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始群居的社会生活 1
第一节 绪说 1
一、人类的起源 1
二、原始社会史的分期 6
第二节 中国历史的序幕——中国猿人 10
一、元谋猿人 11
二、蓝田猿人 13
三、北京猿人的发现及其体质特征 15
四、北京猿人的石器和用火 17
五、北京猿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组织 21
六、其他地区猿人化石的发现 22
第三节 “古人”时期的文化发展 24
一、古人时期人类化石的发现及其体质特征 24
二、古人阶段人类的劳动工具和石器 27
三、古人时期人类的生存环境 28
四、古人时期的原始社会关系 29
第四节 “新人”时期的文化与氏族的产生 29
一、新人时期人类体质和文化的特征 29
(一)这一时期的古人类化石 30
(二)这一时期的古人类文化遗址 40
二、新人时期原始氏族和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生 43
附:中国原始社会史表 45
第五节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原始经济生活 46
第二章 妇女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公社 49
第一节 母系氏族公社的出现 49
一、氏族公社的起源 49
二、我国境内母系氏族公社的遗迹 50
(一)我国境内的中石器时代的文化 51
(二)弓箭的出现 53
(三)妇女成为氏族公社中心的原因 54
(四)新石器时代的村落 54
第二节 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关系和墓葬制度 61
一、男女分区埋葬制与族外婚制 61
二、迁移合葬所反映的女性中心 62
第三节 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 63
一、原始农业的出现 63
(一)北方仰韶文化时期的农业 64
(二)南方河姆渡文化时期的农业 65
二、制陶、纺织与石器等手工业 68
三、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生产关系和生活 72
第四节 我国古文献上有关母系氏族社会的史影 73
一、“知母不知父” 75
二、族外婚 75
三、婿称岳父为舅,称岳母曰姑;妇称丈夫之父为舅,称丈夫之母曰姑 76
四、父子不相续相处,而祖孙相续相处 77
五、古帝王称“毓”称“后” 78
六、图腾痕迹 79
七、姓的性质 80
第五节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原始的科学、艺术和宗教 80
一、原始科学 80
二、原始艺术 81
三、原始宗教 83
第三章 父系氏族公社 88
第一节 从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的转变 88
一、母系家族的产生和父系氏族制的萌芽 88
二、父系氏族公社制的确立 91
第二节 父系氏族社会经济的重大发展 94
一、北方草原地带的细石器文化与游牧经济 94
二、细石器文化的来源问题 100
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02
(一)山东南部、江苏北部的大汶口文化 102
(二)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青莲岗文化的关系 105
(三)龙山文化时期的经济生活 106
(四)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 110
(五)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及其他 111
四、手工业与原始交换 115
第三节 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氏族公社制的瓦解 118
一、私有制的产生与贫富开始两极分化 118
二、阶级、奴隶制的出现与氏族公社制的解体 121
第四节 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文字和艺术 122
一、文字的产生 122
二、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艺术 126
第五节 古史传说中的部落战争及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 128
一、古代传说中诸部落居住的地域 129
二、部落战争促使氏族制度益趋崩溃 132
第四章 唐、虞、夏与先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上) 135
第一节 唐、虞、夏的禅让制与军事民主选举制 135
一、尧、舜、禹的生活 135
二、禅让的传说 136
三、篡夺的传说与“天下为家”的产生 139
