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1
概述 1
大事记 1
第一篇 建置沿革第一章 建置及境域 19
第一节 建置 19
第二节 境域演变 20
第二章 行政区划 22
第一节 清末和民国时期 22
第二节 解放以后 24
第三节 乡、镇简介 26
第二篇 自然地理第一章 地质 34
第一节 地层 34
第二节 构造 34
第二章 地貌 35
第一节 地形 35
第二节 山脉 36
第三章 水文 38
第一节 河流 38
第二节 地下水 39
第四章 气候 39
第一节 气候特点 39
第二节 温度 40
第三节 日照 41
第四节 湿度 41
第五节 降水 42
第六节 风 43
第五章 土壤 43
第一节 分类 43
第二节 利用现状 44
第六章 资源 45
第一节 水能 45
第二节 矿藏 45
第三节 植物 48
第四节 动物 49
第七章 灾害 50
第一节 地震 50
第二节 泥石流 52
第三节 其它 53
第三篇 人口 55
第一章 人口状况 55
第一节 源流 55
第二节 发展变化 55
第三节 分布 56
第二章 人口结构 57
第一节 城乡 57
第二节 性别 57
第三节 年龄 58
第四节 行业 59
第五节 文化 69
第六节 婚姻 62
第三章 人口管理 62
第一节 户政 62
第二节 人口普查 63
第四章 计划生育 64
第一节 机构 64
第二节 政策 64
第三节 措施 65
第四节 效果 67
第四篇 城建环保第一章 城乡建设 69
第一节 县城建设 69
第二节 乡村建设 73
第二章 建筑业 76
第一节 建筑队伍 76
第二节 设计 77
第三节 施工 77
第四节 建筑机具与建筑材料 78
第三章 管理 78
第一节 机构 78
第二节 城镇规划 79
第三节 房产管理 79
第四节 资金管理 79
第四章 环境保护 80
第一节 污染 81
第二节 治理 81
第五篇 党群政协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宁南县党部 83
第一节 组织机构 83
第二节 活动 83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宁南县委员会 84
第一节 机构设置 84
第二节 历届党代会 85
第三节 党务工作 89
第三章 县政协 91
第一节 机构设置 92
第二节 活动 92
第四章 群团 94
第一节 青年组织 94
第二节 妇女组织 95
第三节 工商组织 96
第四节 中苏友好协会宁南分会 97
第五节 农民组织 97
第六节 科学技术协会 98
第七节 工会组织 98
第六篇 政权 100
第一章 权力机构 100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议会 100
第二节 宁南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00
第三节 宁南县人民代表大会 101
第四节 宁南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03
第二章 行政机构 104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县政府 104
第二节 人民政府及其机构设置 106
第三节 派出机构 109
第四节 乡级政权 110
第三章 政事纪要 111
第七篇 政法 119
第一章 公安 119
第一节 机构 119
第二节 保安侦缉 119
第三节 社会治安 121
第四节 治安管理 123
第五节 看守改造 124
第六节 警察警政 125
第二章 检察 126
第一节 机构 126
第二节 刑事检察 126
第三节 法纪检察 127
第四节 经济检察 127
第五节 监所检察 128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128
第三章 审判 128
第一节 机构 128
第二节 刑事审判 129
第三节 民事审判 130
第四节 经济审判 130
第五节 申诉复查 131
第四章 司法行政 131
第一节 机构 131
第二节 法制宣传 132
第三节 律师 132
第四节 公证 133
第五节 人民调解 133
第八篇 军事 136
第一章 机构 136
第一节 解放前的武装机构 136
第二节 解放后的武装机构 136
第二章 兵役 138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兵役 138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 139
第三章 民兵 140
第一节 组织 140
第二节 军事训练 141
第三节 武器装备 141
第四节 民兵勤务及典型事例 141
第四章 驻军和地方武装 142
第一节 驻军 142
第二节 地方武装 143
第五章 兵事 144
第一节 解放前兵事纪略 144
第二节 解放宁南的战斗 146
第三节 解放后兵事纪要 146
第九篇 少数民族第一章 彝族 149
第一节 人口来源及分布 149
第二节 等级、家支 149
第三节 姓名、称谓 154
第四节 风俗习惯 156
第五节 语言文字、格言谚语 160
第二章 布依族 161
第一节 人口来源及分布 161
第二节 风俗习惯 162
第三节 语言文字 163
第三章 民族工作 164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64
第二节 区域自治 164
第三节 干部培训 164
第四节 民主改革 165
第五节 扶持 165
