、地名的发展与演变 249

三、地名研究的兴起 251

四、当代地名理论与应用体系的发展 254

第三节 中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 260

一、我国地名拼写法的演变 260

二、汉语地名拼写原则 261

三、少数民族语地名的拼写 265

四、港、澳、台地名的拼写 267

五、特定情况的地名拼写形式 268

第四节 外国地名的汉字译写 269

一、外国地名译写的依据 269

二、一地多名情况的处理 270

三、专名一般音译 274

四、通名一般意译 274

五、使用汉字书写的外国地名,直接使用汉字 276

六、用字的调整 276

第五节 地名文化与保护 277

一、地名与文化 277

二、地名文化的内涵 278

三、地名文化遗产 280

四、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 281

五、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281

六、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的意义 282

第九章 地名管理工作 284

第一节 我国地名管理工作概述 284

一、地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284

二、地名管理工作的内容 285

三、我国地名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 286

四、我国地名管理工作的主要成就 287

第二节 地名命名更名 289

一、地名命名更名的一般规律和原则 289

二、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程序和权限 292

三、我国地名命名更名管理的成绩 292

四、进一步加强地名命名更名的统一管理 300

第三节 地名标准化 301

一、地名标准化的含义 301

二、地名国家标准化 302

三、地名国际标准化 304

第四节 地名普查 310

一、地名普查的重要意义 310

二、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 312

三、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 316

第五节 地名管理机构和法规 317

一、地名管理机构 317

二、地名管理法规 320

第十章 地名公共服务工程 324

第一节 新时期地名工作的新要求 324

一、地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324

二、地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26

三、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意义 328

第二节 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启动推进 329

一、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启动 329

二、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主要内容 330

三、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基本原则 331

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推进措施 332

五、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取得重要成果 334

第三节 地名规范工作 335

一、修订《地名管理条例》 335

二、修订颁布了《地名标志》(GB17733—2008)国家标准 339

三、颁布《地名标志管理试行办法》 340

四、完善地方地名法规体系 342

第四节 地名设标工作 344

一、全国城市地名设标的基本情况 344

二、开展县乡镇地名设标的意义 345

三、开展县乡镇设标工作的基本要求 346

第五节 地名规划工作 348

一、地名规划的概念和意义 348

二、地名规划的特点 349

三、地名规划的基本类型 350

四、地名规划的范围 350

五、编制地名规划的原则 351

六、地名规划编制工作的基本程序 352

第六节 数字地名工作 354

一、数字地名的基本任务 354

二、数字地名工作的基本要求 355

第七节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 356

一、开展第二次地名普查的必要性 357

二、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可行性 358

第十一章 地名信息化服务 359

第一节 地名信息化服务的意义 359

一、地名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359

二、开展地名信息化服务是地名工作的发展方向 360

三、地名信息化服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361

四、西方发达国家地名信息化服务的特点 362

五、国外地名信息化服务对我们的启示 363

第二节 地名数据库建设 365

一、地名数据库建设的主要进展和下一步目标任务 365

二、地名数据库建设的基本要求 368

三、国家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2.0版的功能和应用 370

第三节 地名信息化服务的主要形式 377

一、对地名信息化服务形式的实践探索 377

二、地名互联网服务 381

三、地名声讯服务 382

四、地名电子触摸屏服务 383

五、地名电子地图和光盘服务 383

第四节 国家地名信息化服务平台 384

一、地名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的实践探索 385

二、“全国地名公共服务网”建设规划 388

三、“全国地名问路声讯服务平台”建设规划 391

第五节 地名信息化服务的基本经验 392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392

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394

三、夯实基础,拓展服务 395

四、整合资源,加强合作 397

附录 400

涉及区划地名的法律法规 400

地名管理条例 424

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426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 431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434

行政区域界线界桩管理办法 437

后记 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