第二节 传说中的夏王朝 141
一、夏王朝的开国 141
二、夏王朝的历史传说及夏代的社会性质 145
三、传闻中的夏时 150
第三节 考古发掘与夏文化 152
一、夏族活动的地域 153
二、所谓“河南龙山文化”应包涵多种不同类型的文化 155
三、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 158
四、夏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 160
五、二里头第一、二期遗存所反映的夏文化 162
第四节 商族的兴起和先商的社会阶段 164
一、商族的来源 164
(一)商族来源的四种不同说法 165
(二)商族起于东方的证据 166
(三)从考古学上推测商族的来源 183
二、先商的世系 188
三、商族在先商时所处的社会阶段 193
第五章 商王朝前期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下) 196
第一节 商汤的灭夏 196
第二节 商代前期的政治 200
一、商汤和伊尹 200
二、商代前期的“盛君” 204
第三节 从田野考古上看商代前期的文化(一) 207
一、二里头遗址三、四期所反映的早商青铜器与农业生产 207
二、二里头文化的早商宫殿建筑 211
三、二里头文化的艺术生活 212
第四节 从田野考古上看商代前期的文化(二) 214
一、二里岗文化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分工 214
二、商代前期的城池建筑及其意义 215
三、商代前期的青铜器和漆器兼论陨铁的利用 219
第五节 商代前期的阶级对立与第一个阶级社会的逐渐形成 223
第六章 商代阶级国家的形成 228
第一节 盘庚迁殷及其社会意义 228
一、自汤至盘庚五迁的问题 228
二、盘庚迁殷的原因及其意义 233
第二节 商代后期阶级斗争的尖锐和国家的出现 241
一、商代后期的阶级对立 241
二、国家的出现 245
第七章 商代后期奴隶的数量、“众”或“众人”的身分及商的社会属性 250
第一节 商代后期有多少奴隶 250
一、商代后期人殉和人牲的数量惊人 251
二、商代后期的奴隶数量要具体分析 254
第二节 众或众人的身分 263
一、众或众人是商代后期主要的生产劳动者 263
二、商代“族”的组织及其同“众”的关系 266
三、众或众人所受的剥削 269
四、“众人”的政治待遇 273
第三节 “古代东方”的理论与商代后期的社会性质 278
一、什么是“亚细亚生产方式” 278
二、“古代东方”奴隶制的社会特征 284
三、商代后期社会近于古代东方的家庭奴隶制 288
第八章 商代后期的经济发展 292
第一节 商代后期农业的发展 292
一、卜辞中的“桒年”、“侑雨”、“受年” 292
二、商代后期农作物的品种和酿酒所反映的农业情况 294
三、商代后期的农具与耕作技术 300
第二节 畜牧、田猎与渔业 306
一、畜牧与田猎 306
二、渔业 310
第三节 商代后期手工业的辉煌成就 311
一、精致的青铜器 312
二、陶器的新创造 316
三、纺织和其他 318
四、商代后期的土木建筑工程 321
第四节 交换、货币、交通 324
一、商代后期的商业和货币 324
二、商代后期的交通 327
第九章 商代后期的社会组织与政治机构 330
第一节 商王朝的政治疆域 330
一、商的王畿及其据点 330
二、王畿与四土、四方、邑的关系 336
第二节 商族的氏族组织 339
一、商代后期商氏族的地域性 339
二、商的世系及其继承制度 342
(一)商王朝的世次和世数 343
(二)商人的名号 344
(三)商王世次及其“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 351
三、“兄终弟及”制是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 358
四、商代的婚姻制度与宗法制度 362
附:商代先公先王世系表 366
第三节 商代后期的政治机构 368
一、商代的王 368
二、百官 369
三、诸侯方伯 372
第四节 商与各方国 374
一、鬼方 374
二、?方(?方) 380
三、土方 383
四、羌方 384
五、人方 386
六、虎方 387
七、周及其他 388
第十章 商代的文化、科学与艺术 391
第一节 商代的文字 391
一、汉族文字起源的传说和最早的汉字 391
二、甲骨文已达到文字发展的进步阶段 394
三、汉字的读音问题 396
四、甲骨的发现和卜辞文例 398
五、甲骨卜辞的史料价值 400
第二节 商代的宗教信仰 402
一、自然神的崇拜 402
二、祖先崇拜 407
第三节 商代的科学成就 410
一、商代卜辞所反映的天象 410
二、商代的历法 413
三、其他科学 415
第四节 商代的艺术 416
一、雕塑艺术 416
二、音乐与乐器 420
三、其他艺术 421
第十一章 先周族的来源及其社会发展 424
第一节 周为夏族的分支 424
一、周始祖的时代问题 424
二、周族为夏后的推测 426
三、先周人物传闻 427
第二节 周族最初的地望 435