第十篇 民政 168
第一章 机构 168
第一节 民国时期 168
第二节 解放以后 168
第二章 优待抚恤 168
第一节 群众优待 169
第二节 抚恤 170
第三节 拥军优属 171
第四节 褒扬烈士 172
第三章 复退安置 174
第一节 安置机构 174
第二节 接收安置 174
第四章 救灾救济 175
第一节 救灾 175
第二节 救济 176
第三节 扶贫 177
第五章 社会福利 179
第一节 宁南县康复院 179
第二节 宁南县儿童福利院 179
第六章 其它民政事项 180
第一节 婚姻登记 180
第二节 殡葬改革 181
第三节 地名普查 181
第四节 基层政权组织 181
第十一篇 劳动人事第一章 机构 184
第一节 人事局 184
第二节 劳动局 184
第二章 干部管理 184
第一节 干部队伍 184
第二节 干部任免 186
第三节 干部调动 187
第四节 干部培训 187
第五节 奖惩 187
第六节 精简 188
第七节 编制 188
第三章 劳动管理 189
第一节 用工形式 189
第二节 劳动就业 189
第三节 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 190
第四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1
第四章 工资 191
第一节 解放初期的工资制度 191
第二节 工资改革 192
第三节 工资调整 193
第四节 津贴、补贴 194
第五章 福利 195
第一节 探亲、休假 195
第二节 伤、残、病、产假 195
第三节 退职、退休、离休 196
第四节 丧葬、抚恤 196
第五节 农转非 197
第十二篇 经济综合第一章 计划管理 199
第一节 管理体制 199
第二节 生产计划 199
第三节 流通计划 200
第四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202
第二章 物价管理 203
第一节 管理体制 203
第二节 价格与政策 203
第三节 物价检查 205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206
第一节 管理体制 206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207
第三节 集市贸易管理 208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209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 210
第四章 统计管理 210
第一节 管理体制 210
第二节 统计制度、报表 211
第三节 统计调查 211
第四节 统计监督 212
第五节 统计资料整理、汇编 212
第五章 审计监督 213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13
第二节 国家、内部审计 213
第六章 计量管理 213
第一节 管理体制 213
第二节 计量器具及监督管理 214
第七章 国土管理 214
第一节 管理体制 214
第二节 国土管理 215
第十三篇 农业第一章 耕地 217
第一节 耕地变化 217
第二节 土壤类型 218
第三节 农田建设 220
第二章 农业体制 220
第一节 土地所有制 220
第二节 生产组织 222
第三节 集体农业的经营管理 223
第三章 农业生产 226
第一节 粮食生产 226
第二节 经济作物 228
第三节 多种经营 230
第四节 果木花卉 231
第四章 农技农艺 232
第一节 耕作制度 232
第二节 栽培技术 233
第三节 种子 234
第四节 肥料 236
第五节 植物保护 237
第六节 农机具 239
第五章 农业区划 241
第一节 种植业区划 241
第二节 农机区划 242
第六章 机构 243
第一节 农业机构 243
第二节 农机机构 244
第十四篇 林业 247
第一章 林业资源 247
第一节 森林 247
第二节 经济林木 250
第三节 树种 254
第二章 林业生产 258
第一节 生产工作 258
第二节 林副产品 263
第三章 森林保护 265
第一节 护林 265
第二节 封山育林 266
第三节 森林防火 266
第四节 病虫防治 267
第四章 森林采伐 268
第一节 计划采伐 268
第二节 零星采伐 268
第三节 过度采伐 269
第五章 林政管理 269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69
第二节 林权划分 270
第三节 木材管理 271
第四节 育林基金 272
第十五篇 畜牧 275
第一章 饲料 275
第一节 草地资源 275
第二节 饲料资源 276
第三节 饲料生产 277
第二章 畜牧业生产 278
第一节 生猪生产 278
第二节 草食畜生产 280
第三节 小家禽畜生产 284
第四节 渔业生产 285
第三章 畜种 286
第一节 地方品种 286
第二节 引进品种 286
第三节 畜种改良 287
第四章 兽疫防治 287
第一节 疫病种类 287
第二节 畜病防治 289
第三节 防疫体系建设 290
第五章 机构 292
第一节 畜牧局 292
第二节 下属机构 292
第三节 宁南县畜牧兽医工作者协会 293
第十六篇 水利 295
第一章 机构 295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295
第二节 企业机构 295
第二章 水利设施 295
第一节 发展 295
第二节 塘库 297
第三节 渠堰 298
第四节 提灌 301
第五节 民族地区水利建设 302
第三章 管理 303
第一节 工程管理 303
第二节 灌溉管理 303
第三节 水利经费 303
第四章 水土保持和泥石流治理 304
第一节 水土保持 304
第二节 后山泥石流综合治理 304
第五章 水利区划 305
第一节 北部引水灌区 305
第二节 西南引蓄灌区 305
第三节 东南蓄水灌区 305
第十七篇 工业 307
第一章 所有制 307
第一节 国营 307
第二节 集体 308
第三节 私营及个体 310
第二章 行业 314
第一节 矿山冶金 314
第二节 电力 317
第三节 机械 319
第四节 建材 322
第五节 轻工 325
第三章 管理 331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331
第二节 企业管理体制 332
第三节 企业的经营管理 333
第四节 经济效益 334
第十八篇 蔗糖 337
第一章 甘蔗生产 337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37
第二节 宜蔗区域 337
第三节 栽培 340
第四节 品种 341
第五节 奖励与扶持 341
第二章 制糖 343
第一节 糖业体制 343
第二节 原料收购 344
第三节 制糖工艺 345
第四节 技术指标考核 351
第五节 副产物利用 352
第三章 食糖购销 354
第一节 经营形式 354
第二节 价格变化 354
第四章 经济效益 356
第一节 制糖成本 356
第二节 主要经济指标 357
第三节 实现税利 359
第四节 产值 361
第十九篇 蚕桑 363
第一章 栽桑养蚕 363
第一节 技术推广体系 363
第二节 蚕桑发展 363
第三节 栽桑 364
第四节 养蚕 365
第五节 蚕桑区划 366
第二章 蚕茧经营 367
第一节 购销 367
第二节 经营管理 368
第三节 效益 368
第三章 缫丝 368
第一节 缫丝铺、联办丝厂 368
第二节 企业管理 369
第三节 经济效益 371
第二十篇 交通 373
第一章 道路 373
第一节 旧道 373
第二节 公路 374
第二章 桥梁 378
第一节 吊桥 378
第二节 石桥 379
第三节 公路桥涵 380
第三章 渡口 383
第一节 旧道渡口 383
第二节 公路渡口 384
第四章 运输 384
第一节 人畜力运输 384
第二节 机动车运输 385
第三节 水上运输 386
第四节 运输企业 388
第五章 管理 38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89
第二节 民工建勤 390
第三节 道路养护 390
第四节 路政管理 391
第五节 安全管理 391
第二十一篇 邮电第一章 机构 394
第一节 县局 394
第二节 邮电所(支局) 394
第二章 邮政 395
第一节 业务 395
第二节 邮路 398
第三节 投递 399
第三章 电信 400
第一节 电报 400
第二节 电话 401
第四章 管理 404
第一节 生产管理 404
第二节 技术管理 405
第三节 财务管理 405
第四节 安全管理 405
第二十二篇 乡镇企业第一章 机构 40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07
第二节 直属企业 407
第二章 发展与效益 407
第一节 发展 407
第二节 经济效益 409
第三节 收益分配 409
第三章 管理 410
第一节 经营管理 410
第二节 劳动管理 411
第三节 劳动计酬 411
第四章 乡镇企业区划 411
第一节 河谷丝绸、食品、建材、矿业工业区 411
第二节 二半山油桐、矿产、粮食、水果加工区 412
第三节 中山上部电力、森林、肉食、粮食加工、药材发展区 412
第二十三篇 商业第一章 体制 414
第一节 私营 414
第二节 国营 415
第三节 集体 417
第二章 经营 420
第一节 购 420
第二节 销 423
第三节 仓储 428
第三章 饮食服务业 429
第一节 饮食业 429
第二节 服务业 429
第四章 交易会、名特产品 430
第一节 交易会 430
第二节 名特产品 431
第二十四篇 粮食第一章 机构 43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33
第二节 经营机构 433
第二章 粮油收购 434
第一节 粮食收购 434
第二节 油料收购 436
第三章 供应 438
第一节 粮食供应 438
第二节 食油供应 442
第三节 议购、议销 442
第四章 粮油票证和价格 443
第一节 粮油票证 443
第二节 粮油价格 443
第五章 储运 443
第一节 仓储 443
第二节 调运 444
第六章 粮油加工 445
第一节 粮食加工 445
第二节 植物油料加工 446
第二十五篇 财税第一章 机构 448
第一节 民国时期 448
第二节 解放后 448
第二章 财政收入 449
第一节 农业税 449
第二节 工商税 453
第三节 企业收入 456
第四节 其它收入 457
第五节 上级补助与上解 459
第三章 财政支出 459
第一节 基本建设投资 459
第二节 行政事业费 459
第三节 优抚和社会救济 460
第四节 其它支出 460
第五节 支农资金 460
第四章 财政管理 463
第一节 管理体制 463
第二节 行政财务管理 463
第三节 企业财务管理 464
第四节 预算外资金管理 464
第五节 财政监督 465
第六节 财务税收大检查 467
第七节 工商税征管 467
第五章 其它财政工作 468