一、周族克商前夕的根据地是陕西岐山 435
二、先周族最早来源于山西 438
(一)山西汾水流域自商至西周一直有周族的根据地 441
(二)姬姓之古国在山西者独多 446
(三)姜姓之族原亦在山西 452
(四)古有易与先周的关系 457
(五)周原一地原在山西太原 458
(六)先周族的迁徙是自东而西 461
第三节 先周的文化及其社会阶段 463
一、由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 463
二、先周的文化 469
三、周原所出的甲骨文问题 474
第十二章 周王朝的建立 479
第一节 周武王的灭商 479
一、武王克商前中原的形势 479
(一)商王朝内部的阶级矛盾 479
(二)民族矛盾 482
二、灭商的步骤 490
(一)克商时商周兵力的对比及其胜败的原因 490
(二)克商的日期 492
三、政权的建立 496
(一)周武王革商受命的大典 496
(二)反映武王灭商的《大武》舞 497
(三)周初的三监问题 501
四、西周开始的年代问题 506
第二节 周公旦及其东征 511
一、武王死后周政权的危机 511
二、周公践位称王问题 513
三、管蔡之乱与周公东征 517
四、周公营建东都洛邑和还政成王 520
第三节 周王朝政权的巩固 529
一、分封措施 529
二、对商遗的政策 538
三、制礼作乐 540
附:西周帝王世系表 545
第十三章 西周的政治及其发展 546
第一节 西周的政体形式与“成康之治” 546
一、政权是君主专制,还是城邦民主制 546
(一)西周政权既有民主旧传统又有专制新因素 546
(二)西周的阶级关系压倒血亲关系 548
(三)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君臣关系 549
(四)西周政体是君主专制 553
二、“成康之治” 553
(一)成康盛世的历史条件 553
(二)成王事迹 555
(三)康王即位典礼 555
(四)康王的武功 557
第二节 西周的政治制度 559
一、西周政治制度导论 559
(一)史料根据 559
(二)地理环境 560
(三)层累组织的特点 561
(四)神权 561
二、西周的宗法制度 566
(一)宗法制度的特征 566
(二)宗法制度推行的范围 573
(三)宗法制度的继统法及其制定之用意 576
三、西周的分封制度 577
(一)分封制度起于周初 577
(二)分封制的具体内容 577
(三)西周分封多少诸侯邦国 580
(四)分封的典礼与程序 581
(五)分封诸侯的等级问题 585
(六)周王与诸侯的封建关系 589
四、西周的监国制度 592
第三节 西周的官制 594
一、周初的最高长官——太保、太师 594
二、西周卿士的性质 597
三、西周的政务官和文史官 598
(一)政务官 599
(二)文史官 602
(三)西周职官的来源 603
四、世族的世官、世禄制度 610
(一)何谓世族 610
(二)世族制度的产生 611
(三)西周的异姓世族 615
(四)世官世禄必须由上级重新册命 617
(五)世官制与宗法制的矛盾 619
第四节 西周的兵制与刑法 620
一、兵制 621
(一)周武王克商时的兵力 621
(二)周初的武装编制 622
(三)西周的正规士兵和族兵 630
二、刑法 634
(一)周初刑法制定的原则 635
(二)西周刑法的特点 637
第五节 西周“国家”的历史作用 644
第十四章 西周的社会经济 655
第一节 西周的农业经济 655
一、西周农业的地理环境 655
二、西周农作物的品种 660
(一)黍 661
(二)稷 662
(三)麦 665
(四)菽 666
(五)稻 666
三、西周劳动生产的编制、生产工具和技术 668
(一)西周的集体生产与小生产 668
(二)西周的农业生产工具 672
(三)西周的耕作技术 678
第二节 西周的土地制度 682
一、西周田制的基本内容 683
二、田制分公田和私田就是所谓“井田制” 684
三、孟子“井田论”的内涵 685
四、西周为贵族土地所有制 688
(一)西周井田制既不能称为“农村公社”,也不是“土地国有” 688
(二)西周的“藉”、“助”是劳役地租 692
(三)西周土地制度是“彻”与“助”并行兼“贮”的制度 693
五、西周“仆庸土田”和“民”的身分问题 696
(一)“仆庸土田”问题 697
(二)西周“民”的身分 699
第三节 西周的手工业、商业 704
一、西周的手工业 704
(一)西周的青铜器手工业 704
(二)陶瓷业 706
(三)玉、石业,骨、角业,竹木业 707
(四)纺织业 709
(五)论“百工”的身分及民间手工业 709
二、西周的商业 711
第四节 西周的社会性质 714
一、社会性质研究的重要意义 714
二、西周的社会性质问题何以长期不能解决 715
三、历史研究应从历史实际出发 716
四、西周社会形象的四大特点 717
第十五章 西周的衰微、灭亡 719
第一节 西周衰微始于何时 719
第二节 周厉王专利与国人暴动及国人暴动的伟大意义 722
第三节 何谓“共和行政” 724
第四节 所谓“宣王中兴” 727
第五节 幽王昏乱、灭亡与平王东迁 731
附录一 大事年表 739
附录二 本书引用甲骨著录书目简称表 742