第一节 债券 468
第二节 征集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 469
第二十六篇 金融第一章 机构 471
第一节 银行 471
第二节 合作金融 471
第二章 货币 472
第一节 种类 472
第二节 流通 473
第三节 货币管理 473
第三章 存储 474
第一节 存款 474
第二节 储蓄 474
第四章 信贷 476
第一节 农业贷款 476
第二节 商业贷款 477
第三节 工业贷款 478
第四节 基本建设贷款 479
第五节 民间借贷 479
第五章 结算 479
第一节 异地结算 480
第二节 同城结算 480
第三节 业务收费 480
第六章 金库、拨款 480
第一节 金库 480
第二节 拨款 481
第七章 保险业务 482
第一节 种类 482
第二节 理赔 482
第二十七篇 科技第一章 机构 48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85
第二节 科研机构 485
第三节 群众学术团体 486
第四节 推广网络 487
第二章 科技队伍 488
第一节 专业科技人员 488
第二节 群众科技人员 489
第三节 职称评定 490
第四节 技术培训 491
第三章 科技工作 491
第一节 课题研究 491
第二节 技术推广 492
第三节 测报 493
第四章 科技成果及表彰 494
第一节 著述发明 494
第二节 推广成果 495
第三节 表彰 496
第二十八篇 教育第一章 机构 499
第一节 行政机构 499
第二节 专业机构 499
第三节 群团组织 499
第二章 管理 500
第一节 教师任用 500
第二节 教师考核 500
第三节 学校管理 501
第四节 教育经费 501
第三章 教育 503
第一节 旧学 503
第二节 幼儿教育 505
第三节 小学教育 506
第四节 中学教育 512
第五节 师范教育 516
第六节 成人教育 516
第四章 民族教育 519
第一节 学校发展 519
第二节 优惠政策 520
第三节 教育成果 521
第五章 教师 521
第一节 队伍 521
第二节 师资培训 522
第三节 待遇 523
第二十九篇 文化第一章 文学艺术 527
第一节 机构 527
第二节 文学 527
第三节 书法、美术、摄影 528
第四节 音乐、舞蹈、戏剧 529
第五节 展览 530
第六节 阅览 531
第二章 广播、影视 531
第一节 机构 531
第二节 广播 532
第三节 电视、录像 533
第四节 电影 533
第三章 图书 534
第一节 机构 534
第二节 发行 534
第四章 档案 535
第一节 机构 535
第二节 档案工作 535
第五章 文物 536
第三十篇 体育 538
第一章 机构、设施 538
第一节 机构 538
第二节 设施 538
第二章 体育运动 539
第一节 学校体育 539
第二节 职工体育 539
第三节 农民体育 539
第四节 民间传统体育 540
第三章 体育训练 540
第一节 培训 540
第二节 输送人才 541
第四章 体育竞赛 541
第一节 县内运动会 541
第二节 参加全国、省、州运动会 541
第三十一篇 医疗卫生第一章 卫生 543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543
第二节 卫生监督监测 544
第二章 防疫 548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548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550
第三节 麻风病防治 552
第四节 传染病管理 553
第五节 计划免疫 553
第三章 医疗 554
第一节 中医 554
第二节 西医 555
第三节 中西结合治疗 559
第四章 妇幼保健 559
第一节 新法接生 559
第二节 围产期保健 560
第三节 妇女病普查普治 560
第四节 儿童保健 561
第五章 管理 56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61
第二节 药政 562
第三十二篇 社会风土第一章 民间组织 564
第一节 帮会 564
第二节 行会 565
第三节 宗祠、会馆 566
第二章 风俗习惯 566
第一节 婚嫁 566
第二节 丧葬 567
第三节 庆贺 568
第四节 服饰、饮食 569
第五节 庙会、香会 570
第六节 时令习俗 570
第七节 陈规陋俗 571
第八节 忌禁 572
第九节 新风美德 572
第三章 方言、谚语、歇后语、民歌、民谣 574
第一节 方言 574
第二节 谚语 582
第三节 歇后语 582
第四节 民歌、民谣 583
第三十三篇 人物第一章 传略 586
邱树华 586
禄才才 586
张林凤 587
李洪久 587
韩昌升 588
杜方恒 588
李幼轩 588
张炳信 589
黄文英 589
刘光泽 589
禄甲甲 590
禄宇周 590
赵正才 591
王启梓 592
刘达夫 592
朱正洪 593
邓国彪 593
禄阿莫 593
樊恺 594
邓心涵 594
第二章 名录 595
第一节 英名录 595
第二节 代表名录 601
附录 604
一、《巧家县志》选录 604
二、披砂设治委员樊恺报告摘录 605
三、碑记 606
四、文章选录 608
五、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宁南县志》出版的通知 611
后记 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